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十四个》摘录
我很久不读诗了,总觉得能数十字浓缩呈现的大多是情绪、感受,即便有所触动,也不过是一时之抚慰。这本小书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对古诗词的解读融入许多生活经验和自我反思,让我得以跟随着笔者所想稍稍整理了自己的混沌思绪。记录几处,未必字字赞同,方便心思不定时重温所感。
我们果真能辨别理想与欲望吗?真正的理想是自由心灵结出的果实。人必须先具备对自由的体验,才能分辨那些名为理想的事物,哪些是出于自我的决定,哪些是出于欲望的推搡,哪些是出于从众的附和。
这种殒身无悔的姿态非常感人。特别是在年轻时,不管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爱情,内心巨大的涌动真是没有什么可以挡得住。理性的劝诫挡不住,利益的考量挡不住,甚至生死都不在话下。如果一个人从未体验过这种情感,那他其实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也无从判断自己在勇气、持守、正义这些维度上的潜能。
你把目光投注出去,而对方接住,人和人之间才开始产生真正的联系。我们就是在对方的目光中识别自己,或者是建立自己的。此时,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可以凝伫自己、镜映自己的人。当然,人和人不一样,有些人的人格发育得比较好,已经成功地内化了自己的镜映者,所以哪怕失去对方,“夜来幽梦忽还乡”时也能看到对方清晰的模样,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他也会对自己是谁有清晰的感知。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失去镜映者会动摇他们对自我的确定感,留下的感受大约就是一种自我的模糊感与存在的空洞感。
有些人从不去想自己出生之前和死去之后的事,那和他们无关。但另一些人可能处于一种更有知觉的状态,好像有第三只眼,既能够感受到现在这个时间点上的自己,又能够跳出这个时间点思考未来的人如何看自己。这种跳出去看的能力有时候会带来痛苦,在觉得一切都还不错的时候,它告诉你这是短暂的。可是在另一些时候,它又会带来慰藉,建构起一个关于过去时间、现在时间与未来时间的框架,帮我们找到某种超越一时一刻成败悲欢之上的永恒性的东西,那大概就是古往今来人类精神在某些层面的共通感。
很多古诗都会表述这种一切变化、一切不确定的感觉。我觉得中间藏有很大的智慧,帮我们摆脱束缚。因为它会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所认同的、以为重要的事,都是基于自身所选择的文化和价值体系,而文化和价值体系本身也在变动中。当固着在某种纠缠、不明或苦痛中时,如果能意识到不确定的必然性,我们就可以像白鸥一样矫翼上升,升向另一个自由开阔的维度。
这个结局多少使我们有点感伤,好像不管曾经如何努力地生活、珍惜每一段真实的相遇、牢牢记忆、及时感激,人生的结局依然不能掌控。在无常的命运中,那些珍贵的记忆片段会帮我们找到部分确定感,而那些时时体验到的失落,又帮我们破除想要控制一切的虚妄,使我们变得更自由、更轻松、更有人情味。
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喜欢“酒筵歌席莫辞频”或“不如怜取眼前人”这样的话,因为它们太平庸了,我们不相信人生就是这么捉襟见肘,不相信只能拥有自己恰好拥有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是让年轻人激情澎湃的话,是“楼前芳草接天涯”的现代版本。这句赞颂彗星的诗出自田中芳树的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银河系已存在了上百万年,我们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只有像人类这样知晓生之短暂者才会崇拜彗星近乎永恒的生命,但对永恒的向往如果不能转化成对人生局限的接受,那就连短暂也无法把握。
“斜阳却照深深院”,整首词停在这句上真是非常之好。这中间有许多疲惫与遗憾,但是有更多的涵容。就像一个深深的庭院,可以藏下春天的过去、夏天的到来与四季的轮替。一颗丰富阔达的心,也藏得下舍得与舍不得的矛盾、诱惑与挣扎、愁梦与酒醒。我们把这种能力叫作涵容,就像平静的大海可以涵容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