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将:潘(仁)美!(第五回:生命中的拐点—杨业)
潘美一生忠勇,可谓是国之良将,而潘仁美的诞生的,则是因为潘美在此邂逅了一个人,杨无敌。
酱油×1
讨灭南唐之后,北宋的历史又翻过了一页,放眼整个南方,大宋已经收复了大部分的汉唐国土,于是,一个超越哥哥的念头跃然纸上。在北方,还有一块更重要的地方,那是后周世宗柴荣与大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打下了的地方,北汉。打下了北汉,就能直面契丹,就能兵锋直指燕云腹地……
很好,这一次潘美是前军主帅,先期抵达太原这个后周/北宋将领们熟得不能再熟的城下,连番狂攻。但后军主帅到达时还没有攻下来,不过这是很正常的,太原城墙高又深,也是北汉最后的希望,如果那么容易就攻打得下来的话,柴荣和赵匡胤也不会把这么好的肥肉留到现在,当然,前两次讨伐,北汉境内基本被扫荡得差不多了。
说到前两次柴荣和赵匡胤最后无奈退兵,那都是因为契丹人的援军来了。这一次,郭进没有重蹈史彦超的覆辙,而是在石关岭杀得耶律沙一路逃回了幽州,彻底断了太原寻求外援的希望,于是太原跟金陵一样,成了一座孤城,但北汉人显然要比南唐人纯爷们得多,在如此情况下,北宋还是费了很大的劲才拿下北汉。具体战况就不说了,反正就是攻城那套老把戏,没,硬吃硬的。
北汉收复,刘继业(杨无敌)投降,但前军主帅潘美,基本只能算打酱油的,因为后军主帅是大宋太宗皇帝赵光义……
酱油×2
打完北汉之后,赵光义马不停蹄翻山越岭来到了幽州,太宗朝第一次北伐战役开始。就战役的时间选择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尽管宋军都非常疲惫了,但契丹根本没有能够抵御大宋军队的时间。于是幽州城,毫无疑问的被北宋的几十万部队给包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此时,潘美,也在攻城的队列中。幽州城的外围,北汉救援时收容耶律沙并一起退兵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但基本只能埋伏不动,无力主动出击;燕云之外,也只有一只援军赶来,那就是耶律休哥的三万铁骑。战争的详情我会在下回专门喷太宗的时候再做详细描述,而本次的主角潘美出现在这,只是作为一个打酱油的人路过而已。因为他真是啥也没干成。
你说围攻幽州城吧,这北京的城墙可一点不比太原的差,一时半会肯定是打不下来的;耶律休哥赶到的时候吧,从战将的选择上,当然是潘美去迎敌最好,但赵光义为了保持全军的高涨士气,坚定的选择了自己亲征,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最终被耶律休哥逆境求生成功,把赵光义给打跑了,导致大宋剩余的十几万部队被分割包围,好在这时候的大宋将领和士兵都还延续着柴荣到赵匡胤的彪悍,没有出现大宋后来经常遇见的溃败,总算是完整的退下来了,不论功过,都必须有太宗皇帝赵光义一个人承担,唯一有功劳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杨业(现在该回原姓了),是他救下了仓皇逃命中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并击退了一直追击的耶律休哥。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也曾并肩破敌虏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潘美兼领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不久,契丹为了报复大宋的北伐,对宋朝的边境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而杨业,在事北汉之时,长期驻守雁门关,屡战屡胜,人称杨无敌,也是太宗皇帝赵光义授杨业郑州刺史,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简单来讲就是潘美的副手。
不久,契丹铁骑万余人马来犯雁门关,鉴于美与杨业都是猛将中的猛将,所以此战的过程也非常特殊。雁门关,雄关,自古易守难攻,但是,潘美没有守城,而是抵城列阵,拼死力战,果然很有潘美的风范。杨业则偷偷的从西边的小路带着几千骑兵绕道了契丹部队的后方,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了,阵斩驸马萧多啰,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在这里我不得不喷一下这纱布《宋史》,真TM编撰得烂,潘美传里只说“俄而辽兵万骑来寇”……你当我是二啊,一个驸马加上马步军指挥使就只带了一万骑兵打潘美加杨无敌防守的雁门关,连墙根都站不满,文言文惜字如金也不是你这个省法啊,到底多少人?10万!
从此以后,契丹该走瓦桥关再不来碰着硬骨头的雁门关了,实际上后来还是走过一回的,不过规模比较小,人比较少,结果被潘美杨业追到契丹境内抢掠了一番,就略过不提了。
不要说我那啥,从这段时间看,潘美和杨业起码也是战友了,都是武人,在战场上彼此信赖过(抵城列阵战+几千骑兵冲杀10万敌阵,没有互相的信赖感你信么?),但宋史杨业传在这里还留下了一句话,“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潘美是肯定没人敢嫉妒的,所以这个投降仅一年就升为云州观察使的人,多少是身处险境了,好在救过太宗皇帝一命。
酱油×1
讨灭南唐之后,北宋的历史又翻过了一页,放眼整个南方,大宋已经收复了大部分的汉唐国土,于是,一个超越哥哥的念头跃然纸上。在北方,还有一块更重要的地方,那是后周世宗柴荣与大宋太祖赵匡胤都没有打下了的地方,北汉。打下了北汉,就能直面契丹,就能兵锋直指燕云腹地……
很好,这一次潘美是前军主帅,先期抵达太原这个后周/北宋将领们熟得不能再熟的城下,连番狂攻。但后军主帅到达时还没有攻下来,不过这是很正常的,太原城墙高又深,也是北汉最后的希望,如果那么容易就攻打得下来的话,柴荣和赵匡胤也不会把这么好的肥肉留到现在,当然,前两次讨伐,北汉境内基本被扫荡得差不多了。
说到前两次柴荣和赵匡胤最后无奈退兵,那都是因为契丹人的援军来了。这一次,郭进没有重蹈史彦超的覆辙,而是在石关岭杀得耶律沙一路逃回了幽州,彻底断了太原寻求外援的希望,于是太原跟金陵一样,成了一座孤城,但北汉人显然要比南唐人纯爷们得多,在如此情况下,北宋还是费了很大的劲才拿下北汉。具体战况就不说了,反正就是攻城那套老把戏,没,硬吃硬的。
北汉收复,刘继业(杨无敌)投降,但前军主帅潘美,基本只能算打酱油的,因为后军主帅是大宋太宗皇帝赵光义……
酱油×2
打完北汉之后,赵光义马不停蹄翻山越岭来到了幽州,太宗朝第一次北伐战役开始。就战役的时间选择来说,总体上还是非常不错的,尽管宋军都非常疲惫了,但契丹根本没有能够抵御大宋军队的时间。于是幽州城,毫无疑问的被北宋的几十万部队给包围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了起来,此时,潘美,也在攻城的队列中。幽州城的外围,北汉救援时收容耶律沙并一起退兵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但基本只能埋伏不动,无力主动出击;燕云之外,也只有一只援军赶来,那就是耶律休哥的三万铁骑。战争的详情我会在下回专门喷太宗的时候再做详细描述,而本次的主角潘美出现在这,只是作为一个打酱油的人路过而已。因为他真是啥也没干成。
你说围攻幽州城吧,这北京的城墙可一点不比太原的差,一时半会肯定是打不下来的;耶律休哥赶到的时候吧,从战将的选择上,当然是潘美去迎敌最好,但赵光义为了保持全军的高涨士气,坚定的选择了自己亲征,结果却是差强人意,最终被耶律休哥逆境求生成功,把赵光义给打跑了,导致大宋剩余的十几万部队被分割包围,好在这时候的大宋将领和士兵都还延续着柴荣到赵匡胤的彪悍,没有出现大宋后来经常遇见的溃败,总算是完整的退下来了,不论功过,都必须有太宗皇帝赵光义一个人承担,唯一有功劳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杨业(现在该回原姓了),是他救下了仓皇逃命中的太宗皇帝赵光义,并击退了一直追击的耶律休哥。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也曾并肩破敌虏
第一次北伐结束后,潘美兼领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捍北边。不久,契丹为了报复大宋的北伐,对宋朝的边境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而杨业,在事北汉之时,长期驻守雁门关,屡战屡胜,人称杨无敌,也是太宗皇帝赵光义授杨业郑州刺史,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简单来讲就是潘美的副手。
不久,契丹铁骑万余人马来犯雁门关,鉴于美与杨业都是猛将中的猛将,所以此战的过程也非常特殊。雁门关,雄关,自古易守难攻,但是,潘美没有守城,而是抵城列阵,拼死力战,果然很有潘美的风范。杨业则偷偷的从西边的小路带着几千骑兵绕道了契丹部队的后方,结果大家都能猜到了,阵斩驸马萧多啰,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
在这里我不得不喷一下这纱布《宋史》,真TM编撰得烂,潘美传里只说“俄而辽兵万骑来寇”……你当我是二啊,一个驸马加上马步军指挥使就只带了一万骑兵打潘美加杨无敌防守的雁门关,连墙根都站不满,文言文惜字如金也不是你这个省法啊,到底多少人?10万!
从此以后,契丹该走瓦桥关再不来碰着硬骨头的雁门关了,实际上后来还是走过一回的,不过规模比较小,人比较少,结果被潘美杨业追到契丹境内抢掠了一番,就略过不提了。
不要说我那啥,从这段时间看,潘美和杨业起码也是战友了,都是武人,在战场上彼此信赖过(抵城列阵战+几千骑兵冲杀10万敌阵,没有互相的信赖感你信么?),但宋史杨业传在这里还留下了一句话,“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潘美是肯定没人敢嫉妒的,所以这个投降仅一年就升为云州观察使的人,多少是身处险境了,好在救过太宗皇帝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