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塚主题播客【堇学座】NO.2文字整理:宝塚特长之完美跨次元
本期属“冢剧分享”栏目
时长:18分钟
开场: 这次复吸很感慨。当年离开宝塚世界的时候,大多生徒对我来说还是姐姐,这次回来,新认识新喜欢的生徒或OG已经基本是妹妹了……就好像宝塚的时间是凝固停滞的,生徒们永远年轻,老去的只有我。
向素人听众的名词解释: 宝塚演员都称为“生徒”,也就是学生。她们大多到了一定的时间总要退团,也有不退团一直待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而退团则称为“卒业”,即毕业。这些称呼或专有名词也体现了宝塚歌剧团的特点,即未熟,大家都在成长中、进行中、学习中。离开这里,才表示羽翼丰满。而毕业了的生徒,则称为OG,也就是Old Girl。
因此,宝塚对我来说不是艺术,我不会抱着欣赏艺术的心情和期待去观赏,而且,宝塚舞台的一大特点和萌点就是进行中、未完成,作为观众看到的并不是一个成熟完美的成果,而是一个会逐渐进化、缓慢变动、天天向上的半成品。观众既是作品的旁观者、守护者,又是参与者。抱着瞻仰艺术精品的心情去看,可能多半会失望,而且,这也不是宝塚的观看之道。宝塚对我来说,可能更像一种宗教,一种值得研究的独特文化现象。我也很清楚自己并不是音乐剧饭或者舞台剧饭,我对舞台艺术的兴趣远不及我对文字和影像的兴趣。我就是单纯的宝塚饭。
又跳进这个坑时,突然就特别能理解《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S.刘易斯。他曾经有过信仰、丢失信仰,又找回信仰。他重回天主怀抱后,余生都在张扬高调地护教、传教,那种心情那种渴望那种坚持……我突然就能理解了!我希望自己的后半生都能成为宝塚的神职人员。
之前也跟朋友开玩笑,宝塚就是个宗教啊,简直符合一切宗教成立的条件:有神,有信仰,有教义和祭典,有神职人员,有一定数量的信徒,还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不知道是否太久没看,总觉得这次复吸看到不少好剧,且好得姿态各异。像根据川岛雄三的电影改编的同名作品《幕末太阳传》,像《All for one》,看得半夜笑出猪叫,像上田久美子老师的一堆作品,像年轻的女性演出家小柳、栗田、指田的作品,还有根据浅田次郎的作品《壬生义士传》改编的同名作品,虽然剧本本身也缺陷多多,但表演撑起了整个剧。
今天依然来分享一部剧,《波族传奇》。宝塚2018年的开年剧,花组的大剧场作品。
向素人听众的科普: 大剧场作品就是指在宝塚大剧场和东京宝塚剧场上演的作品,这两个剧场都是宝塚歌剧团的专用剧场。宝塚大剧场坐席2550个,是阪急电铁公司自营;东京宝塚剧场坐席2069个,为东宝股份有限公司所有,由阪急向东宝进行租场演出,但剧场的主办权属于阪急。
这部剧是我复吸不久后看的,原先对塚剧套路的厌倦都被久别重逢的新鲜感取代了,这部剧惊艳到了我,而且是全方位的惊艳,从故事,到叙事手法,到人物造型,到音乐和歌声,到舞美,到整体的戏剧内部世界观。
《波族》是漫改剧。原著是萩尾望都的同名漫画。
漫改也算宝塚剧的支柱题材了。从最著名的,把宝塚从70年代的舞台低迷境遇里拯救出来的《凡尔赛玫瑰》,到《黄金之翼》《流星花园》《天是红河岸》《伯爵千金》《浪客剑心》《鲁邦三世》《七海鹰豪》等等,宝塚早年还改过《玫瑰》的作者池田理代子的另一部漫画《奥尔菲斯之窗》,但因为原作过于庞大恢宏,改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漫画、动画,宝塚也改过诸如《逆转裁判》《战国BARASA》这样的游戏作品。虽然动漫和舞台艺术有次元之别,动漫是二次元,舞台世界是三次元,但不知为何,从漫画的世界观到视觉表现,和宝塚的舞台呈现及美学追求就是有种天然的契合。也不知该说是漫画自带宝塚的基因,还是宝塚自带漫画的基因。
宝塚的《波族》也是。从机场航站楼的场景转到波族亮相的场景,序幕拉开时,真的会令人惊叹,一个唯美的、不真实的二次元世界活过来了。
但这个剧,我既很推荐素人去看,又觉得不太适合推荐给素人。 推荐的原因:非常适合垂直入坑。
首先舞台素质好。从内容上说,改编得很从容。因为原著很长,是波族成员在时空旅行中与人类相遇的一系列故事,如果为了原著的完整性把这么多故事压缩到两个半小时的剧里不现实,而且即便勉强做出来了,对非原著粉观众也一定极度不友好,因此宝冢剧只取了第一卷里相对连贯、完整、能交代前因后果,又很有戏剧性的一段,也就是交代埃德加如何从人变成吸血鬼,又如何与人类少年艾伦相遇的那一部分。这就让整部剧的叙事清晰、紧凑、有始有终,自圆其说。
这个剧音乐也很好听,舞台美术也很不错。
其次就是,当时的花组太适合演这个剧了! 前面提到,宝塚与动漫有某种天然的基因契合,但即便基因契合,漫改剧在宝塚舞台上,却要实现三种互相异质却又局部紧密关联的身体的重合。一种是动漫里的二次元身体,既是平面的,又通常是唯美的、不真实的;一种是宝塚舞台上特有的男役的身体,虽然物理上属于三次元,是立体的、真实的,但同样因为绝对理想而超越了现实,无限逼近唯美;还有一种就是生徒自己的生物的、本物的女性身体。这三种不同性质的身体在宝塚的漫改剧里必须实现某种完美融合,否则就会让漫改缺乏说服力。当然,这三重身体存在里,男役的呈现与生徒的女性身体的重合是长期进行的,贯穿男役在团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时光,因此,如何让动漫里的二次元身体与另两重身体实现完美融合,并达到某种平衡,就非常关键。这也就是漫改作品的适役度问题。虽说宝塚的漫改作品并非要讨好原著粉丝,原著粉丝也只是剧作的潜在可能观众群体之一,但能让人觉得演员和漫画角色高度契合很重要,也是剧作世界得以成立的要素之一。
当时的花组,首席男役是明日海りお(中国饭昵称小海、迷离、海球),二番是柚香光(中国饭昵称咖喱),两人都是少年感拉满的男役,简直就像为埃德加和艾伦这两个角色而存在的!也难怪这部剧的演出家小池修一郎等了35年终于等到了她俩的花组。所谓君子做剧,35年不晚。
先说主角埃德加,因为这个角色与宝冢男役,还存在一种奇妙、美丽又悲伤的重合。埃德加在14岁时从人类少年变成了吸血鬼,从此停止生长、衰老,在流动的时间里成了凝固的存在。而少年这个人生中非常怪异的阶段,又是性别模糊的,并且,对这个角色来说,这种状态将持续到时间的尽头,即便灵魂已经十分成熟、沉重、苍老,它依然会被禁锢在少年这个失去了性别或超越了性别的身体里。因此,从保鲜、冻龄和超越绝对两性的角度来说,埃德加这个角色,和宝冢男役,就仿佛一体两面。其实这样想来,宝塚的世界和时间观不也和吸血鬼的世界及时间观一样吗……外部时间在流逝,但宝塚内部时间却因其封闭性是相对静止的。在这个剧里,埃德加的少年感经历了前后变化,在变成吸血鬼前,他天真无邪,明朗活泼;而为了保护妹妹变成吸血鬼后,又在漫长的时间旅行中不断相遇、失去,就成了一个阴郁、孤独,充满悲剧气质的少年。埃德加的登场形象很惊艳,尤其是蓝到失真的瞳色和绝美的眼妆,让人忍不住感叹就是从漫画里走出来的。
妖精系男役也是宝塚传统之一,从《PUCK》的凉风真世到《堕天使之泪》的朝海光,相对娇小又精致的男役会以扮演这类非人角色来剑走偏锋地诠释男役美学。
而《波族》另一个主要角色艾伦的少年感则有种叛逆的气质,优越的家境和复杂的家庭状况造就了他淡漠疏离的气质,但是与埃德加苍老的灵魂相比,他还单纯、天真。总之对这部剧来说,这两人缺一不可,哪一个气质稍有偏离都会让改编失去说服力。而这两人在序幕一亮相就让人觉得“啊,就是这个!”
不推荐素人观众的原因:配役并非宝塚“正统”
这个剧的角色分配挑战了宝塚传统最重要的控比制度,会让初涉宝塚的观众,有点混乱和困惑。作为一部大剧场剧,它的主角竟然不是由首席男役和首席娘役分别扮演的男女主,而是由男1和男2扮演的两个男主。宝塚虽然会根据剧作特点出现另类配役的情况,比如《凡尔赛玫瑰》是由TOP男役扮演男装丽人的女主,或者在提拔的名义下让路线内男役去出演女主角,但就剧作而言,还是“男—女”的爱情关系结构,毕竟宝塚大剧场剧99%是爱情剧(这个数字是我瞎说的……但目前除了《波族》我一时还没想出反例,欢迎大家多多提供反例)。但《波族》却是彻底的男—男关系结构,虽然这对男男之间的关系很难定义,吸血鬼那种血液交融的生活和凡人世界本就迥异。在这出剧里,首席娘役虽是剧中最主要的女性角色,但在角色关系上却成了男主埃德加的养母。不过花组当时的首席娘役仙名彩世本就有种端庄雍容的大姐姐风情,就这部剧的角色来说也很适合。
只是,对素人观众来说,第一次看宝塚剧,最好还是看各方面都最能体现宝塚特点、最严格遵循宝塚制度的,毕竟,每组TOP和TOP娘役的控比制度和STAR制度一样,也是宝塚的命脉制度。
不过对我来说,正是这种挑战和颠覆,让我觉得特别新鲜特别有趣,原来演出家在做大剧场剧时,也可以这样任性一下,也可以为了诠释自己心中的男役美学和做出完美剧作而局部牺牲宝塚的传统制度的。我当时看完这个剧就觉得,能第二次踏入这个世界看到有点不一样的宝塚剧作……真是挺好的。
这个剧21年在外部舞台又演了一次,埃德加依然是小海扮演,舞台也很有气势和质感,甚至更见艺术品质,但在唯美层面似乎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漫改还是得宝塚啊。这是真理。
收听地址:小宇宙APP搜“堇学座”
附公演基本信息:

波族传奇(ポーの一族)
2018年,花组
公演场地:宝塚大剧场/东京宝塚剧场
编剧、导演:小池修一郎
原著:萩尾望都
主演:
明日海りお:埃德加
柚香光:艾伦
仙名彩世: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