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
查看话题 >刘墉:为每个人点起的一盏灯
四年前的九月七日,我和妻把儿子送去哈佛。
当天晚上,赶回纽约家中,我照例点亮了临街的一盏灯。但又哑然失笑,发觉那个每夜等待归来的儿子,已经住校,恐怕两三个月,也回不了家。但是我仍然点了那盏灯,每天都在暮色中点起,如过去一样。因为我知道有别人的子女或夫妻,会在深夜归来。
也就从那时起,我决定写这本书。它不像《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以我的儿子为目标,而是写给每个人的。它也不是以家中即兴的题材写作,而经过了完整的策划。
只是在写作方法上,我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原则,总由身边的小事谈起,慢慢导入主题,并且尽量不做“硬性”的结论。我觉得这是跟现代人聊天最好的方法,因为没人要听引经据典的长篇大论,更没人欣赏官样文章。从小到大,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经验与感触。
书里的每篇东西,都出于我的体验与感触,有些体验是极痛苦的,有些感触是很激烈的。它们可能是我埋藏心底数十年的呐喊,也可能是我近几年研究“中国文明”的慨叹。
我发现我们的社会很可爱,也很不可爱;我们的同胞很有人情味,但也爱得狭隘;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但也有极为浅薄的一面。可能有人把“乡愿”曲解为“中庸”,把“武断”曲解为“评论”,把“自大”曲解为“自信”,把“烂好人”曲解为“敦厚”。
我们也可能因为“祖宗崇拜”而故步自封、食古不化或曲解附会地把前人高高地举着,却忘了自己在哪里;或是标榜“节俭”的美德,而因陋就简地把整个民族的“生机”给埋葬。
我自己是学艺术的,常不平地想:国内人才那么多,为什么林风眠、刘海粟、徐悲鸿、傅抱石这些画家,在留欧或留日之后,就能“一下子”成为中国画坛的领导者。难道他们都是旷世的才子?难道旷世才子都那么巧合地登上留学的船?抑或因为我们崇洋,或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些基本弱点,能被那些喝过几天洋水的人“点破”?
我曾留学十年,也曾钻到古典绘画和文学中,写了许多分析古人的书,但是我不崇洋,也不崇古。我坚信“既是真理,何必问是谁说的;既不是真理,又何必管它是谁说的”。
在这个原则和愤慨下,我写成这本书,它由读书、交友、写作、运动、时间管理那些有形的东西,谈到较抽象的“压力”“格局”“定位”。它也对“殉葬的观念”“古老的神话”和“文化的秘籍”提出批判。并讨论了“自杀”“单亲”和“联考”这些最困扰年轻朋友的问题。
话说回来,所有困扰年轻人的问题,何尝不是这个社会的问题。如同当我们判任何人死刑的时候,都要想想:那不只是他的死,也是人类的悲剧。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胸,去接纳别人,也接纳不同的文化和观念。在未来这个天涯咫尺的世界中,不能“放大格局”的人,很难有杰出的成就。
正因此,这本书取名为《迎向开阔的人生:不恋过往,不畏将来》,强调超越人性弱点的藩篱、空间的藩篱、时间的藩篱和传统的藩篱。里面可能有我不同于别人的看法,像是我并不反对适当的发怒,我认为人要有孤独,我主张以压力对抗压力,赞美“勤俭”而反对“节俭”,主张聪明人应该下笨功夫,并建议每个人为自己定下一个“价码”。
凡此,表面轻松的文字,都是我由多年埋藏的文化愤慨中产生。那种“愤慨”以两种方式呈现,一为已经出版的《我不是教你诈》系列,二为现在推出的这本书。我衷心希望大家能两本一起看,使自己既不致过度“社会性”,而显得江湖;也不致只知修身,而无法适应多变的社会。
这本书写成的日子,正是我四十六岁的生日。很高兴在这天,把四十六年的人生感怀,做个发表。祝大家,也祝自己:迎向开阔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