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想起以前师傅说过济公传还不如那西游记,孙悟空在地上画个圈妖精进不去还能给人一点启发。四大名著就剩西游记还没看了,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原来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有争议的,西游记也不一定是吴承恩写的。谁写的无所谓,写的好就行
记得高中语文老师说四大名著红楼梦文学性最高。如果论哪一部境界最高,我觉得是西游记。
西游记拍过动画片给小朋友看,但其主旨却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的。因为主旨讲的是修心。经乃径也,取经就是回归本心的心路历程。
很多年以前看过一个解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只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见https://www.sohu.com/a/446738360_475956,但这篇应该不是首发)初读醍醐灌顶,一琢磨又觉得过度解读。但现在看了原著发现,一点都没有过度,因为原文里就是这么说的,比如标题:
孙悟空和斜月三星洞中菩提老祖学法,斜月就是弯钩,三星就是三个点,“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不知道大话西游中孙悟空脚底板有三颗痣是不是同样的寓意。一个筋斗是十万八千里;唐僧由长安出发到达灵山行程十万八千里。六祖坛经里写道:“十万八千,即心中十恶八邪,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去八邪,乃过八千”。灵山就是本心,降妖除魔就是除杂念,唐僧常常对孙悟空说的那句话:“只要你见性志成,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而斜月三星洞的所在就叫灵台方寸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即是“ 迷人求法不求心,佛子求心法随身”之意
第一回
一开篇说的就是邵雍的《皇极经世》: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
世界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孙悟空本来在东胜神洲的花果山水帘洞过得优哉游哉,一日忧恼生死之事,便动了访仙修道之念,先在南赡部洲游访八九年余,“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又至西牛贺洲,找到菩提老祖学到,赐名孙悟空。
孙悟空的根基还是很不错的,没有沉迷于花果山的安逸生活,对名利之徒也没兴趣,对打骂不嗔不恼,悟空两字也是暗合修行之意,对菩提老祖的讲法喜得手舞足蹈。但学成归来看到混世魔王骚扰水帘洞却是大怒。
第二回
三更授道和坛经一样。坛经里五祖敲了三下碓,西游记菩提老祖敲了三下孙悟空脑袋
第七回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第十四回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
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
非色非空非不空,不来不向不回向。无异无同无有无,难舍难取难听望。
内外灵光到处同,一佛国在一沙中。一粒沙含大千界,一个身心万法同。
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
二十回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
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
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
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
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乌巢禅师是个高人,看了看知乎的讨论还挺有意思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498370
二十二回
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孙悟空是心,唐僧是肉身,心有神足通,对应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而身体只能一步一步走
二十三回
这回书,盖言取经之道,不离乎一身务本之道也。(总纲)
二十八
原来原文并无白骨精这个说法,只有白骨夫人和尸魔。但是这个故事不长,白骨精也没啥高深的法术,为什么如此家喻户晓?
孙悟空的修为比唐僧要高,时常是孙悟空点拨唐僧,他俩谁是师父谁是徒弟还不好说,比如本回:
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当初唐僧拿到乌巢禅师的心经时,也是孙悟空点拨唐僧。而且唐僧时常诵小乘经典甚至外道典籍,比如什么《梁皇水忏》《孔雀真经》,不过这倒是说明了去西天取大乘经文的重要
再比如四十三回:
行者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九十三回:
三藏道:“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佛经常用月喻佛性,本回标题亦是如此
四十八
猪八戒挺幽默:
唐僧被通天河妖精抓到河底后,行者问道:“师父何在?”八戒道:“师父姓陈,名到底了,如今没处找寻,且上岸再作区处。”(玄奘俗名姓陈)
八戒道:“不叫做三藏了,改名叫做陈到底也。”
五十三
德行要修八百,阴功须积三千。均平物我与亲冤,始合西天本愿。魔兕刀兵不怯,空劳水火无愆。老君降伏却朝天,笑把青牛牵转。
五十六
不少开篇诗写的都不错
诗曰:灵台无物谓之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
除六贼,悟三乘,万缘都罢自分明。色邪永灭超真界,坐享西方极乐城。
六十五
妖怪可以变成佛像、美女、老人,变屋舍、食物,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六十八
安邦先却君王病,守道须除爱恶心。
七十八
一念才生动百魔,修持最苦奈他何!但凭洗涤无尘垢,也用收拴有琢磨。
扫退万缘归寂灭,荡除千怪莫蹉跎。管教跳出樊笼套,行满飞升上大罗。
八十一
知道了西游记是一部譬喻书,黑松林的意思就秒懂了,无底洞也能知道是什么洞了,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也。联想起前面的金箍棒和黄眉怪的又短又软的狼牙棒,就知道指什么了。
九十八
燃灯古佛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无字真经才是是真经,唐僧不识货,回去换了有字经。但有字经也不能说是假经,如果能透过有字悟透无字,那也是可以的。
-
左岸花开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13 07: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