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同感
2015年,跟隨父母搬遷去了澳門,一個語言不通,文化大相徑庭的城市,是村裏孩子未見過的繁榮世界,在那個陌生的城市,誤打誤撞就讀了一所——天主教背景、女校的高中,逼仄的生活環境,父母過大的經濟壓力,這種種因素成了當時15歲的我不得不被迫承受的負擔。
現在回想也會覺得如此神奇,我居然熬過了那三年,撥動記憶膠片,蒙上的也是一層過舊不清的濾鏡,感受不到壓力與快樂,只有,永遠在努力嘗試融入,把自己盡力包裹成——澳門人。
結束了那三年,我熟練掌握粵語,繁體字也像從小學起般流利書寫,也擁有著好多澳門朋友,可我卻選擇回到内地繼續學業,我本以爲,我可以像15歲前的自己一樣,再次穿上福建人的外衣,舒適的融入這個社會,事實證明,我錯了,而這個錯誤是現在的我,已經23歲,才發現的錯誤。
我現在是一個,分不清自己定位的異鄉人,朋友說:作爲一名澳門人你居然不喜歡喝涼茶,我回答:啊我是福建人啦;但在“你這個福建人居然沒看過這部動漫?!”時,我的回答是“啊?我是澳門人哦!”,只是個玩笑的對話,卻確實是我對自己模糊不清的認知。
最近發現自己喪失了書寫繁體字的能力,也不再能流利道出粵語后,我開始慌張了,這兩個能力是我與澳門身份的鏈接,失去它們,我無所適從。難道我説我是福建人嗎?但除了還在福建的親戚朋友們,我對家鄉的記憶是零,沒有小學課本裏的鄉愁。
擁有著身份的歸屬,似乎才讓我更清晰瞭解自己的處事方式,因爲每個人的性格都因來自的故鄉而有所不同.......
這個觀念或許本末倒置了, 人的性格塑造并不取決于城市,而是過去的經歷,那段故事決定了主人公的形象,我,或許就是福建和澳門的集合體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