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 | 肢体的语汇,情绪的表达
如果说,舞台是一个极富魅力的空间,给人们提供精神世界和爱的自由,那么舞蹈则赋予了无限生命力与浪漫。除了古典唯美的芭蕾、热情奔放的拉丁,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叫“现代舞”,它舒展、丰富,解锁肢体,尽情表达。当你沉浸在现代舞的表演观赏中:人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脚下扎根、点到即止、收放自如,借助这样的身体,我们会感受到许多别样的意境,英国哲学家称 “舞蹈是一切语言之母”,没错,它是用脚步和身体所谱写的自由诗歌。

根据古籍,“云门”是中国最古老的舞蹈,相传存于黄帝时代。林怀民以“云门”为名创办“云门舞集”,舞团的训练方式很特别,包含静坐、气功、内家拳、现代舞,以及芭蕾。林怀民说:“云门刚建立的时候,也不知道做什么,学京剧的手,学西方的芭蕾、现代舞剧;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学着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用气功来做身体训练。后来我们思考,西方的芭蕾线条是有棱角的,弹跳、伸腿,很有力气。但在我们的文化里不是这样的,我们写毛笔字,练习‘一’的时候其实也在训练写‘八’的技巧,古人常说‘笔断意连’,这是我们文化中的因子。所以我们无论是学拳术,还是太极,抑或是气功,都为了寻找到降低重心的方法,用身体写意。”正是这种东西方舞蹈技巧磨炼出来的身体,透过林怀民巧妙地呈现,造就了享誉世界的云门动作风格。云门长年于海外巡演,是国际重要艺术节的常客,以独特的创意,精湛的舞技,获得各国观众与舞评家的热烈赞赏,被誉为“世界一流现代舞团”。2019年,云门赢得国际舞坛最重要的英国国家舞蹈奖的“杰出舞蹈奖”。
与云门舞集一同备受瞩目的,是它的掌门人——传奇编舞大师林怀民。14岁,林怀民开始发表小说;22岁赴美留学时接触到了现代舞;1973年,他让中国台湾第一个舞团诞生。谈及创办“云门”的初衷,他感叹:“我们要做自己的东西。不是西方舞蹈的翻版或者模仿,而是从自己的文化开始剖析。”他用几十年的时间把文字提炼成情绪、思考、能量、审美意象,他的编舞从来没有剧本,比起一个所谓归纳出的剧情概况,林怀民认为舞蹈应使出浑身解数与观众的感官对话:“我直面舞者的身体,然后我们开始去掉角色,舞者,就扮演他自己。”

这便是现代舞的魔法,大幕升,音乐起,观众能通过舞者的身体跟着一起灵魂共舞。云门舞集为现代舞蹈注入了东方的文化内核,林怀民带一群舞者行走于剧院与乡野,一走便近半个世纪。他的创作有的取材于中国的书法、历史、民间故事,更多的是汲取了自然的养分,稻禾、阳光、尘埃、风动、流水……他把生活里的感应投注舞蹈作品里,这种感应没有界限,人人相通,你不需要看懂,只需要去感受。

在台湾的稻米之乡“池上”,一群年轻男女正在翻涌的稻浪上跳现代舞,这支舞叫《稻禾》,专门为辛勤的农民们创作。在如此辽阔的美景之间,远处是白云与山峰,他们用舞蹈记录下稻米的生命轮回,从插秧到收割、焚田,作品分为几部分:泥土、风、花粉、日光、谷时,更是火,最后下一季水又来了,灌溉田地。举手投足皆生命,喜怒哀乐皆人生。艺术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他们赤足舞动,怀揣着对生灵的敬畏与珍惜。那一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林怀民的目光聚焦于世界每一寸土地。在京都,林怀民看到秋日的溪流,水很安静地流着,清澈见底,红叶漂浮,灵感闪现,编了这支舞——《秋水》。舞台后方与地面投影出京都水波地涟漪,整部作品如秋水之静美,如山花之灿烂,夕阳虽近,却有不可言说的美意,林怀民将“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化为禅意的冥想……2019年,林怀民宣布退休,一代宗师即将退隐,收官之作就是《交换作》中的《秋水》,在南京的江苏大剧院,巡演的最后一场,现场座无虚席,《秋水》是本场舞蹈的重磅压轴之作,演绎这支舞的,则是五位云门最资深舞者,他们已经跳到了50岁,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场演出,跳完他们将下台,离开“云门”。

起舞,虽包含着离愁别绪,却散发着从容自若的气质,泰然沉淀,自由游弋,遒劲有力,灵动轻盈,不徐不疾。曲毕,大梦初醒,这支舞散发的款款深情让人不禁湿润了眼眶……林怀民说:“我不知道会在哪里跟观众告别,没想过会在南京,我来向大家问候,同时也来说再见。演完最后一场,就这样鞠个躬,然后谢幕。这不是计划中的,这是缘分。”他张开宽阔包容的胸怀去拥抱46年来的喧嚣与浮华。同样的,这些资深的舞者们也在认真告别。秋水所承载的既有迟暮之年的安宁,更有长者的殷殷期盼。

云门舞集在新一代掌门人郑宗龙的带领下仍在茁壮成长,他们既是舞者,亦是修行僧。幕升幕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云门舞集的璀璨文化图腾继续谱写、年轻的舞者们也以其先锋力量势如破竹,现代舞是一种虔诚的艺术,他们以赤子之心、人文关怀创造着新的惊艳之作。感谢林怀民老师,感谢您将现代舞带给观众,用肢体表达,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对年轻舞蹈家的信任。如有机会,切莫不要错过云门舞集和现代舞的表演,记住,当你走进剧场,不用绞尽脑汁思索意义,只要遵循感官与内心,唤醒欣赏万物本体美的自觉……
*本文发表于《画刊·美育》第16期“舞剧之美”栏目
作者:江苏大剧院 王乐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