&半夜想吃只虾引出来的“关系”话题
以下根据群聊天整理而成
Amy老师:上个周二晚上,要睡觉了,我去厨房,看到冬阴功汤里面的大虾,就想吃俩,我刚拿在手里开始剥,和妞来厨房拿东西,看到我在剥虾,感动的说:妈妈,谢谢你,帮我把虾剥出来!
我心里想,你这早不来晚不来,我吃个虾都被你当成给你剥虾!不过我嘴里迎着:好,我都给你剥出来,这样你吃的时候就不用剥了。她就腻歪着说:谢谢妈妈,你真好。[愉快][愉快][愉快]
她现在上夏校,晚上要吃一顿饭(所谓的晚上这一顿,提前给她准备好,她自己决定啥时候吃,大约在12点-凌晨3点之间,我们就睡觉了),本来也没想给她把虾剥出来,为了这声好妈妈,我就把冬阴功汤里的虾都给剥出来了![愉快][偷笑][调皮],她晚上这一顿就可以不用自己剥虾了。
大家有啥感想?[调皮][偷笑]
艳:顺势而为[呲牙]估计和妞也是这样想[呲牙]
Amy老师:我是顺势而为[调皮][呲牙],和妞是无意识的正向引导,心想事成。[呲牙]最后就皆大欢喜,因为给她剥虾的时候,我也顺带着吃了两个,她也满足了自己喝冬阴功汤的时候不用剥虾,直接吃虾肉。
不过和妞不是装的,她的第一句话是真的以为我在帮她剥虾,我家这俩都不爱剥东西,吃虾啊,小龙虾的,爬虾啊,螃蟹啊,这些带壳的,都是期望我剥给他们吃,吃个就满足了。
艳:你也愿意给他们剥吗?
Amy老师:愿意啊。中午吃虾的时候,我自顾自的自己边剥边自己吃,和妞说,我也想吃,剥一个给我吧,妈妈。我才意识到我光顾着自己吃,一个都没有给她吃。[呲牙][调皮]
我吃小龙虾,肖老师会说:剥一个给我吃吧。我给他剥了,给他吃,他会特满足。他俩都不像我,我爱吃这些东西啊,不怕麻烦。他俩怕麻烦,有时候宁可不吃,当然他们也没有我那么喜欢吃这些东西。😂😂,你没有让他们帮忙的时候?
艳:很少,要不到,当然不是特指孩子[呲牙],发觉自己的模式,不愿意痛快的给,好像要别人的东西,也很难要的到。
Amy老师:是的,先痛快的给,然后就可以痛快的要到。很棒!发现了自己的一个模式。
青:我来演绎一下啊[偷笑]
情况A:你就知道自己吃,就不能给我剥个虾?回:自己剥去!对话结束。[呲牙]
情况B:哎呀,你真好,还帮我把虾剥出来。回:嗯,好呀,都剥出来你吃着方便。(腹诽:吃个虾也能被抓现行),so,飞吻一个,皆大欢喜。
媛:老师的这个情景,让我想到,每次女儿吃东西,都会留下来一口。我就会说,谢谢宝贝,给妈妈留的,她就会打趣的说,妈,我没吃了,剩下的。我们就哈哈大笑,然后下一次,我还会说,谢谢宝贝哦,给妈妈留的,她就不再作声了[偷笑]
老师的做法,和妞的做法,都算“各取所需”,顺势而为,生活中,也会存在,想吃动手自己去剥这样的妈妈[偷笑],我还不算这个行列中的[呲牙]
Amy老师:为啥说这点小事呢,就是越琢磨越有意思。想一下:我在厨房水池边拿着俩虾,正剥着,如果你去看到,会怎么说呢?
妈妈,你在干嘛?—-这是询问,会导向的方向是:我说我想吃俩虾。这就是事实陈述了。
妈妈,你饿了吗?大半夜的吃虾啊?—-这会导向感觉她关心我,看我吃虾,关心我是否饿了。
妈妈,你要睡觉了,干嘛还吃东西?—-这会导向我解释我的行为。这是很多一方指责一方辩解的小雏形。
妈妈,你在吃虾啊,我也要吃一个。——这会导向彼此分享,我剥一个给她吃。
和妞的:妈妈,谢谢你,帮我把虾剥出来!—-这导向她需要的结果,我爱她,愿意让这个结果出现。
当然愿意让她想要的结果出现是因为她让我很舒服,她知道感恩,她先说了谢谢我。
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和妞对我的任何行动都会解释为对她的善意,她对我有充分的安全感,以及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值得感。
媛:发问人的 “重要性”,你的发问是引向结果导向,而回答问题的人,是顺势而为,还是“逆势而上”,也是一个选择,这个选择 ,也可以是固有思维或者是底层信念所致吧?
Amy老师:是的,发问是引发者,是最重要的,但“关系”是俩人,另一个关系方,如何应答,也是对“关系”的反馈。如果不觉知的话,是应答方对彼此“关系”的自动化处理模式。
媛:是因为老师一直“给到和妞这些”啦,宝贝才会有自我价值感的确认,是吗?或者,她慢慢引导了你?还是老师,在无形中就建立了和妞的自我价值感。
Amy老师:这就是“关系”,在我跟她之间,还有一个第三方叫“关系”,我们彼此会为这个“关系”做什么,怎么做?说什么,怎么说?这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给”,也不是单方面“收”。单方面“给”,另一方会慢慢走到“理所当然”,单方面“收”,一旦你不给,她会觉得自己很委屈。
媛:其实这也很矛盾,我们一直强调做自己,但是有些关系,又不是单方面靠自己。
Amy老师:回来做自己,不是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我们一定是活在“关系”中。如果孩子不知道感恩,态度差,妈妈剥虾就该给自己吃的时候,我也会说:想吃自己剥。
媛:做自己,回到现实中,生活中实践。而生活,就离不开各种关系,懂了些。
Amy老师:所以在“关系”中,才能看到自己的边界、立场、范畴,然后才能看清楚自己,否则都是自己相当然的自我想象,自以为是。关系要顺畅和流动,但是顺畅和流动的关系不意味着没有拒绝和否定。这样的关系一样是顺畅的。妈妈没有很大的情绪起伏的拒绝为不知道感恩的孩子服务,也是顺畅的。理解一下。
她们是我们的镜子,反过来,我们也是她们的镜子。做一个中正的镜子,也是我们的职责。
(情况A:你就知道自己吃,就不能给我剥个虾?回:自己剥去!对话结束。[呲牙])情况A,是非常糟糕的关系了。首先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演绎,不问任何事实情况,就武断的判定“你就知道自己吃”(其实也许真的是先剥出来呢);第二不会正向表达自己的需求,“就不能……”,这种话带着强烈的谴责,自己高高在上,理所当然。这已经不是吃不吃虾,剥不剥虾的问题了。如果这样的话,首先要着手调整彼此的“关系”,处理情绪和态度,对于当下这个事情,怎么说都不对,怎么做都是错。
所以回答“自己剥去”,是直接走向了对抗。这种关系本来就不是顺畅和流动的,彼此能量是无法流动的。所有的交流都走向了自动化、条件反射。
情况B是看起来跟和妞说的话很接近,但认真体会,是不一样的。和妞说的是“妈妈,谢谢你,帮我把虾剥出来!”,这个有点讨好,或者说一种软绑架。因为“你真好,还帮我把虾剥出来”,那么我如果不把虾剥出来,是不是我就不好?
所以对答的:嗯,好呀,都剥出来你吃着方便。(腹诽:吃个虾也能被抓现行)—-“好,我都给你剥出来,这样你吃的时候就不用剥了。”,这看起来差不多,一个感觉到吃的时候方便,我呢,点到了更具体的方便就是不用剥了。关键点在腹诽:“吃个虾还能被抓现行”,说明前面的给对方剥虾是一种自己吃虾不好意思的歉疚,或者一种内疚补偿。这样的腹诽,让自己前面应承剥虾的行为有了内外不一的矛盾。
我自己的“我心里想,你这早不来晚不来,我吃个虾都被你当成给你剥虾!”——而我内心的这个独白,是感受到我做啥,和妞都会正向、善意的解读,我内心是舒服的,所以我后面的应答给她剥虾,内外是一致的。只是我瞬间调整了我自己:本来我只想自己吃俩虾,现在给她也剥出来,顺便再吃俩虾满足我自己。[调皮][呲牙][愉快],这样满足了我自己也满足了她,皆大欢喜。[呲牙][愉快]
好吧,我说完了,你们可以说我真无聊,吃个虾还想这么多,哈哈。
媛:觉知的人 ,处处都在觉察。这种“剧本的演”,能看到各自的自动化模式,然后再按老师、和妞的皆大欢喜版本演一演,我们也都找一找各自的感受哈[偷笑][偷笑][偷笑]
Amy老师:是的,考虑到各种可能性,就是“停看选择做”的“看”。我们总是强调“停”,“停”很重要,但是有的人停下来就傻傻的停在那里,“你让我停,我停下了呀”。停下是为了要去“看”,看到各种可能性,然后在这些可能性中去选择自己最希望的走向,去“做”。
(老师的这个情景,让我想到,每次女儿吃东西,都会留下来一口。我就会说,谢谢宝贝,给妈妈留的,她就会打趣的说,妈,我没吃了,剩下的)我想也再回复一下这个,我不知道你说:谢谢宝贝,给妈妈留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心态,心里怎么想的,是真的内心感谢孩子吗?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我妈妈说话,会声东击西,正话反说,搞得我很总是不知所措,等意识过来还觉得自己真傻,有一种愤怒感。
我举一个小例子:我缝被子,为了不总是换线,就纫了很长很长的线,这样需要拉两下,才能把线全部拉过来。大家能理解吧?就是缝一针,需要单独有一个动作去拉线,不是缝过来一拉就行。
我妈妈过来看到了说:线太短了,下次可以再长一点。我就当真了,赶紧解释:很长了很长了,你看我都要拉两下。我妈妈会继续说:还可以再长一点。
然后我才意识到,这是嫌弃我纫线太长了。我当时说不出啥来,但是我知道我自己内心很愤怒,一方面觉得自己好傻,一方面觉得能不能好好说话,说让我一听就懂的话啊!母亲对孩子有教导的义务,看孩子做的事情不对,就直接说出来呀。
所以我刚才没有直接回复你的这句话“谢谢宝贝,给妈妈留的”,如果我是你女儿,我是不舒服的。她这个“她就不再作声了”,内涵是很多的。如果她因此下一次就不再留饭底,那是她知道自己不应该这么做,但如果她继续留饭底儿,其实她是在对抗的。
媛:就是一开始,我真的以为给我留的,后来她说,我没吃进去,[呲牙][呲牙][呲牙],我说,那我误会啦,后来,宝贝会说,给你留了一口[调皮](也是想,孩子别吃独食儿),老师,一般就是水果、樱桃,她知道我也爱吃,其它的,没看留[调皮]
Amy老师:哦,如果别让孩子吃独食,我在意的是第一口,而不是最后一口。吃剩的,跟留下的,其实是不好区分的,除非单独拿出来。
“让我想到,每次女儿吃东西,都会留下来一口”-----------哦,我理解错了。现在明确了,我泛化了,我以为吃饭也留一口呢。[坏笑]
“老师的做法,和妞的做法,都算“各取所需”,顺势而为”-----------“各取所需”,这个词总结这个事情,让我感觉别扭。明明我说的方向是彼此都在养护彼此之间的“关系”,而“各取所需”呢,是从关系中“取”而不是“养”,确实顺势而为,因为“养”的过程一定是顺势的。
媛:我理解这句话各取所需,每个人都拿到了最佳利益,我拿到我拿的,宝拿到她拿到,如果单从字面看,确实是“取”,但是我个人觉得背后,都拿到了那个彼此想要的,这也算是 “其乐融融”吧。
Amy老师:嗯,你说的是最后的结果。但是明明除了我跟她之外,还有第三方就是“关系”,关系的流动很顺畅。我明白了,我的焦点在强调“关系”这个第三方。你的焦点在我俩身上。边写着边清晰了。[呲牙]
媛:那我跑题了? 老师
Amy老师:也不算跑题,是焦点不对焦。
媛:这也得练习,如何能和表达的人焦点对焦[调皮]
Amy老师:我从这里开始,就一直在强调“关系”这个焦点。(是的,发问是引发者,是最重要的,但“关系”是俩人,另一个关系方,如何应答,也是对“关系”的反馈。)
媛:关系最终落的“人”身上,所以,我总会忽略关系,直接奔向人。
Amy老师:我在这里,特意把“关系”领出来,单独拟化为第三者。(这就是“关系”,在我跟她之间,还有一个第三方叫“关系”,我们彼此会为这个“关系”做什么,怎么做?说什么,怎么说?)
所以,是你没有开放性聆听,哈哈,还在自己的模式里。(关系最终落的“人”身上,所以,我总会忽略关系,直接奔向人)
媛:老师,当看到您把关系比做第三方时,其实,我就有点懵。[调皮]
Amy老师:但是,你没有抓住自己的懵,去到“好奇”,却仍然在自己的模式中去演绎。懵的时候,该“停”。
媛:好奇点什么呢?老师
Amy老师:你懵什么?
媛:停是止语吗?要是止语,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卡点呢?
Amy老师:停怎么是止语呢?停是在这里停下,立马觉知自己懵什么?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自己疑惑是什么?
媛:那我真搞不清了 ,停是“看”?
Amy老师:停是立马回到自己,觉知自己,确定自己现在在哪里?自己是谁?对方的话是否自己理解了?自己的理解,是对方要做的表达吗?
媛:“懵”的是脑子很单一 , 关系怎么变成第三方了,自己的脑海里,只有涉及人,是第几方。
Amy老师:对呀,这不就是没有理解我说的话呀,这时候,如果停下,觉知,这个对话的走向就不一样了呀,你可能会问:关系怎么变成第三方了?这就去向了好奇,然后我们今早的对话,可能就是另一个方向了。但是你没有抓住自己一瞬间的“懵”的感觉,仍然顺着自己的惯性去评判和分析呀。
媛:哦!可是我想知道的并不是第三方,而是您与和妞的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Amy老师:我要告诉你们的就是“关系”啊,就是要意识到这个第三方的存在啊!然后我们的关系才会越来越流畅和顺畅,然后多个“关系”才会形成家风啊。
媛:真是绕啊 老师[呲牙][呲牙][呲牙],这次是一个亲子关系。
Amy老师:是你自己绕啊!你自己在绕,我说的都是大白话呀。
媛:我这个脑子,到底是直线 还是缠绕的,现在不知道啦。
Amy老师:也不是直线,也不是曲线,是缺一个第三方的定位。
媛:好吧,老师,我先自我安慰吧。我先看到人了,下一步我看关系。
Amy老师:当你的意识中,没有这个“关系”这个虚拟者,你做的要么是为了自己,要么是为TA,为自己,会感觉自己是不是自私?为TA,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委屈?但是如果是为了“关系”呢?事情就不一样了。
媛:老师,为了关系 ,不是还要看向人吗?
Amy老师:你先看向关系好不好啊。
媛:艾玛 ,老师,我缓缓,自己越说越不清晰了。我也蒙了,你不说要先看到人吗?
Amy老师:当有了“关系”这个第三者存在,你再看向对方的时候,就有了一个缓冲地带。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就不会那么迫切。关系是什么?是人跟人的空间啊,看向人,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跟她的关系吗?
媛:关系啊!
Amy老师:对呀,那不就行了嘛!否则你怎么看人,怎么看向人?
媛:我还是有没通的地方,即便事是这么个事,理是这么个理,但是我的内心还是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我再慢慢悟一悟,在事上,在人上,在关系上, 看一看,老师。
Amy老师:(老师 ,你不说要先看到人吗)这句话,其实是在看人和看事的时候,我们强调要看向人。但是如果看向人的时候,如果再细分,是看人的那里?是人的物理属性,如眼鼻嘴吗?是看向人的情绪,对吧,人的状态对吧?
那好,人的情绪,有的时候是能看到的,一个人快乐或者悲伤或者愤怒,是可以看出的,但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是看不出来的,这时候可能就胡乱猜,一猜就极有可能会错,对吧。
那么这时候焦点从“对方”转到“关系”上,去考虑“关系”,从我出发,我要跟TA缔结一个什么关系?我为了这个关系,愿意做什么,愿意付出什么,不愿意做什么,不愿意付出什么。这时候,这个关系就会慢慢缔结出来,去养护关系的过程中,其实你跟TA的能量流动就慢慢顺畅起来。
媛:看到这句话,我想到 :提升了自己的格局 、胸襟。我这个想法出来后,我又觉察到了自己非得“高人一等”,哪怕就是在思想境界中的,我也要比你高一些[捂脸],重新定位,看向关系,我再试一试[跳跳][转圈][跳跳][转圈]
Amy老师:这个第三方“关系”就是彼此愿意让渡的自己的空间,建立依恋关系的纽带,成了彼此的公共空间,可以去彼此尊重,允许和接纳。
关系的原则一定是尊重、平等和自由,“你高我低”的关系要么是强权,要么是奴膝,一定条件转换后就可能是叛逆和对抗。
媛:我这劲,用错方向了,都用在孩子身上了。
Amy老师:好吧,我这一课,可以作为关系课程的基础了。
这是我在前面讲家风课程的时候,观察到大家很想营造好的家风,但是感觉没有抓手,怎么回到自己营造家风呢,其实还是回到自己,再细化去养护“关系”的时候,回到自己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什么样的“夫妻关系”,什么样的“孝亲关系”。
仍然可以从自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去调整。不用调整任何人,只要坚定自己,对自己下手,对自己狠一点,一切都会顺畅的。因为关系的另一方,如果在乎你,一定会调整的,否则TA会很不舒服。如果不在乎你,那么这个“关系”也没有维护的必要了,也不存在“关系”这个第三者了。
丽:弱弱问一句老师,怎样对自己狠?[害羞]
Amy老师:这个问题很好,就是假设周围一切都是对的,我怎么调整。现在面临的一切困惑、不解、委屈、愤怒,别人的都对,都不会调整,甚至都认为是我的错,我怎么面对,我怎么调整?这个狠不狠?[调皮],我就是这么对自己狠的。
丽:我经常会这样想自己,一旦这样我就沉下去,没有能量去做什么啦[汗]
Amy老师:我坚信“我是一切的根源”,如果你坚信,然后就这样去面对,去穿越,去超越,坚信自己一定可以,虽然过程的开始非常痛苦(自己像是碎掉了),但慢慢的虽然痛,但是不苦,到最后却是喜悦,因为发现居然来到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原来的世界,只是这个新世界的一小部分。
就是允许自己沉下去,允许自己完全没有能量,就是自己像是碎掉了,完全无能无力。这是另一种勇敢和勇气。让死的本能彻底出现,才能浴火重生,凤凰涅槃。但是心中的信念不管什么情况出现,都没有磨灭,就是“我一定会穿越过去,我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内心笃定。
向死而生,或者说,只有敢死才敢活,是一样的。这些话,好像很矛盾。但是这是大道。
你只是止步于想,没有真的这么去做,内心有很多恐惧。
丽:我可能一直没让自己死的本能彻底出现,没死透,不要待在那个深渊里,就有点力气就往上爬。我看到自己的模式[害羞],自己怕掉下去,也见不得别人掉下去,当看着别人掉下去的时候,我会用力去托她!
Amy老师:是的,不敢待在那个深渊里。这是源于自我的死亡恐惧。当你自己彻底掉下去过后,你就知道最底下最黑暗的地方,全是“宝藏”的时候,你就不会害怕了,也就不会害怕别人掉下去了。
丽:老师,我应该怎么去穿越这个恐惧?
Amy老师:最大的“宝藏”,都在最下面,最让人恐惧的地方。另一个“宝藏”的地方就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是山顶。山顶和谷底,其实是一样的,你看正弦波,其实是一样的。直面,勇气,信念,行动。
丽:老师,看似这么几个字,我感觉这就是面对恐惧不同阶段的状态吧?
Amy老师:是啊,你不是问怎么去穿越这个恐惧吗?首先就是直面啊,不要逃避不要逃跑。然后有勇气试探着一步步向前挪着,最黑暗最挫败的时候,只有坚定的信念能帮助自己,然后不断的行动,直到最后的结果出现。
丽:我以前降低的时候,心里有恐慌,我就去到逃避或是挣扎,现在是心里是不害怕知道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去到等待,但这个等待时间一长会让我焦虑的!
Amy老师:不能只等待啊,等待是被动的,我们一直都是主动的呀。
丽:等待就像躺平一样,啥都不想做。
Amy老师:就是躺平,也可以伸伸腿动动胳膊,知道空间里有哈,这个空间多大,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了解周围什么地势地貌吧。最起码的,也要知道自己想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吧。
丽:感受到我的这种焦虑就是内心不允许自己躺平。
Amy老师:嗯,感受到了就好啊,不要着急调整,先感受到自己的感受。
艳:今天老师讲的“关系”真的太好了[合十][合十][合十],我们生活中没有这个第三者存在,就只有你和我,所以我们才那么多纷争[合十]。
Amy老师:骨头碰骨头,直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会痛啊!所以骨头和骨头之间连接部分都有关节,有滑膜,有筋膜,起到缓冲和调整的作用。“关系”也是这样,要在你跟任何人之间安装“关系”这个关节。
注:我整理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妞看到了,说:她说出“妈妈,谢谢你,帮我把虾都剥出来!”的时候,我的神情是一愣的,所以她也立马意识到我不是为她剥虾,是想自己吃,但是因为我随后说的是“好,我都给你剥出来,这样你吃的时候就不用剥了”的时候,她也就顺着说下了。
所以啊,人跟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都在瞬间做着调整,特别是相互滋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