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狂犬病,你不得不知道的这些事儿
当前由WHO等国际组织
为全球制定的消除狂犬病的战略目标是:
努力在2030年前
消除人类因狗源狂犬病引发的死亡!

一、哪些动物致伤后需要暴露后处置?
目前,临床工作中很难及时确认伤口或黏膜是否被狂犬病病毒污染,因此是否开展暴露后处理需要基于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理论上讲,所有哺乳动物都有患狂犬病风险,而我国属于狂犬病高风险地区,因此我们将致伤动物分为传播狂犬病高风险、低风险和无风险三类,根据此判断伤后处理措施。
高风险:
①犬、猫(包括流浪和家养);②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动物,主要是指食肉哺乳动物;③蝙蝠(接触即为高风险暴露)。被高风险动物致伤后必须进行暴露后处理。
低风险:
牛、羊、马、猪等家畜,兔及鼠等啮齿动物。被低风险动物致伤后是否进行暴露后处理,应根据当地流行情况,一般无需进行。若当地发现有低风险动物不明原因死亡,或发现低风险动物有狂犬病的情况,或极度焦虑者,建议按暴露后处理。
无风险:
所有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不传播狂犬病,如龟、鱼、鸟类等,被其致伤后属于无风险暴露,无需进行狂犬病暴露后处置。不与外界接触的家养及实验室(不接触狂犬病病毒)啮齿动物也可视为无风险。
特例:
人,如果被狂犬病患者伤及,需按高风险暴露处理,其他接触无需进行。

二、如何区分暴露后伤口?不同伤囗应该如何处置?
I级暴露:
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属I级暴露,无风险,无需暴露后处置,但接触部位需认真清洗。
Ⅱ级暴露:
无明显出血的咬伤、抓伤及无明显出血的伤口,或已闭合但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属于Ⅱ级暴露,要进行伤口处置及疫苗接种。
Ⅲ级暴露:
需要进行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及根据情况使用被动免疫制剂。这类伤口包括:
①穿透性的皮肤咬伤或抓伤,临床表现为明显出血;
②尚末闭合的伤口或黏膜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
③暴露于蝙蝠。

三、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程序如何?
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高风险暴露后均应按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无任何禁忌,但接种前应充分询问受种者个体基本情况(如有无严重过敏史、其他严重疾病等)。即使存在不适合接种疫苗的情况,也应在严密监护下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推荐两种接种程序:
▨5针法(所有疫苗均可使用):
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
▨“2-1-1程序(只适用于我国已批准可以使用该程序的狂犬病疫苗产品):
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四、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的意义?
狗狗和猫咪是狂犬病的携带者,也是传染病的易感动物。狗狗和猫咪得了狂犬病的死亡率是100%,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防止狗狗得狂犬病。狗狗需要每年接种狂犬疫苗。平时在和狗狗玩耍时,如果狗狗的唾液接触到了皮肤黏膜,那么需要及时用肥皂水清洗,如果伤口出血了也需要去防疫部门接种疫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十日观察法”:如果伤人动物在10日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恰当诊断技术证明该动物未患狂犬病,可以终止免疫接种。不过这个方法仅适用于有过2次有效疫苗接种的家养动物,被流浪狗咬伤则必须完成全部针次接种。
-
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河马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