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精选|海明威用简单的文字,打造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家咖啡店
No.1
本书共收录海明威十三篇经典短篇小说。通过适当的排列,让新读者建立对海明威作品的印象,也唤醒老读者的印象。
在本书同名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里,海明威用简单的文字,打造出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家咖啡店,在那里,有一位年轻服务生,一位年长服务生,一位自杀未遂的老先生,还有足以抵抗生命中所有空无、痛楚的光明与秩序。
珍妮的肖像:共13篇。其中名字最长的一篇《弗朗西斯·麦康伯幸福而短暂的一生》,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是改编电影的好底子呢 ,,搜了一下电影还真的有,叫做《兽国情鸳》,格里高利派克的男主角,故事发生在肯尼亚。 还喜欢附录里的这段「冰山法则」 “我总是依据冰山法则来写作:除了显现的一角之外,应该还有八分之七留在水面以下。任何一清二楚的地方都应该删去,只有看不见的地方才能巩固这一座冰山。” 4+
No.2
《生命的厚度》是政治哲学学者江绪林遗作集,收录了他的学术论文、书评、思想性评论、随笔、译文和部分微博文字。
如他生前好友崇明所言,“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
江有汜:他曾经存在过。
No.3
伊藤敞亮又美丽地直面生而为女的难堪与难言之隐,百无禁忌、泪中带笑地书写所有女性必将经历的私密。
无名二号机:十分赤裸、坦率的写作。 我自非常年幼时就开始恐惧衰老,这样的恐惧成为一种生命的焦虑,蔓延在时间里。本书不仅关涉闭经这一历程,而更是写衰老;女性的衰老,男性的衰老,自己的衰老,亲人的衰老,乃至一只狗的逝去,一只老鼠的死亡。 如何面对时间之于生命的暴力,哭诉或是恐惧……但最终我们前赴后继地卷入风暴中心,边形态各异地展开,边消逝了。
No.4
本书是美国小说家裘帕·拉希莉用意大利语书写的随笔集,记录了她学习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寻找一种“新的声音”的漫长过程。
bird:文库本小书,不到两百页,裘帕.拉希莉唯一非虚构作品。“单读”之前刊登过一位中文作者的尝试,记录了自己一个月时间只阅读英文著作的感受。裘帕则更加勇敢和深入,置身于新的语言环境,不惜放弃自己长久生活下来的熟练感,语言思维的固定。她已经是位用英文写作的知名作家,却要尝试用意大利语写作、公开演讲。也许更有趣的是她并非在意大利流亡,也不是永久的迁移,而后她还要回到讲英文的国度,那么这样做图个啥呢?作者四岁就随父母从加尔各答移民美国,家庭对话中依然存在的母语,和英语所代表的文化身份象征,持续产生冲突,散发焦虑,那么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即使只能笨拙地使用它,也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自由。
No.5
本书以著名佩索阿学者热罗尼莫·皮萨罗的编订本为底本,忠实地还原了佩索阿创作的阶段性特征和这位文学巨匠的人生心路历程。
No.6
本书为深濑昌久贴身助手、摄影家濑户正人撰写的追忆散文。记录了这位即是老师又是阴影的作者,还原了艺术家神秘而孤独的精神世界。
烧草:身体不断在衰老,内心永远炽热、孤傲的老小孩
No.7
本书是讲述哥特式建筑的名作。论述了建筑和装饰的设计原理,肯定“装饰是建筑的首要部分”。提倡复兴“富有创造精神的”中世纪手工艺。
他教导我,在某种程度上,他难道不也是一种真理?——马赛尔·普鲁斯特
No.8
本书是对当下晦暗之爱的探究,他希冀我们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追求纯粹的爱、至高无上的爱、在工具理性下几无可能的爱。
No.9
编辑家陶亢德回忆录,首次公开发表。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与鲁迅、邹韬奋、老舍等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
补树斋陈去:史料之丰,值得反复研读。陶老写《回想录》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人物涉及三四十年代大半文坛,又比曹聚仁《文坛五十年》有趣。唯劳改开始,读之揪心,有《陆犯焉识》前半部分的压迫感。此书确是应读尽读。
No.10
精选王家卫二十篇重要访谈,包括数篇粤语访谈和首译中文的外语访谈。涉及与王家卫有关的一切,更记录了他对自己电影的独特解读。
哑古:跟随作品时序去回顾王家卫的讲述,意外发现这位华语电影界最具个人特质的风格家,身上始终披着一百年沉沉的香港史。多年以后,听不懂粤语的孤独童年成了他记忆中的锚点,在电影中一遍遍打捞着属于香港的黄金时代,往后去到2046,往前回溯到叶问的民国年间。“就像这些遗迹,我们能看到所有石头。我们能看到过去发生的,成千上万类似的故事,是它们构成了历史。”
“豆瓣一周新书精选”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的精选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