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流》所感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心流”的概念。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酒逢知己千杯少,就是处于心流这种状态之中。所谓好日子总是转瞬即逝,难熬的时光却步履蹒跚。
《心流》中有这样一段话,“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情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这段话类似于我们中国的一个成语的意思——无事生非。无事生非的意思就是无事可做时就容易生是非,因为无事可做,注意力不集中,心似平原跑马,漫无目标,不,不能说漫无目标,而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心会找一个生活中棘手的事情,并专注于它,从而越想越钻牛角尖,以致于痛苦不堪。
米哈里将这种心灵混乱的状态称之为“精神熵”。“精神熵”也是《心流》一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熵,本身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其本质是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简单来说,在能量的转换过程中,从有序到无序,从结构到消散的趋势,就是熵。一个系统里,越没有规律,越没有结构,越混乱无序,熵值就越高;反之,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越有结构,熵值就越低。精神熵,指的就是人们心灵系统的混乱程度。
也就是说,人若不能专注于某一项事情,精神熵就会很高。我们的精神能量耗费在大量混乱无序、毫无意义的念头上,这些念头大都夸大了真实事件消极的一面,有的甚至只是凭空想象。自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吓唬自己。
人的总能量是差不多的,不同的是,有的人心系一处,把能量集中起来办好一件事或数件事;有的人心思涣散,能量东一榔头西一锤的消耗掉了,最终一事无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