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20-关于思维的发散
真正弄懂一个东西是什么感觉?明白了、开窍了还是大彻大悟了?在这其中有盲点么?比如说是否有的条件和参数没有添加进来,又或者我们弄懂的东西只是局部。不可否认人有时其实挺虚伪的,往往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自会朝着自己有利的那个侧面圆过去,而对另一个侧面的漏洞避而不谈,当概念越抽象,玩这个游戏就会越隐蔽而难以发现。
这时人可能会用这个逻辑欺骗他人,同时也欺骗自己,特别是当一个人钻入到一个哲学领域太深的时候,他也许会被围困在那些说不明道不清的概念、理念、定义、理性、实在之中,一个概念催生另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又与另一个概念组合,组合形成的模块继续依照某种逻辑关系在不断的变化。
到这里混乱开始出现了,相当于你用了一个清晰的逻辑运算去运算一些相互重叠影响的概念,用看似清晰的框架去连接一些模糊的定义,这种运算是会更清晰还是更糟糕,当然你可以吧运算本身做得精妙宏大,可是也阻止不了整个体系的脆弱,那些脆弱不仅不应该被忽视,相反这些脆弱更应该接受质询,那些在这个过程中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搞懂了真理的人也应该又被接受质询的义务,否则你就不能够声明你已经真正的掌握了精妙的核心。
重复的一次次的阅读同一本书,会不会只是让你更加熟练的掌握了那些运算符,这对于你本来要接受的质询问题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这与逻辑运算无关,只与你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逻辑运算有关。当你反过来认为质询者的思考是毫无根据的符号堆砌和运算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早已经陷入了一场符号堆砌和运算的阴谋之中,而且让人担心的是,你陷入的这个体系并非是由你的符号和运算得来。
你只不过一次又一次的做了这个体系发明者的数学题,即使有再多的阅读量这些运算动作可能也不会发生质的改变,除非你真的证明了你自己发明的符号和运算法则可以独当一面,否则那些所有的闪光都不会加总到你的思想中。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实某个体系哲学的晦涩难懂并不足以让它一直停留在神坛的位置,成为某些似乎弄懂了运算法则的人认为的真理教鞭。这只不过是一些基础运算的叠加罢了,当然你坚决用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来研究这个运算,没人会阻止你,只是它就是那样一个东西,别无其他。
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像你一样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来弄清那冗长无聊的计算证明么?或者说每一个人都要去读完怀尔斯通过200页稿纸才能了解他证明的费马大定理是什么?如果不读懂就不配讨论数学么?当然你可以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逐行完成那些演算,然后告诉我们,瞧你们都不懂,一帮符号主义者废佬,怎么可能有我懂得精妙。可是你能要求所有人都去演算,才有资格去谈论他的精妙么?就像别人要求你去吧所有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成就都读懂,你才可以有资格谈论数学,你干么?况且哲学在推论和证明的严谨性上,真的可以和数学相比么?
把哲学看成一种木工活的夹具可能更发挥它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辅助工具让我们对齐现在需要加工的思想,并由此而发散,而不必把它在束之高阁,并在上面加一块门板,写到我有真理,闲人莫进。
jingzi
20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