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在暑假尾声的一天晚上,我的忍耐接近极限,坐立不安。为了挨过最后三个小时的全家自习时间,我转到书架旁,胡乱翻书打发时间。在书架上,我发现了一个黑皮记事本,好像是每天早晨我表姐要花十分钟读写的那个。当我翻开来看,我深深震惊了。 这本子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面是人生大事年表,后面是各计划的拆分执行。在大事年表里,起始时间是中学,按年代悉数写下了表姐的大学愿望,一个个具体事项都有达成时间,还有心情批注。很明显,硕士研究生以前的计划是从之前的某个本子誊写过来的,笔迹都相同,而工作后的大事年表则是重新开始写,一直写到未发生的十年后!来到北京当大学老师,与姐夫结婚,这两项显示为最近达成的目标。之后的目标有:GRE,GMAT,美国大学的Offer,夫妇赴美,地图标注城市的名字,美国工作Offer,房子的样子与规划,她的理想形象,生一个男孩,生一个女孩…… 本来我觉得他们每天的三小时太长、太多、太苦了,一下子都有了解释。原来我所见的每一小时,都是其中某个大事件目标的执行拆分。到今天,我依然能十分清晰地回忆起那个时刻,在北京西部的一个居民区窗口前,我震惊无比地捧着我表姐的记事本,就像捧着她的人生。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有人敢这样步步为营地计划自己的一切,也从未知道,原来人生竟然可以精细落实到这个地步。这记事本上的信息表明,表姐很可能从中学时候起就清晰大胆地写下了她所有的愿望,然后用未来每一天的时间去付诸实现。 我震惊了一会儿,却同时又感觉好了一些——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因为有着人生维度的宏大计划才能做到严格自律,也不愿意真的承认,他们持续学习,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学习中体验到巨大的乐趣。就像他们焊主板,只是像其他夫妇做手工一样,是一种温馨的玩耍。我一直不愿意真的相信人与人有这样悬殊的差别——他们所有因学习带来的快乐,已远远超过庸常的我们玩耍和看电视剧的快乐。
年轻最大的好处,就是不怕,相信所有电视里书里的奇迹,觉得哪儿都可以去,怎么样都可以过。只要愿意,自己可以变身,成为任何人。那时候我每天琢磨的,就是我怎么变身,我要成为谁。 写下愿望只是给自己在远处摆上一个灯塔,而愿望里最真正发生作用的部分是这样的:“为了实现以上的计划,从明天起,我要做到的是:xxxx。”这“xxxx”囊括和列举了我期待自己在教育、娱乐、职业和外貌上的每一天每一点小坚持和小进步。这一部分,持续作用了十年,才真真切切改变了我和我的生活。 我没有资格评价任何人的人生目标,但我敬仰对自己的欲望和能力深刻了解,并使命必达的人。欲望多深,对未来多坚信,才能克服沉闷和孤独,在重复练习中晋级,登上台阶!在浩瀚的不可知的命运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努力一会儿,再等待一会儿昭示和惊喜;而她,一直在勤勉地向宇宙下着订单,再一次次品尝订单兑现的快乐。我常听人说,人生是不需要计划的;是的,如果思想和活法只是像变老的身材一样,随自然规律松软干瘪下垂就好,那么人生是不需要计划的。还有人会问,如果把一切都计划了,那么生活中的惊喜呢?事实上谁也无法计划一切,只能筹备好基础条件——计划负责“万事俱备”那部分,惊喜负责“东风”那部分。生活的现状是所有外力和内力共同选择后的合力,是所有变量叠加经过意志决定后的共同结果。认识到这一点,你会看重所有事,因为万事皆有意义;你也会看淡所有事,因为单个力量的影响有限。计划就是大局观和整体结构,是去处,是意义,它们才是最重要的出发点。 那个补课的暑假之后,我开始默默地观望我表姐的人生,比对黑色笔记本中她自己写好的剧本,就像期待一出漫长的剧情。1996年,我表姐和姐夫先后去了美国读书和工作。现在他们定居在波士顿,据说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喜爱拆装电脑主机箱的人。他们后来生养了一双儿女。我的表姐今年四十八岁,几乎依然保持着1996年的身材。 我无法知道这么多年中她是否失去了什么,是否快乐,但她看上去得到了计划中的一切。
各国艺术史文学史科学史介绍某重要人物,开篇第一句必是此人生辰,第二句十之八九交代此人父母背景出身和行业。可见,先天禀赋和环境造就,成为描述人的基本结构。在后来面临成长困惑的时候,我翻过几本心理学书籍,里面总是反复提到一个词,叫作“原生家庭”。讨论大意是说除了基因作祟之外,你出生长大到成年之前的主要岁月里,你爸妈的基本观点、生存常识和做事方法会深远地影响你一生。无论你想追溯、打败、超越、颠覆,都不得不研究和回顾你的人格建立初期。在懵懂的童年时代里,你受到的对待和启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