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二手古董行业的卖家
最近在乡野,在自然中做事情。很久没有梳理最近的收藏故事,分享腕表的心得。随着古董市场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多人想要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不过我始终认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看似没有时间系统写一写个人的认知和感悟,实际是因为越接近就越感觉到自己的知识的匮乏。所以我又想起在学习手工纺织的时候,王增业老师和我说,具体的表达我无法还原了,大致的意思就是:要么就不看,要么就看它100本儿书。
他说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竟然在腕表的学习上感受到了。忽感美之共性。
审美的事情困扰了我们好几代人,大家大多都有一种审美不自信。也可能是世界长期主流的审美在我们成长的阶段是被西方审美带动的。我在整个成长中都羞于谈美,无从谈美。
珠宝腕表行业也是西方人带动发展起来的。所以当我们谈论腕表的时候,我就感觉到自己有一种缺失。我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美的观察力以及我的”眼力“。
“眼力”和“心知”,眼力大概就是指你有发现“美”的眼睛,对美天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这个我自己的感觉是很小时候的启发吧。我们生活在小城市,节奏很慢,平时的娱乐非常田园化,乡野化。我们去河边摘各种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他们,我们经常去田野春游,在树林里,溪流边和农村的耕地里去接触和认识植物、昆虫和鸟类。这种非常Wild的链接,大概就是我对美最初的一种认识。
越研究越觉得自己认知不足,还需要长期学习,不过就在最近,遇到了一些华人在国外进行腕表售卖的渠道,有过一些沟通和交流。只能说本身人也是形形色色吧。欧元汇率持续走低,自然也促成了欧洲古董珠宝和腕表进入中国市场的好时机。最近有大批被坑的消费者,其中也包含了我的朋友们。作为一个还在学习的收藏者,我想要总结平时收藏的一些学习和思考,希望收藏是理智的,是一个锻炼“直观”的很好的渠道,但是不要演变成“瞎买”,自己需要有一些理论和系统性的对美的理解吧。如果不是这样,很容易会陷入到后者中去。
懂表并且有长期销售和研究的还是凤毛麟角。在购置物件中思考了物件对人的价值是什么,然后对自己做了一个角色定位: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单纯的消费者,希望自己是一个学习者,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以及适当的购买积累关于审美判断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机械知识。把学习新事物这件事情拉长来看,就显得特别有意义。如果你把学习当成是一个赚钱的工具,那么你就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了。这是我个人的选择,不干预或者影响别人的选择。
所以我发现,我们日常的矛盾都是因为个人的角色问题。所以不争论,只表达不同意即可。如果大家的认知和角色处在不同层级或者对立面,那一切讨论都是徒劳。
我并不会从单一的贵金属价值来判断腕表的价值。也许就是我问题比较多,喜欢交流细节的原因。
我自己经常思考,为什么某些腕表卖家会首先告诉你这是14K、18K白金的,黄金的,还是银的,然后上面镶嵌了多少钻石。并不是我不认可贵金属的价值,因为这个首先是比较透明的,多少钱一克都是有国际市场价格的,甚至钻石,这也是资本主义包装的价值嘛,这点我也不赘述,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不否定这些贵金属和宝石的价值,有市场就价值,我不否认。我接受,但是我不接受腕表就等于这些贵金属的价值。因为这样说的话,你就否定了这个时代的价值以及机械的价值。
如果不是到现在,手表的机芯都是精密组装,只能人手进行,还要借助一些放大的仪器辅助,甚至瑞士的一些机械腕表的机芯组装需要非常专业的手工匠来负责组装,而且独立制表都不是工业化生产,所以相当一部分品牌产量有限,就像工业化生产和手工艺产品的大致区别吧。这和古董腕表的那个年代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和我的定位类似,我的角度可能对你有所帮助,我也建议需要有实质性购买,因为毕竟做什么都需要投入成本,尤其是这种实物类的学习。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想要买表,主要还是考虑自己佩戴的,我觉得还是可以从功能性出发和自己可以接受的价位这些个人需求出发会比较好,古董表的购买不适合每个人。因为我并不想因为有市场,有赚钱的空间顺带去炒作这个行业。本来最近非常忙,没有时间系统写一写个人的一些认知和感悟,因为这些信息不简单,越研究越觉得自己认知不足,还需要长期学习,不过就在最近,遇到了一些华人在国外进行腕表售卖的渠道,有过一些沟通和交流。只能说也是形形色色吧。
懂表并且有长期销售和研究的还是凤毛麟角。
可能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购买者,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长期收藏者,通过长期的学习、交流以及适当的购买积累关于审美判断能力、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机械知识。
所以角色定位决定了我并不会从单一的贵金属价值来判断腕表的价值。也许就是我问题比较多,喜欢交流细节的原因。
我自己经常思考,为什么某些腕表卖家会首先告诉你这是14K、18K白金的,黄金的,还是银的,然后上面镶嵌了多少钻石。并不是我不认可贵金属的价值,因为这个首先是比较透明的,多少钱一克都是有国际市场价格的,甚至钻石,这也是资本主义包装的价值嘛,这点我也不赘述,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不否定这些贵金属和宝石的价值,有市场就价值,我不否认。我接受,但是我不接受腕表就等于这些贵金属的价值。因为这样说的话,你就否定了这个时代的价值以及机械的价值。
如果不是到现在,手表的机芯都是精密组装,只能人手进行,还要借助一些放大的仪器辅助,甚至瑞士的一些机械腕表的机芯组装需要非常专业的手工匠来负责组装,而且独立制表都不是工业化生产,所以相当一部分品牌产量有限,就像工业化生产和手工艺产品的大致区别吧。这和古董腕表的那个年代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你和我的定位类似,我的角度可能对你有所帮助,我也建议需要有实质性购买,因为毕竟做什么都需要投入成本,尤其是这种实物类的学习。但是如果你只是一个想要买表,主要还是考虑自己佩戴的,我觉得还是可以从功能性出发和自己可以接受的价位这些个人需求出发会比较好,古董表的购买不适合每个人。因为我并不想因为有市场,有赚钱的空间顺带去炒作这个行业。同时,我个人感觉古董表的普通消费者的购买不太存在捡漏之说,捡漏是针对于“眼光老道,技术上比较精通”的藏家来说的。
1、审美是很直观的,有时候我不太愿意用知识的堆砌来替代这个腕表的直观的审美,觉得一个物品好看是非常直接的,所以还是回到符合自己的审美中去(对于购买者来说,这个最直接)。
2、Artdeco时期是我最喜欢收藏的一个风格类型的,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审美长在我的审美点上,不过老实说,对于非常在意功能性的人来说,这个类型的腕表不太实用,如果你不是主要因为审美而购买的,那我不太建议你购买,因为那个时代的腕表没有防震,没有防水,也很怕摔,因为机械表的零件都比较精细,摔的话很容易把里面的零件摔断摔坏,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些都可以接受,因为我比较在意的是大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那个年代的一些贵金属处理的工艺吧。所以每个人的想法和喜好非常不同,也导致对同一种东西的理解大相径庭;
3、如果真的要购买,我不太建议找侧重销售珠宝的人购买(当然除非你非常了解售卖方很精通腕表),虽然在做古董腕表的生意都是珠宝商,但是实际机芯和贵金属和宝石属于不同的范畴,这也是市场上非常矛盾的,我建议还是去找专门销售古董腕表的机构或者个人;
4、个人觉得不要抱着捡漏的心态去购买,这样风险比较大,除非你非常愿意承担风险;为什么呢?因为专业做古董腕表生意的,他们一定有关于鉴定和维修的一个合作链条,这个通常也是可以保证服务的,就是如果表坏了会可以帮你付费维修,以前的腕表很多是私人定制,特别是Art Deco时代的,所以腕表的长度不一,如果过长和过短,他们也会可以提供相关的加长和缩短服务,而且会进行非常专业的操作,而不是强制性地截断。因为编织带都是手工编织品,是有自己的结构的,如果硬截断的话,接口处就会非常难看;也不是大品牌的收费,会优惠一些;
5、如果你需要这种服务,也在意这种服务,就去找专业的腕表收藏以及出售的人,这里也推荐一个我接触下来很专业的腕表藏友的渠道也可以放心购买;因为收藏的价值观和专业度我非常认可;
6、但是有的属于批发商,就是对方比较有渠道优势,有更多的古董商资源,但对于腕表没有特别的研究,所以其实他没有办法从源头帮你提供判断的服务,因为他自己本身就不懂表,所以他只能和你说这个是你买的是可量化的金属和宝石,至少机芯你可以理解为是赠送的,当然也不会提供什么维修服务和改造金额售后服务(表带和全表保养类的服务);
这种比较适合不在乎腕表本身价值,只在乎腕表的社交价值的人就另说啦。
多看少买,多学多问,理性分析吧。(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