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社会学同游》
1、凡是怀有操控人的目的的人,都可以学习社会学。
2、社会学揭露真相。穿透言词的烟幕,深入到行为的背后发现人们不会承认的,常常使人不愉快的行为动机。
3、意识形态的背景。愧疚心理的缓冲,对社会地位的焦虑表现。是冠冕堂皇的自我辩解。
4、一个人有多少观点,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
5、每个人都要适应他身处其中的特有的社会,每个人都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成长。只有在分享这个具体的社会里那些认知的和规范的预设时,人才能够成为健全的人。
注释:长期生活在传统农村的孩子,与生活在城市孩子认知不同的原因。他们成长的社会不同,导致了社会认知不同。
6、人在社会里的位置就在特定的社会力量的交叉点上。
注释:一个人对社会产生的价值,等于他能从社会上所获得的利益。举例来说,一个清洁人工对社会的贡献是他所负责片区的清洁,他的收入对应只是社会生活中最低层。
7、社会控制常常建立在说假话的基础上,这是社会控制的一个方面。
注释:这是互联网舆论中,“小作文”盛行的原因。
8、借用各种符号(物品,风度,品位和谈吐,社会交往类型等)不断向世人展示你已经达到的地位。社会学家把这种符号叫做“地位象征”。
注释:商业中生意人,即便没钱,也要先买辆豪车的逻辑。
9、每个人都会尽力处理好他的社会联系,以便强化曾经使他满意的身份。
10、家族教育的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与社会达成共识)、顺从/适应社会、与社会互动。
孩子的焦虑、孤僻均源于父母对孩子社会教育的缺失。无法理解社会,不能适应社会,不愿意与社会互动。他们的内心对社会产生恐惧,不情愿遵守小社会中的秩序,从而导致了他们陷入与社会格格不入,最后指责社会太复杂,活得太难。
11、身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他人的社会承认行为赋予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