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8关于饮食强化的文化区隔
有一次去北京找同学玩,北京两个比较熟的同学,一个和我一样是锡伯族,吃东西没什么限制,一个是回族,而且家里管的比较严,不写明是回族的饭店都不能去。三个人当中又数这个回族同学比较好吃,晚上想找点什么大餐,多半是她带着我们去回民饭店。
有一天中午我和回族同学一起找吃的,在美团上看到一家回民开的串店还不错,就找了过去。进店一问,服务员说不知道什么是回民餐馆,那这肯定就不是了,我俩最后决定去吃隔壁的麦当劳。
从这次经历之后我才开始认识到回族和其他人之间有这么强的饮食文化区隔。而在中国,一起吃饭又是社交的重要部分。想交新的朋友,大家先一起吃顿饭,混熟了就一起去吃火锅喝酒。如果对方是个在去哪家饭店这件事上有很多限制的人,交朋友以及维持这段友谊或许也会变得艰难一些。
另外一个让我感觉到饮食上的区隔的是韩餐,或者说朝鲜族。
东北和朝鲜挨得近,吉林的朝鲜族最多,辽宁也不少。许多朝鲜饭店会明确地写出来比如“韩式”、“鲜族”的字样表明身份,当然也有汉族人开的挂着韩式名头的烤肉店什么的。加上最近几年韩式料理的连锁店在中国越开越多,发展态势比日料店好不少,恍然间觉得周围怎么都是韩料店、韩料店什么时候这么多了?
韩料店有一些自成一派的风格特征,金色的亮面餐具,木头花纹的桌面,石锅或者石板;不管用什么食材都好像是一道菜的炒菜,大麦茶,各种各样的韩式小菜。我其实挺喜欢吃韩料的,跟东北饮食习惯相似的高碳水高蛋白质少蔬菜,加上迎合年轻人口味的芝士、炸鸡这些元素,学校周边说得上喜欢的韩料店有好几家。
最体现“区隔”的是韩料店的干净。通过光线、内饰、家具布置,餐具和食物体现出来的一种干净,这种感受有不同于日料的精致。日料餐具多用磨砂纹理仿石材的陶器,韩料餐具则是清一色的金色或银色亮面餐具。之前在网上也听说过朝鲜族的家长会教育孩子不要吃学校周边汉族人开的小吃摊,因为不干净,当“干净”也成为一个群体与其他人进行饮食区隔的标志,也多多少少让我感觉有些不舒服。
作为一个差不多什么东西都吃的人,在面对回民餐馆或是朝鲜族饭店的时候,我总觉得我在谨小慎微。不要带其他的食物去店里、不要提特定的词、要“入乡随俗”,要表现得了解尊重甚至是喜欢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总是在怀疑自己有没有冒犯到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