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那些阶段性的思考
查看话题 >小孩是中年生活的开始
从怀孕开始,人就要开始思考你前二三十年从未思考过的诸多问题,买一些关于怀孕的书或者下载怀孕APP,了解怀孕后自己的身体改变和怀孕知识。同时趁着网购节日开始采购生产和产后要用的各类产品,在消费主义的河流里扑腾几个来回。随着预产期的临近,又要开始思考带小孩的问题,这时你会真正意识到,小孩的出生是中年生活的开始。
如何坐月子,请月嫂还是月子中心,孩子谁带便是首要问题。虽然小家庭里两边的母亲都可以带孩子,但是似乎又都不愿意长时间带孩子。原因也可以理解,大家都渴望过自己自在的生活,不是被一天三顿饭、家务琐事牵着走。带小孩自然也需要很大的精力和体力。父母应该是照顾小孩的第一负责人,可惜目前的环境双职工家庭,没有国外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娃福利条件,女生产假结束后小家庭真的很难靠一己之力带孩子,国内大部分都是老人在帮忙带,少部分条件好的家庭会雇佣阿姨或者家政人员帮忙。即使没有小孩,家政在白领家庭也是有很大的市场。买菜做饭,其实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参与其中会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但是天天顿顿买菜做饭,可能就变成了一地鸡毛,重复性劳动失去了生活的美感。
在网上搜索“国外年轻夫妻是如何做到自己带小孩的?”有人在知乎提问“从各方面了解的信息看,在国外年轻夫妇一般都是自己带小孩,很少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帮忙带小孩的。”( 国外年轻夫妻是如何做到自己带小孩的? - 知乎 (zhihu.com) )
回答如下:“有一个人全职。对孩子多放手,对家务马虎点。两个人可以的。不过在中国还是不现实。经济压力大,全职主妇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父辈不肯放手都是原因。”
“根据我的见闻,国外无外乎以下两种:1. 一个人全职,这没什么好说的,男女都可以全职,可以请临时的babysitter帮忙。2. 两个人轮流。我知道的一对澳大利亚夫妻,两人错开上班时间,带两个孩子。一个上白班,六七点开始,一个上夜班,下午四五点到半夜。这种比较少见,对工种要求很高。我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妻,共享一年产假,一年后送托儿所或类似机构,也有两个孩子。我认识这位法国妈妈是在她出差到中国的时候,小儿子当时八个月。我想他们能自己搞定无非是夫妻谐力,社会化程度高,以及家务省力。题主问这个问题估计还是想知道在国内该怎么办。我的经验是,洗衣服洗衣机,打扫卫生钟点工,洗碗靠老公,多吃外卖,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养孩子粗放一点。说这么多,其实我还是觉得好累!”
“看了看各位的回答,感觉在中国做饭耽误了好多时间。”
“你可以看看绝望主妇第一季,大家都一样的。只不过国外承认全职妈妈价值,国内,可能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全职带娃的女儿。”
( 国外双职工家庭都怎么带孩子的? - 知乎 (zhihu.com) )
“我来答一记德国的情况吧。我的同事最近当爸爸妈妈的很多,所以在午饭桌上多多少少也有听他们聊起。看到这一题就上网了看一下德国的法规,以下是总结。
1.德国雇员享有带薪产假和带薪父母假
带薪产假:
- 预产期前六周,准妈妈可以开始休假,但是也可以自己选择工作(我见过有同事妈妈因为职位比较重要,会工作到最后两周),不管是否工作准妈妈都会获得休假前同样水平的工资
- 妈妈们产后有八周带薪假期
- 如果是早产儿,双(多)胞胎和剖腹产,妈妈在产后有十二周的带薪休假
综上,妈妈们的带薪产假最长可以达到十八周即四个月左右,在此期间全职领薪水。
带薪父母假:
等妈妈们的产假修完,就要考虑带薪假父母假谁来休的问题了。休假期间薪水是由保险发放的,大概是休假前的70%。
一般带薪父母假可以妈妈休也可以爸爸休,理论上可以休到孩子三岁,在此期间雇主不得解雇雇员,而且要保证休假回归的父母能有原来的职务。但实际上一般父母合起来会修一年的带薪假,因为三年离开工作岗位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德国的托儿体系发达,实际上宝宝五个月就可以去Tagesmutter了。
如果双方收入差不多,一般是爸妈各休六个月。如果收入有差距,一般是收入较少的休一年,这样能保证家庭收入减少幅度较少。在这一方面,德国的社会体系和法律法规是绝对支持男女平权的。
2.德国老人不帮忙带孩子?
这个观点不完全对。
我有同事孩子上课是父母送的,上班路上拐到学校放下孩子。但是放学就由爷爷奶奶接,由于德国学校放学很早,孩子也在爷爷奶奶家吃饭写作业。但这是适用于和父母住得近的情况,一般两家是独立生活的,但是隔得近,所以可以搭把手。很多德国的老人不帮忙带孩子是因为隔得远,没法带。(什么?住到家里来帮忙带小孩?德国老人很独立的,才不要和子女一起住。)
3.关于Tagesmutter
翻译成 一天妈妈 好像怪怪的。其实就是一个会帮你带小孩的人,他们一般自己也有小孩。比幼儿园好的地方就是弥补了婴幼儿无法上幼儿园的这部分市场空白。德国的法律规定Tagesmutter最多可以同时看管五个小朋友,从五个月就可以放到那边去。费用的话一般每个月在七百欧元左右,对于一个正常的中产阶级双职工家庭来说,作为返回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这个价格是划算的而且可以承担的。
综上所述,我了解的我同事的情况是 产假三个月+父母假一年+送Tagesmutter一年到两年+幼儿园两到三年,然后宝宝差不多就可以进入小学了。在此期间,工作保留,收入现金流稳定,事业也并不耽误。此外,养孩子的费用基本是社会承担的,每一个小孩每月父母可以领到约两百欧元的儿童金,最迟可以领到孩子二十六岁(结束高等教育)为止。总的来说,德国及其他北欧发达国家的育儿福利是世界上一流的。”
“美国的来了。家庭主妇比国内的比例高点,但仍然是少数。现在能一人养全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然川普也不会上台。我们认识的欧洲朋友也是双职工的多。欧洲的福利比美国更好,但是普通人的收入也不如以往了。那些说妈妈不用上班的可能活在一个贵妇的泡泡里。
双职工是大多数,并且大都是2+个娃。有的会有老人帮忙(但不会一起住),有的只能送托儿所(6周大就开始有托儿所收了。但是一周三百多刀,费用感人,相当于一个平均劳动力的税后收入)。五岁开始终于有公立幼儿园可以送了,但是只有一年,而且一周可能只有两三个半天。
育儿福利上来说美国不如中国。
双职工的话产假看单位。劳动法并无法定产假规定。一般公司给6-12周。但是也听说过4周就要回去上班的。期中6周有短期残障险支付部分薪水(可能是50%的薪水)。孕妈一般是上到分娩最后一天,我有个同事正加班呢,宫缩了叫公司同事开车送医院去。
美国加班很正常,不加班也正常。劳动法并没有规定加班要给加班费。通勤半小时很正常。
以上情况养成了美国父母喜欢给娃定比较严格的时间表(跟欧洲或者亚洲国家比)。美国人觉得吃饭睡觉都是要有一个相对固定时间的,要有规律。这样一边娃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他心中有期待也愿意配合。一边方便父母安排工作和家务还有自己的娱乐时间。
睡眠训练很多人都是一出生就给娃做了。我的同事都要先看书,了解不同年龄段娃的发展程度能接受什么样的作息安排和睡眠技能训练。美国的儿医认为娃3个月开始或者体重14磅以上开始可以连续睡6个小时不用喂奶。到9个月所有小觉睡好的娃都可以连续睡6小时。到了一岁的时候大部分娃都会在晚上7-9点在自己房间里独立入睡,不用哄睡陪睡。早上6-8点自己醒过来。一般来说在5岁以前要保证娃晚上有11小时的睡眠。多数美国娃在所有年龄段比多数亚洲娃每天多睡早睡半小时,并且是独立入睡的。亚洲娃大多跟大人同床同房而且睡着前父母要在身边。光是睡觉一项美国父母每天就能比亚洲父母节约两个小时。何况娃睡好了情绪更稳定,更好养。
美国儿医认为9-12个月的娃可以开始自己进食。不用追着喂饭。儿医会推荐baby lead weaning。每天又省了一个小时。
家里放个大容量冰箱,加上还有地下室等地方放罐头和杂货。一个星期一次食材采购。又省了不少买菜的功夫。而且会买很多半成品或者冷冻速食。外卖又贵又慢但是有加工食品可以吃啊。如果自己做饭可以做半小时搞定的。基本上就是食材洗洗,加上调料放烤箱定时。或者冷冻的肉直接加上调料放高压锅里定时。
娃从托儿所接回家,吃饭洗澡睡前阅读一条龙,8点准时房床上关灯走人。第二天7点半去捞起来。如果托儿所不管餐食还要早上把餐食打包,让娃吃早饭8点半送托。
洗碗机每天一开,洗衣机烘干机每周用三次。扫地机器人每周扫一次。
周末带娃户外活动。因为平时跟娃玩的时间不多所以周末集中玩。”
“根据我的见闻,国外无外乎以下两种:
1. 一个人全职,这没什么好说的,男女都可以全职,可以请临时的babysitter帮忙。
2. 两个人轮流。我知道的一对澳大利亚夫妻,两人错开上班时间,带两个孩子。一个上白班,六七点开始,一个上夜班,下午四五点到半夜。这种比较少见,对工种要求很高。我认识的一对法国夫妻,共享一年产假,一年后送托儿所或类似机构,也有两个孩子。我认识这位法国妈妈是在她出差到中国的时候,小儿子当时八个月。
我想他们能自己搞定无非是夫妻谐力,社会化程度高,以及家务省力。
题主问这个问题估计还是想知道在国内该怎么办。我的经验是,洗衣服洗衣机,打扫卫生钟点工,洗碗靠老公,多吃外卖,以及最重要的一点: 养孩子粗放一点。”
看完之后自我总结:送托班,从小给小孩建立规律作息习惯和自主生活能力,充分利用洗碗机洗衣机吸尘器等现代清理工具,有需要找钟点工打扫,周末集中采购食物或者利用网购,夫妻双方配合好。
小孩的到来是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启,虽然一段时间内会失去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但是也会有新的感受和体验。需要不断学习,实践,改进。感恩。
不去为未发生的事情而忧虑,每一天开心充实放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