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
看了小安和华杏的大众点评,明白了大家去医馆的心态后,我意识到一点:我真的很适合做体制内的中医,尤其像我有点小技术却没有名气的医生。
不是说钱多钱少,在外面钱要么特多,要么只能温饱,关键是体制内只需要把问题解决了就好,服务啥的差不多就行了,不必奉承患者。因为体制内大家也都习惯这一套,患者在你这里只追求疗效,服务方面过得去就行了,也不会做过多的要求。医生专注医术就可以了,可以保留小小的傲气,然后对领导负责,当然这仅仅局限在中医科,其他科室不是这样的。不是说服务不重要,而是体制外需要考量太多,比如运营 环境 营销。比如有人把治疗周期延长,从而提高复诊率之类的,这期间需要各种医患关系维护和沟通。不论体制外的医生混的再好,这些都是必须要面对的,承受一些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的刁难。
去中医馆看病的人大多数是不想去医院排队的人,有些小毛病,一旦有大问题必然去医院的;要么就是中医粉,无论怎样坚决不去医院的。前一类人占大多数,医生技术再好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备胎,能解决问题最好,解决不了也无所谓,或者他们就把门诊医生当做服务保健人员,或者按摩店技师,最好能钱收的少,问题也能解决。因为解决问题是附带的事,原本期望值就不高,所以价格贵一点,要么扯皮捣蛋,要么背后抹黑,鼻孔朝天。所以在外面的无名小医生,真的别给自己安什么“悬壶济世”的大帽子,戴久了面对现实只能哀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因为医患大环境现在就是这样,弘誓大愿要发心,但行走在世间,不是感天动地就能改变什么的,因为别人并不领情,别把自己架在神坛,还是自封的神位上下不来台。端正自己,就是帮助别人解决问题,顺便养活自己的手艺人就行了。
后者是小医生可以团结的对象,踏踏实实做事,用心看病,积累这样的患者才是立身之本,不过前期时间较长。大家都趋名趋利,很多人选择包装公司在各大平台广而告之,引来蜂拥一片,筛掉前面那部分人,剩下的就可以安心过下去了。这是小医生在体制外迅速成名又能立身的好办法,但包装公司吹嘘太过,又容易反噬,所以这种还是需要慎重。 即将进入体制,同时又在外坐诊。经过将近三年的磨砺,但愿在那里能彻底改掉恃才傲物的本性。
无论体制内外,成名与否,医生,这是我对自己讲的:永远都不要把自己标榜的多伟大,多厉害,你有扭转乾坤的功力吗?你能改变每个人的命数吗?你真能每个人都妙手回春吗?从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上了神坛就下不来了,登的越高,别人看的就是你的屁股。谦虚,低调,坤德,厚德载物,把自己当做匠人,踏踏实实解决问题就行了。
发宏愿,干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