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日进斗金地学习《俱舍论》?
有朋友问:《俱舍》已经从头到尾学一遍了,接下来,除了把颂背下来,还要怎样学?
我说:随机抽颂——从600个颂里,随机抽一个,不看书,解释它的意思。如果能解释,这个颂就过。不能解释的,看看书,再解释。等做到随便拎出来哪个颂,都能解释个大概,再考虑下一步。
为什么我建议这个办法呢?因为有人学习《俱舍》,会陷入对细节的纠缠中。纠缠到细节里,你就脱不开身,也搞不明白——很多细节,你是要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理解的。所以,一定要先从总体上把握,没问题了,再去琢磨细节。
过了几天,那位朋友说,挺泄气的,学习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各种图表,真用心了,尤其是开头的界品和根品。现在再看,没啥印象了。算下来,花了也有上千小时,不知道都学到哪里去了。
这特别正常。——感觉自己学得挺细,随便拎出一个颂,合上书又解释不出,这就是大多数人学到的程度。
我不太提倡列表画图的方法。但似乎很多人学《俱舍》都喜欢做个思维导图之类的东西。你作图的过程,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在学《俱舍》,而是在学画图。学习怎样把书上的东西用图表的方式呈现。玄奘大师翻译《大毗婆沙论》,没有画过一张图,没有列过一个表,但是包罗万象,把很多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完完备备。
拿做数学题来说,一道题做不出来,可能就是卡在了中间某一步,或者某几步,你要做的,是把中间卡住的那几步消化掉。而不是重复卡住之前的内容。作图的过程,大部分是在机械地搬运,甚至更多地是在考虑怎样把图画得整齐美观,怎样让一张图表在一页纸上显得匀称平衡,而不能把心思多放在要思考的问题上。
我的主张是,如果你想画的图,别人也能画,甚至别人已经画过了,你就不用画了。但你思考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画图(不过,说实在的,《俱舍论》中需要借助画图思考的问题少之又少,但需要借助笔头罗列的挺多)。
想让学习有效率,就要变被动为主动。被动的学习,就是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看书——看一会儿就困了。我到现在还是这样。让我从第一页看《发智论》,如果它的标点都对,看不了15分钟我就困了;好在有时候看的版本标点错误很多,我就想,干脆自己动动手吧,复制到文档里,改改错误的标点,可以坚持30分钟不犯困。再久了,也不行,还是犯困。因为这种学习是被动的。而且,你已经熟悉了的知识,再看,就算不上学习。这叫“曾所得非修”。(当然,这个“修”是比喻,不是“等引善名修”的“修”。)
主动学习,是要带着问题去翻书。——这里面有讲究:带着什么问题?
都知道要带着问题去翻书,但你能不能带着正确的问题、好的问题去翻书,是关键。如果一个学习《俱舍论》的人,总能问出好问题,句句问到点子上,学习会顺风顺水,“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觉。
但很多人,是问不到点子上的。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问到点子上?——这跟学习阶段有关。每个阶段要问的问题不一样。如果还没有把《俱舍论》大体通读一遍,那怎么问,恐怕都不太能问到点子上。要紧的是先大体通读——“大体”的意思是,随便翻出哪一页,你都读过差不多一半,不至于全白,就行了。也就是说,你读一行跳一行地过一遍,都行。它不会比你每一行都读损失太多,因为在这个阶段,你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细读,恐怕也有80%的内容读不懂。而你跳着读,读过的内容还是有80%不懂,算下来效果也没比一个字一个字细读差多少——但节约了时间,甚至能节约80%的时间。
大体过一遍后,随便拎出10个颂,有9个不能解释,另1个能解释四分之一,比如“此中有四种,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立世最为善”,拎出来,能解释其中第一句:“此中有四种”——“这里面有四种情况”,好,可以,就从这个起点开始,我们说说接下来的方法,说说在这个阶段,要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读,才算是主动学习?
1、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
很多人爱问为什么。但这个阶段,还远远没到该问“为什么”的时候。“苹果为什么会砸到牛顿头上”——这问题可不好回答。《大毗婆沙论》中,会告诉你很多为什么,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你问一个为什么,它会告诉你十个不同的理由。比如“世第一法为什么是色界系”,有非常多的理由可以解释。如果把这些理由都抄下来,列成思维导图,那可苦了你了。抄下来你也记不住,记住了,对现阶段也没什么用。
最重要的,就一点,你记住“世第一法是色界系”,就OK了。管它为什么呢。等600个颂你能合上书随便解释的时候,不去看它说的“为什么”,你自己都能解释出几条为什么。
对“为什么”的问题,暂时不用太关心,所以像“为差别最胜,摄多增上法,故一处名色,一名为法处”,这种颂,你是不用太在乎的,基本上一两遍就能过。那,你该怎样解释这个颂呢?用白话把它翻译一遍吗?不是的。要这样解释:
“这是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色,为什么只有色处叫色处?眼处为什么不叫色处?同样,这些和意处都是法,为什么它们都不叫法处?理由是:因为差别、最胜、摄多增上法。”——这就妥了。至于什么叫“差别”,什么叫“最胜”,什么叫“摄多增上法”,不重要,现阶段不用管它。——千万千万千万别去翻译它;如果你尝试翻译,百分百学不好《俱舍》。如果你已经知道“摄多增上法”包括两种——“摄多法”和“摄增上法”的话,那太厉害了,这个颂妥妥过了。别的颂没过之前你就完全不用再理会这个颂了。你说不行,我就是要搞透它,杀一个问题,就片甲不留——那不好,人家坐着飞机在天上飞,你还在地上开拖拉机呢。
同样的颂有很多,比如“然为令端严,眼等各生二”——你可能读的时候觉得挺有意思,但这种“为什么”不重要。为什么人长两只眼睛?不要问为什么。它说的“端严”也不是你理解的“端严”。到《顺正理论》,又重新诠释了什么叫“端严”。
总之,“为什么”的问题,十个里面有九个,你是不用搭理的。现阶段,只关心“是什么”,足够了。
2、问题要贴合文本,最好是贴合颂
不要把书一扔,凭空想问题。——那样想出来的问题往往压根儿不是问题。
就是,你得保证,你所关心的问题,正是过去迦湿弥罗学者关心的问题。人家从来没关心过的问题,你提到了,想从他们的学说中找答案——也不是说就不可以,但目前,没到那地步。
学人家的东西,得知道人家关心的问题是啥。学物理第一天,就问“为什么雨雪天气车会打滑”——这确实是物理问题,但这很难的。你拿生活中的例子随便举一下,可能在《俱舍》里都是难得不得了的问题。——而往往这种问题,你觉得看起来很容易,实际上不是。
一个业余踢足球的,随便踹一脚,球飞到门柱上反弹回来,如何计算足球的运动轨迹、转动弧度、球面和脚接触时产生的形变与恢复过程?——高考状元能回答吗?别说高考状元,物理学博士恐怕都不能答得让你满意。这种物理问题,恐怕只有到费曼的级别才能答好。如果你学习《俱舍》,上来问的都是这种问题,那你学不好了——你就是把《俱舍》整个背下来,也不能把看似简单的问题答满意。比如:为什么鼻孔有两个但嘴巴只有一个?——当然可以回答“令端严”,并解释什么叫端严,但那有说服力吗?
那,什么是“贴合文本”的问题呢?很简单——对现阶段来说,就是能够用颂来回答的。600个颂里,绝大多数,前面都有个问题。那些问题,就是迦湿弥罗论师思考的问题。你去背颂,实际上是在背一些问题的答案。——你把答案都背下来了,还不知道问题是什么,那还不赶紧去看看问题本身吗?
但你不要只提书上提过的问题。而是说,提了一个问题,你得知道去《俱舍论》中哪个地方找答案。如果你提了,但不知道该翻到哪一页找答案,这就不是个好问题。——提完就完了,既得不到解决,也无法带动你学习。而当你提出一个适合你现阶段的好问题时,它会带动你去书中不同的地方翻答案,这时候,再阅读文本,就是主动的了。
举个例子:味定有没有随心转色?
——这个问题,可能是你现阶段提不出来的。因为,要提出这个问题,你首先得有两个概念,得有“随心转色”的概念,还得有“味定”的概念。如果你不知道色蕴中有一种叫“随心转色”,你怎么能提出这个问题呢?如果你不知道定中有一种叫“味定”——插句话,“味定”其实不是真正的定——你也不可能提出这个问题。
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说“味定其实不是真正的定”——你当然背过颂,“此本等至八,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明明白白说了,有三种等至:味、净、无漏,怎么能说味定不是定呢?——别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颂:“静虑四各二,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并伴五蕴性。”——“定静虑”是什么?“善一境”啊。“味定”是善一境吗?
想了解仔细,你就得去查长行。分别翻到两处长行,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这就是主动的学习。因为你是带着解决问题的心去读的。长行中跟你问题无关的地方,就可以迅速浏览,相关的地方,就停下来仔细思索。《俱舍》找不到答案,就去翻《正理》《显宗》《婆沙》《光记》《宝疏》,乃至《发智》《六足》等——它们之间也是有等级的,分先后次序。
你一查发现,“定静虑”,根据定义,就是“善性摄”。“味定”显然不满足标准。那为什么说“等至”中有“味”这种呢?你就想:会不会只能说“味等至”而不能说“味定”?——这个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只要你背过颂,后面明明有一个颂:“味定缘自系”,翻长行,“此诸等至缘何境生”,可见,“味等至”叫“味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由此,你就知道,“味定”它既是定,又不是定,是定是因为确实有这么一种等至,不是定是因为不符合“定谓善一境”的定义。通过这个问题,你就理解了,“定”是有广狭之分的。——这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
回过头来说,你为什么能问出“味定有没有随心转色”这种问题?
因为你知道净定、无漏定有“随心转色”。为什么你知道有“随心转色”这种东西存在?因为你背过“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心随转法”就是“随心转色”吗?那可不一定,心所就不是。“二律仪”是什么?——你去看长行,知道是“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它们属于什么法?属于无表,因为“无表三律仪”嘛。“无表”又是什么?无表是色,因为“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好了,这下你就知道,“心所二律仪”的“二律仪”,就是“随心转色”。
那么,“随心转色”随的是什么心?——继续背颂:“定生得定地,彼圣得道生”,“住定道成中”,然后根据颂去查长行,一个字一个字看,就知道,“随心转色”,是伴随着有漏定、无漏定生起的。有漏定包括“净定”和“味定”,净定有随心转色,这是没跑儿的吧?(不,千万不要跑那么快,不要忘了还有无色定呢;考虑无色定就完了吗?不,不要忘了还有无想定呢),味定有没有?由此,你总算能提出这个问题了:
味定有没有随心转色?
可见,要提出一个好问题,你得有基础。没有基础的话,不知道“等至有三种”,不知道“色有随心转、不随心转两种”,你就没法问出这个问题。
既然问出来了,该怎么解答呢?——先假设味定有随心转色,那这种随心转色是什么性?善性、不善性、还是有覆无记、还是无覆无记?(首先得会背“欲界有四心”那几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背颂:“由时果善等”——随心转色的性,和心的性是一样的。那么,假如味定有随心转色,味定是什么性,它的随转色就是什么性。那味定又是什么性呢?背颂:“初定除不善”,“上二界随眠,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染有罪覆劣”——好了,明确了,味定是有覆无记性啊(如果不明确,就去看长行)。因此,假设味定有随转色,随转色也是有覆无记才对。前面说过,随心转色是无表,无表色有“有覆无记”的吗?背颂:“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由此知道,无表没有无记的。如果不确定,就再背个颂:“无表记余三,不善唯在欲”,这就吃了定心丸,没有无记的无表。因此,得到答案:
味定不可能有随心转色。
——上面,就演示了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怎样主动地学习文本。你可以数一数,为了一个问题,复习了多少颂,学了涉及到几个章节的内容。多说一句,上面引的颂,是《俱舍》的,《显宗》有所不同,这里不细说了。
这就完了吗?没完。你在学的过程中,还会带出新的问题。就像刚才说的:既然无表色没有有覆无记性的,那么,色有没有有覆无记性的?有。何以知道?思考颂——“无表记余三”,表示表色有无记的,但这还不足以表示表色有有覆无记的,继续想:“欲无有覆表”,好,既然欲界没有“有覆无记表”,是不是就推出上界有“有覆无记表”呢?虽然你感觉是,但别着急,继续想:“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好了,铁证了,确实有“有覆无记色”。
这就完了吗?不一定的。还可以继续思考:有覆无记色既然不在欲界,而在上界,那它具体在几地有?——这又是新问题了。又能带出一大串颂。带出来之后,还能继续提问下去……这就是坐飞机的办法。那边还在抠“然为令端严”,心想猫头鹰长成那样算不算端严的时候,你已经就一个问题翻过《俱舍论》八品里的四五品了。当然不是把每一处都翻到,但这样下去,你很快就知道怎样把全部的内容串起来。
所以说,在你背会了颂,又不是很熟的时候,上面这种办法,就是主动的学习办法。这样提出的问题,就是贴合文本的问题。是迦湿弥罗的论师真正关心的问题。
3、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一点,上面举的例子已经充分说明了。如果你提出的问题,只需要引用一个颂,立马就解决了,那它对你的学习虽然有帮助,但比较有限。比如你提“无表色有没有无记的”,也确实是贴合文本的问题,但它过于简单,而不能把诸多知识点串起来。它能直接从书上翻到答案,无需进行推理。
当你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时,就会发现,很多书上说到的知识,你哪怕绕开它,不直接引用,也是可以通过其他部分推导出来的。如果你能通过相关知识把一个知识点推导出来,比如推导出“有覆无记色唯在初静虑”,那你对它的理解程度,不是直接从书上把这句话背下来能比的。
-
周淮安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2-08 00:06:52
-
Anand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10 21:45:0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27 03:56:14
-
Minam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7 19:27:03
-
Cathy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19:16:09
-
一只兔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14:38:16
-
云岫与踏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12:36:56
-
黄鸟青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11:31:27
-
chan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10:27:29
-
Fei.Lut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9:46:46
-
鲤寺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8:59:31
-
惭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7:57:15
-
山楂馋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6:47:48
-
瑞蕤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6:21:43
-
从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7-24 01:55:02
王路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I能不能自发写好故事? (5人喜欢)
- 偶然林叟,四时佳兴 (6人喜欢)
- 烂尾的工地 (3人喜欢)
- 越过边境的少女 (4人喜欢)
- 我哪敢跟领导讨价还价 (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