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疗愈之路-焦虑控制欲
消除焦虑和抑郁的关键不是更多的控制,而是培养自信的态度,觉得自己可以应付生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各种挑战。
避免陷阱
一、想当然的陈述
误区思维:“我本来、我应该”——应该类的表述能引起人的负罪感和挫折感。
有益思维:避免应该类表述,换做“我希望、我想要”
成长和进步是以现在的你和你的所作所为为基础的,而不取决于你要付出多大代价。
二、“要是怎样”的思维模式
误区思维:“要是·······怎么办”——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做出预见,因为会认为如何在事情发生之前就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你就能振作起来,对其做好准备。
有益思维:在面对生活时处于自然的、自发的状态。stop over thinking
三、井蛙之见
误区思维:“我只是一个XXX的人,我什么事都做不好”——焦虑和抑郁都会使你的视野变得狭窄,在这样的情形下,看不到事情的全貌,而只是有选择地看到某些方面。
有益思维:意识到生活绝不会仅限于某种观点、某种选择或是某种解决办法。
开放的视野需要练习——人格解体:问问自己,别人处在你的情况中会如何反应。关键是想想某人会对此情形有何反应,而不是你觉得别人会怎么反应。
四、读心术
误区思维:“我知道她恨我,别人觉得我很无趣”——尝试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解读,好像你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似的。
有益思维:关注客观的真相,提出问题而不是胡乱猜疑。如果没有问过,你永远也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要是你不愿意去问别人到底在想什么,那就必须告诉自己:我不可以自己树立假想敌。
五、不得不做的想法
误区思维:“我今天非得完成,我别无选择”——和井蛙之见一样,因为感知领域总是局限于你觉得自己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之上。
有益思维:明白“不得不做”不过是为了想掌握这危险的世界而做出的无力的尝试罢了。
六、“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
误区思维:“我永远都快乐不起来了,生活总是这样令人沮丧”——这是一种冲动的思维方式,缺乏安全感的人更在意能掌控的感觉,而不太在乎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
有益思维:学会容忍生活中模凌两可的现象,要意识到如果在冲动下做出错误的决定,只会带来更多问题。
七、对自己的责骂
误区思维:“我真蠢,我真是个懦夫”——这样的思维方式只是心理上的小策略,痛击自己,自己就可以放弃了。
有益思维:变得坚强起来,告诉自己不要再苛责了。
总结:有控制欲的人对自己会很苛刻,特别是当生活出现变化更是如此,甚至小事都会觉得苦恼、恐慌或是绝望。
控制只是安全的假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