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舅”成为现象级爆款后,却不得不悄悄离开了村子
B站UP主“衣戈猜想”发布了一则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爆火。
我也在看,发现几万人和我一样半夜三更不睡觉,感慨这位66岁老汉自强的一生。

短短三天,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位居B站排行榜第一名,实时在看人数一直保持在3万以上。

UP主“衣戈猜想”视频里的二舅是一个普通农村老汉,天资过人,然而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后半生一瘸一拐,靠自学成才的木工好手艺,抚养幼小,赡养老人,自强不息。
很多网友留言说,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视频,不少人看了不下四五遍,笑着笑着就心酸了。 为什么这个视频打动了这么多人?今天就给大家说说这事,当然本文结尾我也说说我对这则视频的态度。
01
一句话总结“二舅”视频的成功之处,那就是,用直击人心的文案,讲好让普通人共情的故事。 这篇视频文案得到业内一致的称赞,即便不看视频,整个文本都是一篇不错的写作范文。
文风平实克制,一层层铺垫一个人的命运,到结尾金句出来,后劲特别足。 作者的文字充满对无奈命运的自我调侃,比喻很有趣。 形容二舅居住的老屋有多老,是“建它的时候还没美国”;形容意外残疾后的二舅躺在床上,是“像一位断了腿的卧龙先生”;形容二舅整日呆坐在院子天井里观天,是“像一只大号的青蛙;有帕金森症的姥姥手不停地抖,是”一个每天都在跳popping的老太太”......

喜欢写作的人都知道,比喻是最常见却最难驾驭的修辞手法,显然视频创作者“衣戈猜想”写作功底不一般,绝对是专业背景出道的。 视频文案金句迭出。每写完二舅一段经历就必然穿插有哲思的金句。
正是这些金句让二舅的故事引发了全网的大争论。 他写二舅与孩子的故事。
年轻的二舅领养了刚出生的宁宁。“宁宁小时候经常被人在背后议论不懂礼貌,一个被抛弃了两次的小孩,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礼貌呢?” 宁宁结婚,二舅掏光了半辈子积蓄给宁宁买了房子,却开心得要死。“这就是中国式的家长,中国式的可敬又可怜的家长,卑微地伟大着。”

他写二舅的情感故事。 这个女人死了,二舅也终生未婚。这段感情的细节我理解不了,二舅则是不愿意讲。
“故人故事无疾而终,到现在什么也没剩下,只剩了一笔烂账,烂在了二舅一个人的心里。流了血,又长了痂,不能撕,一撕就会带下皮肉。”

还有二舅与老人的故事。 二舅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姥姥,姥姥也不想活了,有一次甚至已经把绳子挂到了门框上,后来二舅出门做木工时就带着姥姥。 二舅从小对宁宁没有什么教育可言,今天的宁宁却成为了村里最孝顺的孩子。 “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

每一个爆款视频背后都是一种共情机制被触发。 作者在创作视频时显然是极致用心的。视频谈的是二舅,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会面对的生活,二舅这个视频不是激发一种共情情绪,而是激发了不同人群的不同共情情绪。
二舅命运无常背后的自强不息让现在在各种挣扎的普通人看到希望;二舅对老人的孝顺让要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我们自愧不如;二舅收养女婴老来得福让含辛茹苦养孩子的父母得到安慰;二舅不堪回首的情感让人对世界一声叹息。 二舅视频爆火后,也有人持批判态度,认为苦难本不应该发生,更不应该被赞扬,很多人引用余华在《活着》里的话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还有人认为视频并不克制,因为好的纪录片提倡用镜头记录,作者不要太多主观的评价。 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二舅这种与困境和解的方式,确实舒缓了一些人内心的痛。看到二舅把这么苦的生活都能活成一束光,从而让自己无奈的人生得到一线安慰。
把别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当成自己生活的解药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却是很多人最容易接受的良方。
02
B站是一个年轻人云集、二次元文化突出的平台,为什么这则视频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作者写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却代入了时代对个体影响的大背景。 比如年轻人逐渐离开乡村,村里仅剩几百个老头老太太,他们要靠敲锣、放鞭炮,来赶走嚣张的野猪。 再比如二舅什么都会修,但不会修智能手机、电脑和汽车,因为村里没有这些东西。

很多网友留言,他们在大城市打工,这则视频让他们想起自己多年回不去的家乡,想起留在家乡的伙伴、父母和孩子。 他们为了追逐更好的生活离乡背井,却也为家乡的贫穷和闭塞感到无奈和伤感。 还有的网友说,这则视频让他们想起了自己的某位长辈或亲人,他们就出生在二舅同样的年代,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能够读书,只能做苦工。 也有网友亲人就在那个年代,被赤脚医生用错了药,打错了针,造成了终身残疾。 你以为视频是二舅的命运,其实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这一点作者“衣戈猜想”在创作时是十分清楚的,他给出了对于这支视频为什么火爆的看法。
“很多90后和80后都背井离乡在大城市工作,他们当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农村长大的,跟乡土的中国还是有很深的连接。可能是这些东西击中了他们,才会火爆。”
但对一段视频来说,数据只是短暂的狂欢,能够留在读者心中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 这则视频能爆火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明明讲述了一个悲凉底色的故事,但读者接收到了一个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二舅正是十八九岁,是村里公认的天才。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成为终生残疾,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可能也会有单位分的房子,国家发的退休金,悠游自适,甚至成为汪曾祺笔下的父亲一样充满闲情野趣的老顽童。他本不该这么落魄可怜。 太遗憾了,真的是太遗憾了! 但这么一个饱受苦难的人,身上却处处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旺盛的创造力。 村里人有什么东西坏了,往他那里一放,想起来了再去他那里一拿,都修好了。
下次去地里干活的时候,就顺便就把家里面长出来的黄瓜、西红柿、玉米直接扔到他们院子里面。二舅就像菩萨一样,接受四方供养,他这几十年都没买过菜。
其实很多互联网上的爆火视频,都是历经苦难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又安全又有流量。
特别在如今这个大环境下,年轻人看不到自己上升的空间,一刷新闻都是江西高速的周公子。 作者在视频中说,“我四肢健全,上过大学,又生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我理应度过一个比二舅更为饱满的人生。” 然而呢?然后呢?
人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来缓解他们在内卷时代的不安和沮丧。
现实动物凶猛,人生一地鸡毛,一杯敬二舅,一杯敬自己。
03
“二舅”视频爆火,作者“衣戈猜想”名声大噪。
我前面说过,就看文案,作者必然是专业出身。我特地查了一下作者经历,发现人家能做出爆款视频,根本不是偶然。
“衣戈猜想”本命唐浩,评论区涌入许多他的学生叫他“唐老师”,言语间颇为尊敬,都在为他喝彩。
他曾是知名教育机构的高中历史老师,教学极有风格,深受学生喜爱。 他转战B站后也是一位勤奋的创作者,发布的短视频大多以历史、科普为主,在”二舅“之前就已经有多个爆款,也曾冲上B站排行榜第一。


“衣戈猜想”曾在B站分享内容创作,他很霸气地说:
“我敢说在座的没有人花在选题上的时间比我更多。”
爆款固然看运气,但持续成功却不会是意外。 人红是非多,视频火了,非议也就跟着来了。 很多人质疑“衣戈猜想”故事造假,要求他公开二舅的详细地址,也有很多人建议他让二舅上直播,以此来证明真实性。
在这些人看来,既然人物是真的,故事又火了,谁会不想趁着流量赚钱呢?
衣戈猜想对记者说,自己陷入了两难状态,不回应,没法自证清白; 可他不想二舅像“大衣哥”和“拉面哥”一样,成为农村网络名人,生活上被围观骚扰,被人拍视频蹭流量。
无奈之下,他还是决定将二舅和姥姥从小山村接走了。

他希望热度快点下去,让二舅安安静静地生活,这是一个明白人。二舅的幸福就在这种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打破这种生活,其实就是为了流量牺牲了二舅的平静。
就算他不直播,一旦知道二舅住哪里,无数追逐流量的人会过来直播,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会经历巨大的落差,从几十万几百万人围观,到热度彻底消散无人问津。
天资过人的二舅呢?能否经历流量的考验,能否有你来我就在这里,你走我挥一挥衣袖的潇洒?
我猜不出来。 我很赞赏“衣戈猜想”这样清醒的态度,认真做内容,也会坚守自己的底线。
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才能创作出“二舅”这样出色的视频,用心策划,克制表达。 让二舅安安静静的陪姥姥生活,那就是这个故事最美好的结尾。
秋叶大叔最后的话:
二舅视频想告诉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
我对做到这一点的人,比如二舅这个人,我很佩服。
大家喜欢他,认可他,是发自内心的。
二舅是挺不容易的,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人生各种苦难,但依然平静接受,直到最后也成为别人口里的:这个人,一辈子,不容易,但现在有福气啊。
我自己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的人,但正因为如此,我不认可二舅故事背后的逻辑:人生就是打好一把烂牌。
无论自己遇到怎样的人生,都不要躺平,不要摆烂,要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争取胜利,这些我都同意,因为普通人不努力,就真的什么都剩不下。
但有一句话我很想问:凭什么我们普通人的人生就该是一手烂牌?
为什么我们奋斗一辈子,就应该接受自己的命运,自己孩子的命运,依然是去学习打好一手烂牌? 明明可以让很多人的人生拥有一手好牌去打的,却不得不接受有人生下来就是好牌打不完,有人拿着一手烂牌无奈出道,还得笑着学习如何把一手烂牌打好。
如果我们觉得这都毫无问题,只要学习二舅的自强不息就够了,那么我们不是要治愈内心的精神病,而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二货。
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相对公平的起点,还能照顾那些没有被命运眷顾的弱者,这才是我们应该建设的社会,这才是“牢记使命,勿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