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智慧。
以下由群聊天整理而成
分享案例简介:孩子大学毕业了一直在家不出去上班,就是躺平状态,什么也不愿干,问她想干什么,就是不知道。在家玩游戏,看综艺结局,不愿出门,人多的聚会更不愿去。夫妻关系不好不坏,虽然也吵吵闹闹,但是吵完也就没事了。老公很爱女儿,父母原生家庭都没有问题。迷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通过学习后,母亲知道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控制型的,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希望她活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现在母亲觉得能接纳孩子的一切,但是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帮助孩子走出去。
艳:母亲说,以前对她的爱是控制型的,有条件的,现在依然这样,不允许躺平,就是她的条件呀。如何支持女儿走出来?我也不会[捂脸]
夏:我感受到她的焦虑,控制,恐惧,孩子躺平是一种状态,是和母亲的对抗,还是要先解决亲子关系吧。
媛:这种焦虑和恐惧会蔓延的孩子身上,我个人觉得只有“放手”,把目光从女儿身上移开,不去过分的关注,才会让孩子放松。从文字上看,孩子有社交恐惧,这样的孩子多数不自信,从小被支持和鼓励的时候不会很多吧。这个时候“躺平,摆烂”父母只有耐心的等待,接纳,允许。我也并不清楚如何引导孩子走出来。[调皮]
Amy老师:大家通过学习已经能看清楚过去,但如何迈向未来?你们就迷惑了!这就是因为长久以来都是以疗愈过去为主要方向,但其实如何开启未来?开启未来才更重要啊。
媛:通过从哪几个引导方向 ,开启未来呢 ? 老师,聊利弊?聊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感觉又有点苍白无力[捂脸]
贝蒂:很难理解毕业后能在家躺平摆烂的孩子[可怜]。如果不能自立简直太可怕😱对自己对父母完全是灾难啊。
如果说父母有错,大概是过于娇惯,1没有培养出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2舍不得把孩子赶出家门去吃苦。
无条件的爱这是个伪命题,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爱有没有?有,凤毛麟角。有条件爱又怎么了?俗话说:养儿防老。有条件爱也不妨碍孩子成长成一个正常的,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根本没有资格也不应该要求父母给自己无条件爱。
孩子都上完学毕业了,最小也高中毕业十八岁吧?法律上都已经成人了。要是大学毕业也都二十多了。读了那么多年书,然后躺平摆烂啥都不干,换我也绝对接受不了。不想出去找工作那就在家干家务,当保姆伺候家人我也能接受。啥都不干坐吃等死那肯定不行。
丽:老师,是从小的条件太好了吗?无欲无求,更无梦想?
Amy老师:真是神奇,这几天遇到的案例,都是孩子摆烂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就出了这样的问题呢?然后怎么办呢?
首先1.控制欲强的父母。这样的父母让孩子慢慢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感。从小在父母的安排下、控制下,怎么能有自己的方向呢,自己的思考能力都没有了,像个父母的傀儡,现在要工作了,让孩子去面对,去选择。可是面对和选择也是一种能力呀,从小不学习和训练,怎么会有选择和面对的能力呢?
2.无条件的满足,注意是“无条件的满足”,不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关于“人性”的,是关于存在的,而不是关于物质的,但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的满足,关注点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就是丽说的“从小的条件太好了”。但其实条件太好的孩子,一样可以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一定躺平摆烂。这个“无条件的满足”,常常是牺牲了全家人的利益,只满足这个孩子的物质需要。
这个孩子成了全家人的视觉中心,是一个焦点。TA成了“王”一样的自恋,这样的自恋就像婴儿,没有自理能力,所以成了巨婴。这时候让一个巨婴离开她舒适的家(子宫),去面对未知的外部世界,她多恐惧啊,所以肯定不出去。
3.过高的期望,太多的否定。父母对孩子无意识的过高的期望,这些期望还建立在世俗标准之上的,跟别人对标,孩子怎么做都很难达到父母的标准,父母太多的否定,到最后孩子也会走到摆烂的状态来,因为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也满足不了父母的贪婪。其实父母对孩子有高要求是可以的,只要配套高支持,也就是对孩子高要求的前提一定是高支持,能把对孩子的支持支持到位,一个台阶一个台阶,都有对应的支持方法和手段。
4.全家都是好人,都自己标榜自己很好,那么这个家的负能量,必然需要有一个人承接,孩子是最弱一环,所以孩子就摆烂,做个“坏人”,让这个家正负能量平衡,这个家一般界限不分,相互干涉,共生寄生现象严重。
以下这就是妈妈一直做“好人”,最后把孩子和老公都“逼”成了“坏人”,一个一个的摆烂。

不同的原因对应不同的处理方式,但是目前我们不是来帮助这个妈妈来处理问题,我们是来讨论现象和本质的。但是有一个处理方式是可以公用的,都可以试一试:那就是勇敢去做孩子的镜子。那就是:她怎么做,你怎么做。她摆烂,你也摆烂,大家比着摆烂,看看谁更烂。
其实也就是,让TA摆烂的环境不存在。TA能摆烂,自然有摆烂的条件,有吃的有喝的能娱乐能综艺能游戏,能跳舞能看电影能看电视连续剧能躺着,人生不也就可以了嘛,对吧。如果这些条件都没有呢?所有的生存条件都成了问题了呢?如果还能摆烂,那就这样吧,就权当养个小猫小狗了。反正小猫小狗也就是给口吃的,给口喝的,给个地方住。(咱不讨论猫狗反过来给的治愈关系哈,这个猫狗不见得是现在的宠物猫狗,可以考虑是我们小时候家里养的柴狗和柴猫)。
财丽:老师,如果这个孩子有抑郁焦虑呢?
Amy老师:你摆烂也是一步不能到位的呀。你以为让你摆烂你就能摆烂?一定是一点点躺下,一点点克服自己恐惧焦虑的过程。不过跟孩子是相反的过程而已,你以为父母就不是抑郁焦虑吗?不过是为母则刚而已,不敢摆烂而已。所以这一下可以治疗两个抑郁焦虑,只是是反向的。
我有一个朋友,孩子在初中动不动的就喊跳楼满地打滚,吓死她了。去年我说,为啥不在她满地打滚和喊跳楼之前,你先满地打滚和喊跳楼呢?她就惊呆了!还可以这样吗?从来没想过,每次孩子这样的时候,全身心都在孩子身上,想着“怎么办”的问题。
于是她真试了一次,就一次!还真解决了!那次看着孩子又有那个趋势了,她就先摔倒躺下,满地打滚,喊着:不活了,死了算了!一开始是表演,但是等着躺下的那一刻,她就真的感觉不要活了,就满地滚,大哭,哭着喊着,自己真失败,自己是个笨蛋,也是动了真感情。她女儿看呆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财丽:感觉摆烂对父母真是个挑战[汗]
Amy老师:是啊,你们自己都不敢啊!你们敢躺下打滚喊着不活了吗?
当所有自己以为的努力都做了,孩子还没有改变和起色的时候,一定要反着做!太积极的,变成不积极的;主动的,变成被动的;总出主意的,要闭嘴,不问不说,问了还不一定说;总是不说话的,要多说话;主动给钱的,变成不要不给。。。。。
既然前面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这样的,那就要反着反向做了。因为前面的行为(养育),已经造成了太多的漏洞,才有了这个结果。
颠倒梦想,是《心经》里的一句话;反者道之动,这是《道德经》的一句话,一定要好好理解。修行有一个过程,就是一切反着来。
@贝蒂 其实有你的那些思想在,孩子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出问题的家长,就没有你的这些想法。这就是跟博弈一样,什么孩子对应什么家长,就像齿轮啮合一样。
以前有个朋友问我:如果现在的你遇到当年初二的和妞,你会怎么办?这真的是个好问题,但这也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当年我的那个状态就配套当年的那个和妞,我现在的状态就遇不到那样的和妞,这句话,大家如何真的能想明白了,所有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
你就观察自己的状态,匹配的对方什么状态。然后畅想未来,你希望她什么状态,她那样的状态应该匹配自己什么状态,然后把自己凹过去,凹到那种状态里,基本就行了。当然这需要:1.时间,2.耐心,3.对自己狠,4.行动力和执行力,5配套的支持系统。
媛:或者是 :你观察对方的状态 ,就是匹配你此时的状态。
Amy老师:对呀,彼此是镜子。所以第一步一定要臣服,当下的一切已经是最好的呈现了。
财丽:老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假如说孩子说最近他受到一些挫折想躺平,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也有这种遇到困难想躺平的状态只是我不敢表达出来!
Amy老师:可以这么理解,这是精神分析里的一种解释。
财丽:老师,这句话怎么理解?“你希望她什么状态,她那样的状态应该匹配自己什么状态”。
Amy老师:就是你希望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人该配套什么样的母亲?母亲该是什么样的状态?就把自己调整到那个状态里。
财丽:那这个母亲会觉得是自己是一个很积极很能干的人,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躺平状态啊?
Amy老师:她是为自己积极能干吗?她为别人积极能干啊,她干了别人该干的呀!别人没啥干的,不就躺平吗?“你能干你去干吧!”,我说的是,一直在自己身上用力,自己为自己干呀!

学习都是为了孩子而学,孩子当然更躺平了!遇到学习都为想帮助或者改变别人的父母,我觉得就在家躺平摆烂是最好的方式,把家里的钱花光,一起霍霍是最好的方式。当然在家是“显而易见”的假躺平,内心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呲牙][呲牙][呲牙][调皮][调皮][调皮],就是学习偷偷学,在孩子面前就表演躺平。在别人身上用力,越用力越偏方向。做多错多!
我今天讲的,大家明白了吗?
媛:明白老师,“你能干你去干吧!”这句话就像说我的,啥都能干[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破涕为笑],现在已经觉察到了,慢慢在转化。
Amy老师:太好了,有意识了!其实,伸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伸出手帮孩子干了容易,忍着看孩子做错做不好难。你们想想这个道理,咱们要做难的事情,而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才叫修行啊。

摆烂,看起来确实很焦心,但也有它的积极意义: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越做越错,做多错多,且严重浪费,再纠正错误花费时间精力,还不如什么都不做,摆烂,等想明白了再说。
摆烂,有时候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冬藏冬眠,寻找方向,调整和蓄力的过程。
给点时间和耐心吧,允许摆烂,离着离开摆烂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