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叫苦的人们,也许不是多坚强,也可能是习惯了失望
2013年夏天,我在无锡的一位长辈,全家从住惯了的郊区——那里现在已经变成了高速公路——搬进了新开拓的小区。
那位长辈倒没跟其他小区里的住户似的,感叹小区里绿化不及乡下、邻里未免冷淡,只念叨了几句爬楼梯有些麻烦,厨房不够施展。
但是小区周围就有药店、超市、卡拉OK,他大为满意。
那位长辈,一个憨厚的老实人,很安心地说:
“现在是,呒不啥烦恼了。”
原来在乡下,有什么烦恼吗?
那位长辈说:烦恼多得很!儿子开的店卖香烟,老是要被人敲诈!还收假钱!乡下房子墙出问题想拾掇拾掇,刚把沙子堆在那儿,就有人跑来查要罚钱!晒个萝卜干都要被偷!
大概,那些大都市里望去,在乡间安分守己的,微笑的,开朗的,安贫乐道的人们,也有这样那样的烦恼——而且相当多。
平时为什么不提呢?
那位长辈说:跟城里的亲戚聊天,别人说的烦恼都是孩子上学、房价地段、随份子、电器和去哪儿旅游。
他们的烦恼,诸如养鹌鹑亏得血本无归、堆沙子被喝问、晒了萝卜干被偷掉,跟城里人的烦恼一比,似乎对不上。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多提。
大概,不开心的事也蛮多的,也不是转眼就忘,只是长久以来吃苦习惯了,会觉得:
“哎呀反正也呒不办法,苦点苦点,有日脚过就算了哇。”
改善了一点点,就会很开心。
我个人认为,吃苦不是什么好事情。
总有人说,吃苦让人成长。
理论上,如果设定目为是:让人少走些弯路,那最好的方法,是增进学识、传递经验,甚至授人以渔。所以世上才有书籍,才有学校,才有教材。
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与经验的累积传授,人类才有了今天。人类并不需要再被扔到荒野,学习钻木取火、茹毛饮血,吃着苦从头开始学。
当然我也听过种说法:认为该让年轻人“自己走走弯路吃点苦”。大概这么说的人觉得:
许多年轻人,年少气盛,不肯接受经验教训,缺少学习能力或自理能力。那就小马过河,自己尝试一下。
但我觉得:任何训练,风险应当是可控的。可控的苦,可以是有益的锻炼。
如果一些苦,足以对人产生长期的摧毁性打击,就不是锻炼,而是虐待了。
就像许多大人说,教孩子游泳,把他扔水里,就自己会了——我知道真有许多孩子是这样练出来的。
但如果救护不当,也会有孩子会因此落下心理疾病,甚至肺病。
无论如何美化,吃苦毕竟不是好事。
大多数普通人,并不是史诗英雄,没必要用过度的苦来折磨他们。
如果有得选,比起“吃苦成长”,大多数人还是乐意顺遂过一生吧?
人类累积许久的文明,是为了让大家过得好,而不是为了让人继续过刀耕火种生活的。
我有个略带恶意的猜测:
有些前辈,自己是在苦里磨练出来的,于是相信了只有苦才能考验人。
他们无法接受其他的方式,是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见识过其他的方式。
另一种逻辑更可怕,我外公有一位领导,亲口对我外公说过一位年轻人:
“我们都是吃苦出来的,他凭啥一开始就能享福?”
挫折教育不是坏事,但许多声称吃苦让人成长的,其心态和逻辑,并不那么美妙。
人类发展到现在,靠的毕竟是知识的累积与经验的传授。我们的终极希望,也是以后的人可以少用苦难来换取经验。
而不是重新从刀耕火种摸索,以便满足类似这种奇怪心理:“哈哈你们吃苦了,才知道珍惜现在的好生活吧”。
当然还有一种人。他们宣扬你吃苦对你是有益的,所以少发一点工资少放一些假是有益的锻炼——这通常是因为:
他们是你的老板。
以我所接触到的世道人情来看:
众生皆苦。每个人生活里,都有一些说不出来的苦,还不是随口叨叨的辛苦。
真的烦恼是被沉淀下来的,失望到不敢再触及的苦。
许多看似没心没肺的人,也是很累的。
再看似无忧无虑的、钢筋铁骨的人,都有极深的忧惧。
大家都不容易。
每个闷声不响的亲友,如果追着问,都可能问出一肚子苦水。
之所以不显,是因为那些生活环境不太通畅、也没有互联网时代社交生活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把苦闷住,“反正也没有办法,就这样过去吧”。
可能并非多心胸宽广,不是多刚硬坚强。
而是憨厚朴实,融合着一点害羞,以及漫长生活中频繁的失望。
毕竟人都得努力活下去。
许多人吃苦多了,久而久之,会自我合理化。
先看看别人:“有人比我还苦呢!”
再跟自己、跟亲友念叨:“我吃了这些苦,对我是有好处的!”
最后就习惯了不叫苦,甚至会自我打压,“哎,我们苦,说了也没用,都怪我们自己!”
苦,而且含着苦不诉,已经很辛苦了。
偶尔还会被并不切身体会那些苦的人,指着感叹赞美:
“看,人都那么苦了,还那么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