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金与“蓟州兵变”
万历二十三年的“蓟州兵变”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在历史上似乎也不怎么起眼。
但有一个当事人与松门卫关系密切——季金。
季金,出身于松门卫世袭军官家庭,时任蓟镇南兵建昌营游击。
“蓟州兵变”,指得是蓟镇建昌营兵变。
建昌营是以戚家军为班底的蓟镇南兵,人数约三千余人,是戚继光特意从南方调来“示范”北方军队的部队。
蓟镇南兵也是“万历朝鲜战争”中,最早入朝的明军部队之一,在朝鲜战场上作战勇猛。攻平壤一役中,东征提督李如松曾许诺,谁先登城,赏银万两,结果南军率先登城,而李如松却把功劳给了别的部队。因为奖赏不公,南兵中人对李如松多有怨怼,而李如松拿提督旗牌竟直接斩了怨怼者。
当时朝鲜战场的最高指挥官李如松,出身辽东军功世家,他对南兵几乎有一种天然的歧视。在接下去的“庆州南康之役”中,他又把战败的责任推给了南兵,罢斥南兵统帅吴惟忠[1],将他罢归乡里。而当时,朝鲜人看到的事实是“南兵不顾生死,一向直前,吴惟忠之功最高。[2]”
万历二十三年,从朝鲜撤回蓟镇的南兵建昌营发生聚众要饷事件,原因是没有得到朝廷承诺的双份军饷(明代惯例,出国作战,双倍饷银)。
聚众要饷的事,说大就大,说小就小,那就看领导怎么处理了。
《明神宗实录》:先是南兵鼓噪,总兵王保欲张大其事,冀以邀赏。且南北兵素不相能,乘其衅杀戮。
蓟镇总兵王保却想把事件闹大。
因为驻扎在蓟镇的南兵和北兵,矛盾由来已久,双方本来就剑拔弩张的不对付。北兵出身的王保想以镇压哗变为名对付南兵。
于是,闹饷的南兵就成了莫须有的“兵变”。
这是一个阴谋。
《明神宗实录》:总兵王保令各纳军器,赴教场听处分。南兵已唯唯听命,及甫入教场,而
王保挥兵乱斫,死者无数。乱斫之后,令分队过堂,按籍点名,随点随斩。
王保来到军营,首先命人收起南兵的兵器,并下令南兵士兵空手到校场集合,听候处分。南兵军士以为会得到饷银,结果随之而来的就是血腥的屠杀。
《明神宗实录》:京营佐击陈云鸿被授予游击职衔,与原任游击季金,统押防海南兵,发回原籍,有不听命者,以军法从事。
这次屠杀,杀了一千三百多人,让蓟镇南兵减员一半,幸存之人则被押送遣返回家。
戚家军,至此已被团灭,没想到其黑手竟来自明军内部。
关于季金在 “蓟州兵变”中的表现,史书和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这里我也很好奇,时为南兵建昌营游击的季金,在这次“兵变”事件中,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事后竟能全身而退。
最后还是他押着这批幸存的南兵返回浙江。
[1]吴惟忠,前松门卫指挥,义乌人,蓟镇副总兵,蓟镇南兵统帅,是戚家军硕果仅存的一位老将。
[2] 《龙湾见闻录》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