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让小中的哥哥姐姐,你愿意当吗?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
壹

“我不要当姐姐,当姐姐有什么好的?”侄女在她妈妈面前流着眼泪、哽咽着说。
那一刻我也不由得愣住。
10岁的侄女是我婆婆家孙辈里最大的,后面有个一休弟弟,还有个小妹。
侄女暑假过后该升五年级,有学业负担,不像她的弟弟妹妹每日只需与泥巴玩具打交道,
她的老师将暑假作业按天布置,每天晚上公布后一天的作业任务,日日如此,
所以每天总有一晌半晌的时间,侄女是要坐在书桌前安安静静写作业的。
她很乖吗,也不是,也有10岁孩子该有的顽皮和贪玩,
但是只要妈妈一喊,“进屋写作业”,她即使脸上不乐意,但腿脚还是朝着屋里走去,
而她的弟弟妹妹则可以没日没夜、不受限地玩耍嬉戏,要说她不羡慕,那一定是骗人的,
从她直勾勾看着弟弟妹妹的眼神、撅起的小嘴、拖拖拉拉的步伐,不难发现端倪。
但这,还不是她不想当姐姐的唯一原因。
贰

还有,长辈们总把“你是姐姐,姐姐要让着弟弟妹妹”挂在嘴上,
一旦因为争抢同一个东西、分配不均、磕磕绊绊发生争执时,这句话就被一股脑地倒给侄女,
似乎这样,就能立即让哼哼唧唧的小妹不再哼唧、怒气冲冲的弟弟心平气和,
这个方法确实是解决争端最快捷的方法,毕竟一方示弱、退出了,另一方还争抢个什么劲呢,
但是这个方法长远看有效吗?我并不觉得,在我看来甚至贻害无穷。
于是小妹的表达方式惯常是,一不顺心就带着哭腔,“呜呜呜…我要玩”“呜呜呜…我要吃”“呜呜呜…是我的”,
小家伙年龄小,但是她也通过一次次的试探,明白自己哼唧的威力,
一哼唧不管是否合理想要的都能得到,她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特权。
这让我想起我表姐家的一双儿女,
老大是儿子,也是10岁,跟我侄女同龄,老二是个女儿,伶牙俐齿、能说会道,
只要女儿一哭,表姐就会扯着喉咙埋怨儿子,他儿子总是眉头一皱,嘴巴小声嘀咕着什么,不再跟妹妹争抢,妹妹也就瞬间止住了哭声。
偶尔一次,无妨,但是时常如此,老大的情绪如何安放?
所以表姐的儿子,会委屈地哭诉,“你是妹妹的妈妈,不是我的妈妈”。
所以侄女,会哽咽着说,“我不要当姐姐”。
叁

大让小,确实是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
但是这美德的书写者,一定不曾当过受委屈的哥哥姐姐。
就像我跟好友聊起这个大让小的问题时,她一脸坚定,“我最烦别人这样说,因为我从小就被这样教育”。
但凡像我好友这样,受过大让小的委屈、又懂得反思的人,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承袭类似的感受。
同时,这种大让小的安抚在亲子教育中,显得单薄无力,
老大的需求总被忽视,老二的需求总被满足,老二是被爱的,老大并没有,
由此使得孩子之间渐生怨怼、不断积累矛盾,阻断本该有的爱的连接。
同时,大让小似乎只承认了小的是个孩子,而大的因为年龄稍长几岁,就不再是个孩子,
可真的如此吗?
只因为被称作哥哥姐姐,就应该自然地学会能忍让、肯吃亏,
这种要求真的合理吗?
甚至如果表现出不乐意,就被判定是不对、不好的,就应该被批评、被制止。
从深层次解读,这无疑是家长在塑造权威,“我说大让小,你就要听,你不听就是你不对”。
这,也是不尊重儿童独立性的表现。
肯定有人会问,两个孩子起冲突怎么办?我就当没看见没听见?
对,就该这么办,忽视他们,
或者在他们告状时,用不表态“嗯嗯、哦哦”表示认可,把问题推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解决。
就像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说的那样,
一旦父母参与孩子的争斗,就不再是单纯的争斗,而升级为权力之争,看谁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权力和认可。
换句话说,父母的参与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更不易解决。
不要担心老二吃亏,老二力气小、表达力差,吃亏是一定的,
但是小孩子是很聪明的,吃了一次亏,他就知道老大不好惹,下次再想招惹老大时他就会掂量掂量,不会肆无忌惮了。
同时,父母要尽量平等地关爱、对待孩子,不要明显的偏袒一方,
因为会使得不被偏爱的孩子,在一次次质疑父母对自己的爱时,缺乏归属感,继而变得怯懦、畏首畏尾。
总之,
大让小,
不是一个应该被毫无批判、完完整整传袭下去的美德。
因为每一个孩子,
都值得被看见。
公众号:豆芽儿很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