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高温来袭,夏季预防中暑,千万别大意!

现在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天气日渐炎热,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许多地区都已经进入了“烧烤”模式。很多人会出现头昏、乏力、胸闷等症状,感觉自己好像中暑了,但是大多数人对中暑的概念很模糊。
中暑到底是这么回事?我们应该怎样去识别和预防中暑呢?
NO.01
中暑是怎么发生的呢?

在外界环境中,人是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那中暑是怎么发生的呢?
中暑(heatstroke)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又没有预防中暑的准备措施,是很容易发生中暑的。而有的时候就算未达到高温(大气温度>32°c),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
NO.02
中暑的症状是什么?

中暑的发病原因我们大知道了,那么中暑到底有什么症状?是不是只有我们认为的高热、头晕、胸闷、发热、恶心等症状呢?
由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我们将中暑分为三型:1、热痉挛;2、热衰竭;3、热射病。这三种分型可按顺序发展,也可以交叉重叠。
1、热痉挛
人在常温环境中强力劳动后,由于出汗过多、口渴后大量饮水而盐分补充不足,导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显著下降,引起四肢阵发性的强直性痉挛。常见于下肢双侧腓肠肌(小腿上部膨隆的肌肉),并伴有肌肉疼痛、腹部绞痛及呃逆(打嗝)。热痉挛的病人体温大多正常,可为热射病的早期表现。
2、热衰竭
常发生于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继而有口渴、胸闷、脸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偏低,有时可能出现晕厥、手足抽搐。热衰竭病人的体温可轻度升高。如不及时治疗还会发展为热射病。
3、热射病
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病死率高的致命性急症,典型表现为高热(体温>40°c)、大汗淋漓、神志恍惚、头痛、眩晕等,甚至还会出现嗜睡、谵妄(急性脑综合症)或者昏迷。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

现在你对中暑是否有更深刻的了解了呢?
当然,夏天是美好的,草长莺飞,日光明媚,我们在享受独特又美好的夏日的同时,也应该做好预防,避免高温带来的伤害。
NO.03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中暑呢?

小编来告诉您,预防中暑“三要三不要”
三要
1、要多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 在高温天气,不论是否运动,都应多喝水,保证一天至少1L-2L的摄入。
☆ 对于在高温环境下的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的人群,由于汗液的大量排出,可以通过用盐开水或运动型饮料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饮料含盐量0.15%-0.2%为宜。
☆ 每天适当饮用蔬果汁,不仅能保证水分的补充,还能饱腹维持能量,促进胃肠蠕动,即使炎热天气,也能更好排毒。
2、要饮食清淡、充足休息
☆ 高温天气下,饮食应尽量清淡健康,多食水果蔬菜。
☆ 保证充足的睡眠。
3、要在室内避暑适度降温
☆ 在室内可通过空调、电扇等物理降温,并注意适时开窗通风。
三不要
1、不要饮用高糖、冰冻等饮料
☆ 含酒精或高糖饮料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体液,不宜饮用。
☆ 尽量避免过度饮用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 对于一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
2、尽量不要高温时段外出
☆ 室外活动最好避开正午时分,尽量将时间安排在早晨或傍晚,并尽量多在背阴处活动或休息。户外工作要注意排班调息。
☆ 应当尽量选择轻薄、宽松及浅色的服装,佩戴宽檐遮阳帽及太阳镜。
☆ 外出随身携带防暑降温药物,如仁丹、风油精等。
3、不要忽略身体状况
☆ 如发现自己或周围的人有中暑症状,请这样做:
☆立即停止活动,转移至阴凉处休息;
☆补充水分,小口慢饮;
☆解开领口扣子、领带等,保持周围通风,涂抹或服用解暑药物;
☆休息后若不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
【Tips】
有的时候,就算未达到高温(大气温度>32°c),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还是有发生中暑的风险。
所以大家注意了,老年人、肥胖、体弱、伴有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病、甲亢等)的人群是更容易发生中暑的。并且中暑病人恢复后的数周内,也应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