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那些变与不变
写自己的东西永远比写材料用心系列
参加工作以来至今,已过了整整一年。回顾过往,仅仅一年时间,整个世界的样貌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赢麻典孝润”的情绪输出盖过了百年征程的高调。“三日有效”的检测证明加入了“身手钥钱”出门必需品的行列。“局里局气”的“厅局风”穿搭成为了最流行的cosplay服饰……
总之,这个版本似乎对热爱生活的乐观主义者不那么友好。值得庆幸的是,我与“乐观主义”最多只沾边一个“乐”字,还是能跟“赢麻典孝润”并列的那个最恶劣的“乐”。长久以来,一直如此。但饶是这样,我也发觉自己身上属于过去的一些东西正在发生变化。工作第一年的总结回顾,不妨围绕这个话题写几笔吧。
不变的论坛与变化的平台
校内的CC98论坛是每一位Z大学子心目中的耶路撒冷。在校期间,大多数同学不说是天天水98,浏览每日十大话题总是必修的功课。哪怕是假期在家时,也有许多人在上边活跃,甚至很多同学就是为了离校后还能上98,一口气充了20年的网费。毕竟无论短视频和小程序占据了多少流量,文字,以及将文字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论坛仍不失为一种高效的交流手段。

所以在毕业时我也没有例外,往校园网账户里充了差不多5年的钱。本来还想再充,没想到打印离校单后就关闭充值入口了……更没想到的是,自己毕业后上98的概率,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起初一天3-4次,后来3-4天一次,再后来就没有了固定频率,大约1-2个月才上一次,上去也多是单纯的浏览或者找资源,很少发帖参与讨论。可能离校之后,就对校内发生的那些事情失去了共同语言。也可能是现实的魔幻经历拉高了我发生兴趣的阈值?
不过,在对98的回忆止步于学生时代的同时,在这一年里,我也找到了一些“平替”,比如说NGA、S1抑或是A岛(虽然已经没了),延续我逛论坛的习惯。虽然从长远看来,大多数论坛都会因为难以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恶意评论”的需求与既全面又严格的监管间的矛盾而走向消亡,但至少在当下,我们还能在论坛里找到有血有肉,拥有正常表达能力的活人,而不是某些平台上那堆“绝绝子”。
不变的相亲与变化的情感
作为一名“大龄未婚青年”,来自周边的催婚简直如同吃饭卡鱼刺,喝水塞牙缝般常见。在一年里,我也确实相了三回亲,谈了一段半年不到的恋爱(我到现在还是很怀疑跟相亲对象谈的到底算不算恋爱)——然后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嗯,而且一切责任还全在我方。
倒也不是为了“等机长”或是想趁着年轻多玩一会。我对条件完全无感,毕竟人家再有钱也是人家的钱,如果消费水平过高我还得被迫“消费升级”,花费时间精力到完全无感的事物上,得不偿失。至于“玩”,那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个很奢侈的选择。哪怕在大学时代,一周单休也是家常便饭。我有时候在想,自己明明是鼠年生的,但能活得这么牛马,也是件怪事。
我有时候在想,也许正是因为自己单身太久,对单身太过适应,所以脱单反倒显得不正常起来了。记得第一次脱单时,收到她发来的消息,我激动得连鼠标都握不住,然后就一连好几天头上隐隐作痛。吴浦明戏称我“老头子打麻将,一把财漂太激动头上血管爆掉了”,想想竟然还有点道理。一个人的世界里,文字的存在感多过言语,行动的重要性多过沟通,因为这是个必须不凭借外力实现自洽的闭环。如果要从一个人发展到两个人,需要改变和适应的东西太多了。对睡眠时间尚且不能保证的我而言,也委实有些难度。
不变的态度与变化的工作
工作一年来,换了两个主要岗位,前后接手了十来样工作,现在手上还留着六七项,还开了个文件夹持续防疫工作并搜集些资料,预备着给与我同样出身某咸鱼专业的后人留点吃饭的家伙事。

虽然一年来自己接手的工作不断变化,但感觉自己一年来的工作态度没有啥根本性改变。个人评价,自己像是座钟,24小时在那里啥事不干就是开摆,而且其中一半时间左倾一半时间右倾(划掉)。很难说有很严重的过失,也很难说有很亮点的成绩,毕竟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不工作(仓库里的脚本能为我作证),或者说是防止自己的业余时间被工作吞没,实在没有靠工作成绩上升的强大动力。毕竟即便获得了提拔,你也没办法去掉先审后播,或者说为夏日祭正名,不如趁现在硬盘没实名制的时候多屯点资源,抑或是多写两个字积累点一手史料。
不变的阅读与变化的书目
阅读是个好习惯。依然是在大学期间,我曾加入一场颇具诈骗潜力的打卡活动。活动打着打卡送kindle的旗号,但要你先全价买一台库存多年还没有背光的咪咕版kindle,然后打卡一百天,每天阅读30分钟后返还全款。假如中途打卡中断,没有任何补救措施,恭喜你当了全价买库存kindle的冤种。
很庆幸,我那时候还保持着强大的自律能力,真的完成了打卡挑战任务。后来那台咪咕版因为库存时间太长电池坏了,亚马逊还给我换了台Paper White 4的官翻机,又伴我度过了不少时间。去年的今天,我就提着里面装了毕业照学位证报到证和这台Paper White 4的帆布袋来单位报到。

正如我此前的工作笔记所载,这台kindle很快和我的旧平板一起被转手卖掉了,换成了新平板。不过从它上养成的阅读习惯,还是随着kindle的APP一并保留了下来。

毕业后这一年,我每个月的书影音标记量基本上都在个位数徘徊。2020年全年标记图书60本,2021年61本(但其中有不少漫画和轻小说),今年到今天为止只有22本,阅读量锐减。书目选择上,内容上更轻松的轻小说、漫画占据了相当部分,严肃的社科类图书阅读大大减少,技术类书籍更是基本绝迹——从零开始学习一门新技术的门槛大大提高了。
不变的整理与变化的资源
作为历史系学生,对文献资源的管理与整备,应当是必修的功课。在读书时,之所以我每次交作业都能浪费那么多打印纸,不是因为我有过人的脑力和肝力,就是因为我用文献管理软件建立、维护了一个庞大的文献库,确保我能在任何必须的时候找到需要的材料——或者把任何需要的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毕业后由于学生身份的终结,我也失去了免费使用母校购买的文献管理软件的权限。(其实还是能用的,我刻意留了份安装包)也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献需要我管理了,毕竟只有写过材料才能明白什么叫“天下文章一大抄”。不过,整理与归档的习惯依然留存。

我负责的每一条线工作,都有个专属的文件夹——和学生时代一样,每个文件夹的命名都带着点恶趣味的梗。每一项做过的工作,都会为之建立一个形如“220727 历史研究真好玩”的文件夹存档。如果目录内的文件夹过多,其上再建立按月份、年份命名的文件夹将之一一归类。如果是经常取用,目录下文件又较多的会议纪要或是与有会议内容存在关联关系的录音,在Zotero里建几个父条目再贴上标签也能解决一时之需。
针对公文材料以文字为主的特性,为了方便检索和查找(以及避免那堆GB2312系字体污染我的文档格式),甚至Markdown格式也随着VS Code和Obsidian一同卷土重来。为了满足自己的固执癖好,我在工作后竟然用各种工具又拼凑起了一套完整的工具链。我觉得这些看起来是累赘的东西,总会有一天会成为重要的财富或资源。

不变的代码与变化的语言
在读研时,我曾经花费了比主修专业更大的时间精力学编程。如果说我在自己毕业论文上花的精力是100,那我花在写代码上的精力一定不止200。Typescript,Python,.Net Core……这些都是我的趁手工具。但临到毕业前夕我也明白,自己未来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与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不会再有更深的交集。于是我把自己研究生期间做过的最重要的项目的源码放进了时间胶囊,想知道(确切地来说是希望)十年后的自己还能看得懂这些鬼画符。

我当时对自己的预估是,一年内不再保有开发复杂程序的能力,三年内可能会失去源码的阅读能力。确实,一年来在我熟悉的.Net平台上,我没有开发新的具有实用性的程序。在XF的时候我曾经想写个方便查阅历年信访件答复情况的内部网站供自己答件时参考,这样不用每次都在Excel里翻腾了。结果刚写完后端几个重要端口就被调到了党办。在党办时觉得单位流行的“公文写作助手”界面太丑而且存储数据库加密,想写个公文素材管理软件让自己岁月静好地写个材料。在尝试反编译了半天终究不得其解,只得从零开始时又发现有个软件叫Obsidian,于是也是不了了之了。
不过也有语言仍然保持着生命力,比如说Python。原因无他,因为不少任务根本不需要GUI界面,而且还能面向百度编程。我深刻怀疑自己现在的Python水平可能比上学时还高那么一点()或许是件好事吧。

似乎,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论坛(交际圈)、相亲(情感)、态度、阅读、整理(专业出身)、代码(兴趣爱好),都是我生活的一瞥。在过去的一年里,它们身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它们身上最核心的部分终究没有改变。线上的论坛终究没有被线下的朋友圈代替,相亲没有迎来自由恋爱的结局,哪怕读的是小说漫画,阅读的习惯也没有被抛弃……
在检定了自己一圈后,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矢志不渝”的结论评价。但我还是怀疑自己距离一年前,改变的部分多过不变。
因为在一年前毕业的朋友圈里,我曾经如是写道:


Remember when the days were young.
Iberia’s future’s bright as sun!
She whispers when the sails ascend.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
Golden age will return ag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