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草木谱
吾家渫阳旧居门外,有梨树一株,闻为祖父所植。每岁春间,花来满枝,色白如雪。早岁余在襁褓中,父抱余在怀,见余望梨花而喜,即至树下折花一枝,置余手中。此似余对人间之最早记忆。大学期间,整个村落异地搬迁,渫阳旧居拆毁。故乡风物,遂不复见,徒存乎遐想、寄之梦寐而已,然未尝片刻或忘。冥然兀坐,一草一木,犹在眼前。不忍淹没,故追记之。
一
梨树春间有花,秋间有实,有大小年之分。果实成熟后,味甚甘美。路人过此,往往脚踢石击,摇落数颗,即入口啖之。梨树之侧,有椿树两株,高可六七寻。春间可采嫩芽佐餐,乡人谓之椿巅,即椿树之巅也,香味出如今市面所售之香椿远甚。椿树叶对生,结实如灯笼,经冬风干掉落。树干粗壮笔直,乃制家具之良材,乡间多有种植。
树高则招鸟禽。一天傍晚,我赫然见到梨树枝头坐了一只猫头鹰。两眼圆睁,直瞪前方,亮如灯泡。猫头鹰不怕人,坐着四平八稳,左右对称,极可观赏。我在树下看了半天,直至它飞走。四季有不同鸟禽声。春天有布谷鸟,夏天是声嘶力竭的蝉鸣。一次在家做作业,突然听到外面传来清脆的咚咚声,寻声而出,果见树顶端一只啄木鸟。它啄得很勤力,不一会儿就看到它剥开一块圆圆的树皮,露出白色的木头来。某晚,闻窗外鸟叫竟夜,声音悲切,整宿没睡好。次日问过父母,才知那是杜鹃。后来读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记起那晚哀怨的鸟声,体会也更加真切。
家里那时没有养花的习惯,树木以外,别无花卉可观。小学某年夏天,不知谁给我一棵小小的美人椒苗。我视若珍宝,拿了一个破洞的搪瓷小脸盆,装了一盆土,把它养起来。夏间日照雨水充足,我把美人椒放在院外墙垛上,眼看它一片片抽叶、长大,十分欣喜。过了一个月,竟开出一朵淡黄色花,真让我高兴极了。阳光底下,细雨之中,常望着它出神。大概过了三个月,美人椒长得更大了,还发出几株新苗。我很担心那一盆土不够养它,于是想找个更大的盆。费了好大功夫,终于找到了。我把大盆放好,小心翼翼地搬起那个装着美人椒的小盆。我想,只要把小盆中的美人椒和土整个转到大盆中,再在周围培上一圈土,就大功告成了。怎么转过去呢?如果拿镐铲一铲一铲地挖,未免太麻烦。何不把整个小花盆倒入大花盆中呢?刚下过雨,土是松的,应该很好倒。我天真地以为,由于重力作用,只要悬得高一点,土重花轻,土一定会调转过来先落到盆里,花还是正的。这样想着,我就高高举起小花盆,整个倒进大花盆中。直到那棵美人椒一头栽倒在大花盆里,我才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我差点哭了,自那以后再没养过花。
二
伯伯的家在我家屋后,隔着几级台阶。台阶上有一小塔子,种着两棵树。一株是柚子,但果实较一般柚子大很多,乡间呼为『抛子』(音)。抛子树皮青绿色,每年结很多果实,挂在枝头沉甸甸的。由于裹着一层厚厚的海绵般的果皮,抛子不易烂,可保存到春节再吃,口感清爽,正合解节日期间酒肉之腻。另一株是泡桐。泡桐生长很快,树干很高。春天会开大朵大朵的淡紫色花,形似喇叭,有阵阵清香。但花期不长,不多久,树根周围就会掉落一圈泡桐花,颜色惨白,张爱玲曾以惊人的笔触描写过泡桐落花的情形。由于木质松软,泡桐似不宜做家具。后来知道,泡桐木可制琴,取其声音通灵。
伯伯家另一侧的门口,有一户邻居。他家屋前,种了一棵栾树。很多年,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树,只知道它会结灯笼似的果实,小朋友都喜欢捡起来玩。三个粉色花瓣抱在一起,中间似乎有籽。高中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其中写到在地坛见一位少女用裙摆收集小灯笼般的栾树果,才知那是栾树。
伯伯家的后院,有一片很大的菜园。那时我的曾祖父曾祖母还健在,住在伯伯的两间屋中。屋侧常种丝瓜,丝瓜藤往往攀到墙上,开出朵朵黄花,不久就结出一根一根丝瓜。曾祖母总会留下一根丝瓜不摘,直到那丝瓜老得无以复加,藤蔓支离,才取下、晒干,做成丝瓜瓤子,用来洗碗。菜园中除了种菜,也会找到一些野生半夏,是一味中药材。某年夏天,我曾和几位堂弟采摘了一些卖给中药铺。
三
奶奶住的房子修得最晚,四围开阔,步行过去大约三分钟。屋前是橘园,右侧是一个小花圃,左侧和后侧是两片菜园。奶奶对养花、兴菜似乎很有兴趣,或者也是爷爷的兴趣,屋前屋后广植花木。每次读到鲁迅写的百草园,都很自然想起这里。
从家里走去奶奶家,会先经过橘园旁边一段石砌的矮墙。墙外一株桃树,邻人所植,春天花开甚美。墙内几株夜来香,十分繁茂。花呈伞型,玫红色,蕊在伞柄中。夏天傍晚饭后去奶奶家,都会闻到浓郁的花香。顺手摘一朵衔在嘴角,似有丝丝甜味。再走几步,跨过小石板桥,就到花圃。这里种着几株木芙蓉,有一人多高,花朵甚大,视之极美。此外还有鸡冠花,但我长大后似未见过。
橘园春天开花时,花香异常浓郁,引来阵阵蜜蜂。微风暖阳下,整个橘园笼罩在蜜蜂的嗡嗡声中,一片繁忙采蜜景象。橘园中有时会间隔种几排玉米,等到成熟,现掰几个,连着嫩叶在清水中煮过,新鲜可口。屋左菜园除种菜外,还种桑树。小学时有一阵,村中忽然时兴养蚕,家家都采来桑叶,铺在竹制簸箕上,将幼蚕放上去养。我也借机观察了幼蚕是如何一口一口将桑叶吃得千疮百孔,如何长大,如何吐丝作茧的全过程,深感造化的神奇。那时同学们上学也会带上一片桑叶和一只蚕,放在座位里,每次下课都要看看那蚕吃桑叶吃到哪里了。桑树会结桑葚,我摘来吃过,口感似乎不怎么好。高中时读《孟子》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都会想起那片桑树和小学养蚕的经历来。
屋左菜园的外侧,有一口水井。井壁以大鹅卵石砌成,深约七八米,井水清冽,四季不涸。偶尔落入几只青蛙,叫声被井壁回声放大,尤显响亮。听说偶尔井里还有蛇。井口四周是水泥砌的方形平台,便于盥洗。夏天从井中打一桶冷水,劈头浇下去,十分爽快。靠近水井的菜园内,种着一株桂花树。每至秋间,往往先闻其香,才知桂花已开。不过是小小的细碎黄花,香味却可以传得很远。由于实在太好闻,每次总忍不住折几枝回去插瓶。『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生此意,自尔为佳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每次读到张九龄这几句诗,令人无法不回想那株桂树和那片橘园。
后门打开就是后菜园,是一片更大的天地。菜畦里依时令种着萝卜、白菜、扯根菜(即菠菜)、蓉菜、苋菜、虫菜(某种雪菜)、莴笋、坨菜、茄子、海茄子(即番茄)、豇豆、刀刀(即刀豆)、鹅米蔸、豌豆、丝瓜、苦瓜、南瓜、冬瓜、葫芦、茼蒿、上海青、土豆、番薯等蔬菜,以及紫苏、大蒜、韭菜、荤葱、辣椒、生姜、臭菜(即香菜)等调味料,有时也种花生、玉米、黄豆、黑豆、芝麻等。做饭时现采现做,新鲜无比。除此以外,墙根还养了几大盆仙人掌,以及一种至今不知名目的绿植。叶片拇指大小,青绿色,状椭圆,甚肥厚,也许是某种中草药。偶有不慎皮肤划伤流血,只要揪一片叶子,嚼碎,糊在伤口上,即可马上止血,伤口愈合也很快。幼时在后门口玩耍,偶尔叔叔经过,会将我抱起,垂直抛向空中一两米高,自由落下后接住,将我逗得哈哈大笑。现在小孩金贵,少见这样的玩法了。
菜园周围,种了一圈各种各样的树。有花椒树,每次采花椒,指尖都会麻麻的好半天。旁边一棵枣树,枣实不大却很甜。另一边则种了桃树、芭蕉、箬叶、魔芋。桃树很高,果并不大,不知品种。尖尖泛红时,就表明成熟了。摘下洗净,虽然皮呈淡绿色,看起来平平无奇,但一口咬下去,果肉却是红色,香甜多汁,令人惊喜。芭蕉树乡间少见。蕉叶极大,纹理清晰,可以一片一片撕得很整齐,情形类似于去裁缝铺扯布。苞谷成熟的季节,邻人都来奶奶家,采几片蕉叶回家做苞谷粑粑。做好后就送一些苞谷粑粑来答谢,我因此尝过很多,同样的材料和工艺,各家味道却不同。芭蕉树近顶端,会结一圈芭蕉,样子类似香蕉,但小得多了。奶奶家卧室后窗,可以看到那株芭蕉。南方多雨,躺在床上可清晰听到雨点落在蕉叶上的声音。多年以后,我读了一点诗词,才知那意境正是『蕉窗夜雨』。箬叶这个名字,我现在才知道。是矮矮的一种植物,基本形态与竹子相类,仅一人高,茎干很细,叶片很大、很密,唯一用途是包粽子。端午节前,会拿竹篮采来一摞叶子,在清水中用抹布一片一片擦干净。叶片青绿色,裹入糯米,用棕叶撕成的细丝缠紧,包成羊角粽,不需加任何食材佐料,也无需放糖或盐,煮熟以后清香扑鼻,就是最好吃的粽子。如今市面上所售粽子,粽叶是死叶,不见青绿,失去原味,只好加入各种食材补充,还有甜咸之分,作无谓之争,对尝过箬叶原粽的人来说,感觉实属无聊。魔芋是少见的植物,叶大,表皮深红色,根茎硕大呈球形,形似芋头而略扁。魔芋可做菜,方法是将圆形茎果采来去皮,打一盆清水,在铝制带尖孔的工具上来回磨擦,将果肉磨碎沉入水中,静置后果肉再次凝结成块(可能此即『魔』之所在),即制成魔芋豆腐。魔芋果肉对皮肤有刺激性,磨时需戴橡胶手套。制作方法堪称神奇,不知系谁的发明。
如今回想,屋前屋后经营这么大几片菜园,杂以各类花木,合于水土,顺乎四时,兼顾欣赏与日常生活所需,从种类的选择、搭配,到引苗、移植、施肥、除草、培管、收获,都需要花费不少心思,付出很多劳作,足见爷爷奶奶对生活的精心与热情。也许每一棵树、每一株花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是我所不知道的。
四
故乡草木还有很多,难以尽述。比如春夏间漫无边际的紫云英、油菜花,夏秋间田野上金黄的稻浪,堰塘里接天的荷花,放学路上的木槿、紫薇、蒲公英、水稻田,带点甜味的丝茅草芯,小溪边的垂柳、竹林、芦苇、板栗树,路边的千年矮,邻人牛栏边的柿子树,雷雨过后的地木耳,繁殖迅猛的水浮莲,外婆家路上的映山红,可以做盐菜的野荠儿,可以做蒿子粑粑的野蒿,以及随处可见的野菊花、狗尾草、革命草、鱼腥草、马齿苋,都是我常常忆及,而且在梦境中反复出现的。
苏轼云,情由忆生。少时穷居南国僻壤,独坐屋前,望近山如黛,晓雾似绵,云蒸霞蔚,渫水环绕,然兰芝芬芳未尝经心,不识此身正处椒桂之中。及今壮而念之,思之弥甚,而时光流转,山河遽改,故乡草木,竟渺乎不可即也。感物凄然,有不胜怀。禅语曰,一切法以爱故坏,以舍故常在。然人不能不忆,故不能无情,终归不舍,因不免有爱。今笔之于文,意在存之留念,不使老而见忘而已。
2022年7月10日属稿
7月23日写毕
时值北京盛夏
附注:2022年春分,与友二人逛模范书局,购《鲁迅草木谱》。阅之有感,遂作此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丹枫阁记”。
-
王以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8-02 22: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