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徐锋 | 多充电,才能消解职业倦怠感
有刚入职的同行问工作后如何避免职业倦怠感,其实这不仅是新鲜人,职场老人更是,大致说来,三个字,多充电。
一是生活上,最要紧的是得有生活,工作不是全部,更不可能当做逃避生活、社交的理由。大家可能经常有某种感受,该到吃中午饭,心情不太好时,总是能拖就拖,就是不想走出办公室的门去吃饭,更不要谈什么胃口。其实这样,反而越发让自己更压抑。要让自己动起来,适当的运动是可以调整心情的。
工作应该让人更有烟火气,要更多地走进社会,尽管不一定要变得世俗,但是可能还是要跟学生时代有所区别,因为生活空间完全不一样了。
工作,要认真,但不是为了工作,使傻劲儿,变得死气沉沉,否则就该想想换工作。成天加班,可能除了疲惫,还会让自己面目可憎,身体也每况愈下。吃饭这个问题,要是平时真不想走出去吃饭,就找个饭搭子,经常一起吃饭,聊聊,甚至督促自己走出去,也比独处要好很多。
当然,跟饭搭子一起切忌过分吐槽,否则也可能惹来不少麻烦。
不得不说,工作了,如果有谈恋爱的想法,更需要主动出击,要是局限于自己工作的小圈子,不仅办公室恋情很可能见光死,就是周边可选择的也非常有限。
工作是生活的开始,而不是终结,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适当从工作中走出来,扩大生活半径,也许你会有不一样的心情哦。
二是专业上,工作之余,专业千万不要丢,无论通过阅读,还是写作,甚至翻译,不需要太多,哪怕把最经典的三五本书随时温习一遍也好,要跟专业一线保持足够敏锐的观察,那样的知识背景才足够有饱和度。
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我们的知识背景却很可能一成不变,沦为吃老本儿,这在不少人身上很常见,工作一两年,基本远离自己的专业,甚至有时候有一种看破红尘的感觉,觉得此前的专业甚至名家就那么回事,其实真心静下来,你发现人家真是花了大功夫,好东西有好的理由。
真正工作了,其实再去回看自己的专业,反而会对那些著名的前辈增加不少敬意,因为他们的努力,使这门专业才可以不至于那么乏善可陈。
倘若工作让自己觉得可以傲视此前的专业,那可能不是专业出问题了,而很可能是你过渡膨胀。
三是工作上,要主动了解工作整体状况,与相关层级沟通,争取选择更感兴趣的方向,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安排,要在指令性任务与感兴趣任务之间找一个平衡,或者先做指令性任务,再做自己感兴趣的任务,这样下来,自己会有某种心理寄托,也可以好受一点。过度的指令性任务,往往让人疲于应付,最容易失去耐心,这种情况下自己的坚守兴趣可谓救命稻草。
工作要有阶段性,要有可完成度,这样就不是漫长的等待,而是可以适时看到一些结果,心里的成就感也会多几分。
有生活滋味,有工作成就感,有专业的持续兴趣,三箭齐飞,或许可以减少甚至消解一些职业倦怠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