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书概》| 古代书法理论研究之门径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兼容,有想象的广阔空间。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对欲表之意、欲说之理,通过或状物、或抒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象而生动。发论者以比喻切入而阐发其意,接受者以比喻切入而理解其意。
——徐利明

刘熙载的《艺概》,被公认为是在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而《书概》则是论述书法艺术的专卷,其具体内容包括了书法本体论、演变论、发展论、技法论风格论等,对书法艺术本身各个层面都有深入辨证的揭示,是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本书则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篇,从著者介绍、版本源流考述、正文注释、白话文翻译、书学思想评述等方面作了立体的研究。尤其是版本源流考述,注评者尽力查考、明辨其源流与优劣,并在注释时随正文附校勘记,对其各版本间的异同作出真伪、优劣之评议,并提出自己的明确判断。 对于注释,则注出该词句的本义与引申义,联系上下文确定在本文中之准确词义,必要时以按语的形式对该词句表达之意的历史渊源与影响作出评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旨趣。
作者简介
主编徐利明,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书协草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
注译者邹韡,先后求学于浙江大学及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陈振濂、徐利明教授,硕士研究生。2010年创办成都文然书院,致力于书法与国学教育。现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惟仕皆师儒之位,自其为诸王师,为太学师,与夫在乡塾为童子师,客游为远方士子师,出处不同,而视之未尝不一也”;“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其为学与教人,以迁善改过为归,而不斤斤为先儒争辩门户”。
——刘熙载(自传)《寤崖子传》
“平居尝以‘志士不忘在沟壑’‘遁世不见知而不愠’二语自励。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表里浑然,夷险一节。”
——《清史稿·儒林传》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曾自字熙哉,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世多以融斋先生称之,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左春坊左中允、广东提学使等。系晚清著名学者,是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书法家、书论家。
刘熙载学识渊博,兴趣广泛,“自六经、子史、天文、算法、字学、韵学,下至词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其他如诗赋、书法、绘事及文艺批评(书法理论)等也颇有研究,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和《古桐书屋续刻三种》等。
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刘熙载所著《艺概》成书,计《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卷,其中卷五为《书概》。
《艺概》一书的流传情况,因时代较近,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意义的版本按年代先后做了简要的叙述:

①《艺概》初刻本,即同治十二年(1873)本,系刘熙载亲手编撰。
②《古桐书屋六种》本,清同治年间刻,其版式与初刻本相同。

③《艺概》岭南重刻本。光绪三年(1877)四月,《艺概》岭南重刊本问世,其刻本版式亦与初刻本相同,装为二册,前有陈璞题写书名,有“古樵”印。
④ 宣统三年(1911)《艺概六卷》铅印点校本,山西两级师范学堂排印,二册。
⑤ 民国十六年(1927)《刘熙载先生艺概》铅印点校本,北京青云阁内富晋书社印行,二册。
⑥ 现代铅印点校本,可见者甚多。

《刘熙载·书概》所引刘熙载之文,均引自同治年间《艺概》初刻本、《古桐书屋六种》刻本及光绪年间《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句读参照各种标点本。为便于行文及读者查阅,本书在每条之前编有序号,并在“按语”中适当做有小结,以求读者有整体上的把握。

“按语”部分,是遵循“有则详之,无则略之”的原则所作,为“书学思想评述”部分的补充。对前后各条中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以条文序号加以联系,以期读者能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书中引文,作者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如有争议的观点,则做适当的引录。
除《书概》外,刘熙载尚有其他书论散见于其他著作中,为使读者能全面了解其书学思想及做进一步研究,本书附有“刘熙载有关书论汇辑”,并标明其出处。


(以上内容选自《刘熙载·书概》)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超越学科维度的“制作”思想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导读 (2人喜欢)
- 新书首发 | 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丛书(第二辑)出版 (1人喜欢)
- 新书推荐 | 1-2月 值得期待的阅读清单 (6人喜欢)
- 新书推荐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通过制作,与世界互通 (6人喜欢)
- 穿越七十多年,共和国民生设计的记忆与梦想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