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手记
自从我生病以后,每日总是疲于锻炼,之后我竟然感到了神奇的生命意志,我想要活下去,想要艺术,想要爱人,这是我思维观念的神奇改变,·我在脑海中制造了一个技术之神,我信奉他以此来抵御我对自然和世界的困惑,我终日活在自己精神的亢奋里,也无力认真思索问题,阅读哲学可以解放我的灵魂,暂且告别黑暗又亢奋的岁月。
写作方式比较随性,只是记录让我有感而发又深觉有趣的东西。
阅读哲学的意义是什么?今天我刚好在思考这个问题,作者便给出了这个答案,思考哲学的意义更多在于反思而非学习,这世界上的知识分为我知道和我以为我知道两种,而后者对于我来说可能是由于我的阶级、我的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环境而产生,而前者则是普遍和广泛的,他是可以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平等、真实、不带有偏见的知识才符合我知道的特性。
如何阅读和学习哲学?哲学并不等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具有标准的问题和更为标准的答案,而哲学所探究的问题则是更本质的,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自然科学?科学可以给出具体的问题的具体答案,但这并不能让我们回答一种疑惑,这是否是普遍适用的?
在现如今为什么我要阅读哲学?一定程度上,哲学是现代社会的起源,如今人类的知识容量远超大脑容量所能及的,尝试去学习和思考更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可以更开阔一个人的视野,而哲学最大的功用便是让我学会质疑和联络,去真正的认知思想的能力。
万物是水该如何解读?哲学问题不像是科学问题一样,为了探求普遍性我们必须忽略其细枝末节的实在含义,我们要将问题的题面和答案并联思考,来思维其背后的一切可能性,以及可能蕴含的真理。所谓万物是水所回答的是一个关于世界背后的本质的问题,水凝固会变成冰,而冰恒定不变,有一部分冰又有可能变化回水,周而复始。这个自然的启发也使得泰勒斯成为了哲学家(或是科学家),这个问题蕴藏了些许含义:有东西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万物都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代的哲学家对于此有两个怀疑:既然所有事物都在变化,那么这种不变的真理本质上是否也是变化的(瓦解了自身?),如果存在变化,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变化的?四元素理论。
世界究竟是否在变化之中?这是由泰勒斯开启的哲学问题,他是第一代哲学家,而第二代哲学家则主要回答他的问题。首先是赫拉克利特的回答,赫拉克利特是一个愤世嫉俗者,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哲学发展相反的东西,在西方哲学的发展中他们选择摒弃神话而追求logic,赫拉克利特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喜欢使用晦涩难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考。“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这句话所描述的并非战争本身,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变化同时也受不变的规律而产生,变化在不断要求突破限制本身,这就发生了一种对抗,就像再坚固的房子时间一长便会倒坍一样。巴门尼德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与赫拉克利特截然相反,他认为世界是不变的,他认为一切的变化都是知觉所产生的错觉,而世界的实质并未改变(这有些同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似),他在理性和知觉之间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著名的芝诺悖论也是为了支撑他的理论而设立的。
感觉和理性是如何交织成生活的交响乐的?德谟克里特的天才创造。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巴门尼德其人,更加不知道德谟克里特是为了解决他所设立的问题而思考出原子论的,德谟克里特同样是一位博学的思想者,从人的幸福到数学甚至是农业他都有所涉猎,他的思想是这几位哲学家中最接近现代思想的,在巴门尼德的思考中,他把世界分成了理性和感性的,而德谟克里特则认为一切都是由某种微小的基所构成,他们之间仅仅遵循着机械规律,而一旦外部世界的基同人类身体的基相遇便会有特定的感觉,但人类除了这种感觉外一无所知(对过程和感觉是否准确都一无所知),从此“气味”“颜色”“形状”被从根本性质上排除,只留下了“广延”“形状”“质量”的物理性质,这个回答是伟大的也是天才的,从此感觉也是可以被人理性的思考的。
古代印度哲学和他们对于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什么?印度的哲学总是脱离不开他们不同种族间的文化关系,浅色的雅利安人和深色的原著民之间的统治和驯化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关于人本身的问题,为什么你更高贵而我更低贱,这是印度哲学最主要的迷思,《吠陀》则是对这种移民侵略的神话展现,在《奥义书》则蕴含着一种宗教和形而上的东西,甚至是论证。奥义书回到了人内心的最深处,词atman(奥特曼2333)假定了人是一种永恒的实体,是可以和永恒又神圣的Brahman相结合,这种文化是避世的也是苦行的,通过逃避才能在死亡的圆舞和生命的诱惑中解脱出来,而业在我看来更是对低种姓人的压迫,使他们沉浸在卑微的自我幻想中,只有积攒福报才能在来生--转化成婆罗门。而佛教则截然不同,其目的是对个人的解放和拯救,是无神的、人的宗教,世界是过程,而人也不可能是永恒的自我,通过渴望和熄灭,人才能得到解放,而对于佛教的学说来讲,一切的宗教和哲学,对人来说仅仅称得上是手段,是身外之物,颇有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味道。尼采在两种思想中似乎都有涉猎,他的更积极的永恒的轮回是消极的苟生式的转生的一种上位?而佛陀的思想则是他杀死上帝的盟友。。(我还没通读过尼采的作品,也不太懂佛教,这里随便写了)
智者派和苏格拉底
从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450年,古希腊的哲学方向发生了改变,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环境的改变使得古希腊人更多的接触了外邦人,为了使自己与其他城邦不同,古希腊人开始转向了人类的思想本身。
智者派
在过去的150年的哲学发展中,哲学的历史中诞生了许多彼此矛盾且无法统一的观点,事物究竟是不停改变的还是固定不变的,仍缺乏新的视角来对此做出解释,同时由于民主政体的需要,智者派成为了教育的先锋,承担了启蒙人民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民主制度需要的高水平教育(这点与商鞅的愚民可以横向对比)。智者派学习论辩、修辞、市政学、人性知识等等,他们同时是教师、攥稿人、知识分子,许多时候他们就像出庭律师一样,为了某种目的进行辩论而非找到正确的答案。有强权才是公理,成为了当时普遍流行的相对主义。
代表人物:高尔吉亚(接触爱利亚派哲学后变成哲学怀疑论者,由于存在、非存在、变化、非变化之间的矛盾,使他不再把修辞术当作寻找真理的手段)、色拉叙马霍斯(理想国里,正义即强权)、普罗泰哥拉(声称:人是万物的尺度,其中蕴含着一种视角主义,从正确是否取决于特定视角可以引申出,正确是否是相对的,或者更极端的,存在两个正确又对立的命题,不过这个在逻辑学上不成立)人是万物的尺度中蕴含着现代所存在的一种普遍怀疑,那就是社会交往困难,我也在思考,在不同的社会阶层、性别、种族、文化背景下人类能否产生真正的理解。
智者派的存在为是否存在一个普遍伦理-政治秩序的问题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否定回答,而在柏拉图的理念中则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同时他也拥有着极强的道德力量、正义和机智,两者的对立是必然的,也是哲学发展中极其戏剧性的。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可以被称为是理性主义者,美德在希腊语中是(arete,同英文virtue),意味着尽职尽责的,把工作做到最好的积极美德(优秀),他认为人行善的前提是洞见善,只有在理解什么是善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出善良的事,否则就是愚善了。在这一条目中,对于善良的洞见是至关重要的,苏格拉底自身的洞见来源于他对于心中神灵的信仰。
苏格拉底的诘问,在这一层面上,苏格拉底可以说得上是教育家了,如今许多国外课程依赖开放性对谈的方式进行教育或许就是源自于苏格拉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两个人都能在知识上得到一定的成长,这和中国常见的权威主义教育是极其不同的,但这在追求真知而非控制的教育方法有着极高的要求,以平等、合作、非功利性质为目的的教育是难以在不同的智力、受教育程度、孱弱的外部条件下维系的,如今也是一样。
正义行为必然导致幸福,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最后虽然以悲剧性质的方式落幕,但可以从此看到他的幸福观念,他认为幸福与人的完善是相关的,一个人只有完整才会优秀,因此幸福和德行是相关的,这颇有斯多葛学派的味道。
柏拉图和理想国
柏拉图的哲学往往是以对话这种文体所呈现的,其内核是理想化的,是浪漫的,研究柏拉图的哲学不得与其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区分开,否则便会把他所设想的政治秩序当作一种权威主义制度,柏拉图和政治的关系可能由于其母亲是梭伦的后裔,由于苏格拉底的死让他从原本的政治道路上偏移,从而走向了哲学。
洞穴囚徒之寓:这个寓言故事有许多翻版,我听过的最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那个故事,飞升看到太阳,再坠入海底(坠入大海在柏拉图那里是灵魂降生于凡间的隐喻),寓言故事揭示了人的灵魂和理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把数学比作一种实在,数学本身并非是可感的,但数学知识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普遍存在的),柏拉图是一个整体论者,他认为比如“正义”这种理念,是由许多理念交织而成的,人类是无法将其穷尽的,但是每当人去接触我们可以感觉到的事,或者去做一些好事,我们的灵魂便能观察到感官世界中夹杂的理想世界的理念。
线段之寓:在这个寓言中,一条认知的线段从天上垂直到地上,分别是:洞见、仔细推理、信念、猜测,这个线段的寓意像是洞穴寓言中囚徒不断发现新的世界直到发现太阳的过程,他的灵魂不断见识新的东西,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理念,不过柏拉图本人对这种认知的递进是悲观的,他认为大多数人甚至没办法开始猜测,他们永远停留在感觉经验的层次上。
理想国和善:由于柏拉图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怀疑,进而怀疑了他们善的品质,这点与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艰信人性是向善的,而理想国正是写于雅典内忧外患之际,他的出发点本身是求变和革新,尽管在许多方面看起来极其威权有些社会主义之嫌,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可以解读为:能力与权力相适应、公共的而非私有的、美德与地位配套、集体的而非个人的。柏拉图对于能力的分别是:哲学家、管理者、生产者,哲学家的美德是智慧,管理者是勇敢,生产者是节制,只有通过教育手段实现不同天赋的人进行分流才能够合理的发现人的品质,而公共的非私有的便是服务于这种教育方式的,人和人不得用于私有财产,这样才能全心全意的爱国,柏拉图在政治理念上也十分理想化,他认为男人和女人的灵魂是平等的,而社会地位应当按照智力或灵魂来进行分配,他反对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划分,也有人说他是想剥夺女人对孩子的私人教育权力,这让我想到了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故事。
柏拉图的艺术理念:与为艺术而艺术不同,柏拉图的艺术理念是艺术不能够远离伦理,他认为艺术是理念的多次摹本,艺术应该让人从中找到理念的痕迹,所以从艺术品中传递出真、善、美是必要的,他建议建立严格的审核措施,监视诗人的创作(他认为诗的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 本文版权归 Lavande Vra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