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 迈出继续读书的第一步
记得小时候幼儿园老师教我们《三字经》,这是我启蒙记忆中第一个关于读书的记忆,至今家里人还都会和我一起来两句三字经,充满儿时甜美的回忆。
对于读书,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还有家旁边的书店,一有时间我就会跑到里边去看书,以至于家人来叫,都得给我买了那本书才能回家,不然不回。
一想起小时候这些关于读书的记忆,我现在这个空虚的大人还会涌出一股充实感,填满我的整个心房,这些回忆都是美好的、纯真的、纯粹的。
九十年代的世界,对比今天而言,娱乐生活并不发达,但小朋友们的精神世界却一点也不匮乏。办一张借书卡,周末就泡在新华书店里写作业、看书,依然不亦乐乎。而我的名著阅读量也是在这时达到了顶峰,经典系列书籍都是按排一本一本的看,什么莫泊桑、《漂亮朋友》……甚至琼瑶也读过几本,这些书放在现在可能一本都读不进去了。
到了中学时期,幸得一位好语文老师,他带领我们看到了一个课本以外的世界,会给我们讲顾城,讲他的黑眼睛,最让我受用的是打开了杂志的大门。小时候跟着家里经常会看《故事会》、《知音》、《家庭》,在老师的引导下,才知道原来还有《青年文摘》、《读者》、《格言》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杂志,一直持续到大学,我都还经常没事就买本杂志读,这对我的学生时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到了大学,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对我们这些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压榨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但现在的我才意识到,我们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凭借着小时候积累的墨水,经常在那时候流行的人人网上发表酸文,幸得好友们称赞,自诩文艺女青年,好不得意。
纵览自己的读书历程,在中学时代达到顶峰,随后慢慢衰退,后来随着工作、结婚、生子,再打开书都需要极大的勇气了。
近来,给自己做了无数思想建设,终于迈出了重新读书的第一步,看完了《三体2》和《非暴力沟通》。
《三体2》看的有点囫囵吞枣,毕竟第一部看完已经是接近3年前的事情了,前情提要大多记不清了。《非暴力沟通》还算看得仔细,但是对于重拾读书的我,还是有点费劲儿。但我没有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完整看完、适当思考、写读后感,就算是完成了。
书的理念不错,但我觉得也不能完全照搬。将这种软理论完全运用到实践中是困难的,实施者有千百样,受众者更是,可能是我功力尚浅,对于不配合的谈话者,并不像书中说的通过“我理解你”就扭转乾坤。但是我赞同谈话间,不只是嘴巴说出话,更应心灵感受、头脑思考,沟通中不要过度增加评论与批评、指责,多观察、陈述事实,多感受、自我体谅与体谅他人,是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效率的。希望自己能够秉承“Love and Peace”的方针与与人沟通,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充满“Love and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