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马勒演绎者,真正的指挥大家:你听过罗斯鲍德指挥的《大地之歌》吗?
文:张可驹,搭配音频,可移步公众号“品古典音乐之乐”:https://mp.weixin.qq.com/s/qjegCQO25PiWN9jrSDaTpQ
罗斯鲍德(Hans Rosbaud)实在是位了不起的指挥大家。老一辈人里擅长现代音乐的指挥家,往往会给人一种“别致风格”的期待——当他离开浪漫的传统,19世纪的东西,而转向一些更新颖的作品,这应该会带给他的诠释风格很多不同?

确实有范例,舍尔欣(Hermann Scherchen)是典型的,游走在新视角与传统的平衡,以及异质性反客为主之间(多见于现场演出)。后一代的布列兹,已然以高度的洞察力去传统化,却将那种冷峻中的X光照片般的剖析,作为建立新视野的基石。
而罗斯鲍德,这位没有布列兹红,也比舍尔欣更为低调的大师,是否也能引发人们如此的期待,并最终满足它呢?还真未必,虽然他的海顿演绎极大地满足了海顿作品的大专家,音乐学者罗宾·兰登。但指挥家展现的洞察力,及由此而来的结构观念,并非对立于什么大乐队的演绎传统。

相反,他是自然地融入现代乐队的语境,而汰去以往一次次主观演绎的遗留。可能因此,卡拉扬才不介意他指挥BPO。面对马勒的作品,罗斯鲍德也没有去浪漫化等等,毕竟这方面,克列姆佩勒与瓦尔特的“博弈”已足够惨烈,不用他再添砖加瓦。
罗斯鲍德所做的,是不仅首先专注原作的细节,更能激发乐队在刻画这些细节的时候,表现足够的投入与专注力。整体的结构感,则是自然而有生气,既不堆叠推高,也不刻意内敛。这样的品质,也传递给了歌唱家们。
这位指挥家是真正懂声乐的。听他指挥马勒的《大地之歌》(1955年,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汉弗里格是一代抒情男高音代表,格蕾丝·霍夫曼(Grace Hoffmann)是低调大师的中坚。或许在任何称职的指挥面前,两位大师都能发挥出众的水准。罗斯鲍德却将他们最饱满充实的声线调动出来,同时将二人的演绎风格,导入前述那样自然而富有生气的整体演绎观念之中。

倾向现代风,或关注现代作品的指挥家速度往往稍快,这次演绎亦然。但自然的“语速”,贯穿于乐队的语言和人声,是至关重要的。第一乐章中,铜管与木管乐器精致的演奏,那种自发性,呼应着男高音的全情投入。同时声线的饱满轮廓,结合语言的表达,几乎构成赫弗利格的魅力顶峰。
“告别”乐章中,那样流畅的推动感,一点不使演奏显得仓促,不催迫歌唱家,而是反过来依旧将其烘托为演绎的核心。Grace Hoffmann尽显大家风范,语言的表达灵活而极富感染力,声音相当有深度,却并不压迫喉咙。
这个庞大乐章整体的节奏脉动,细听全是指挥家设定的结果,但音乐的流动本身,又让你忘了设定的存在。歌唱家的主观投入与指挥家渐渐润物细无声的控制,已然合而为一,双方的音乐表现都没有任何沉溺,是了不起的演绎者自然契合的典型。

这样细节尽收眼底,展开不蔓不枝,丝毫不“煽”,又能带动每一方面的演绎,与其说是“反思浪漫派指挥风格”,不如说更多让我感到类似一种理想的“作曲家的演绎”。
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有它的弱项,弦乐偶欠柔美,铜管稍欠丰润,二者都在各自的音质中,不时会有偏干的状况。罗斯鲍德未必让你明显感到他是那种技巧流的乐队训练专家,但在引导乐队忘我投入的过程中,技巧的局限也渐渐被跨过。

尤其是该作第一乐章中的管乐器,第五乐章中整体的节奏感与第一小提琴的独奏,一时让我们好奇,原来科广交是一支如此灵活而优美的乐队。甚至克列姆佩勒与切利比达克指挥该团体时,也未必将这样的特质激发得如此令人惊喜。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5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