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匿名互助会】你有多久没有关心那个内在的“小孩”了?

与和阳的相识源于参加的一个辅助职业规划项目,她是我最初就相中的候选人mentee之一,原因很简单:直觉,哈哈哈。
由于项目的要求,我们需要在半年内共创一个彼此都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导师,会结合导师mentoring、教练coaching和咨询consulting的方式去为她提供帮助。
5个月定期的跨国catch up call,让我们之间从普通Mentor和Mentee的正式关系,变成了紧密信任的共创合作伙伴关系。每次的线上面基, 我们彼此相互磨合,相互赋能,相互头脑风暴项目的不同可能性。

持续性对我很重要,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生活和工作价值观,这也是为什么针对这个导师项目,我和和阳之间相互碰撞准备了特别久,即使其他的小组都已经要正式结束项目了,我俩才刚刚开始形成idea。但是,好饭不怕晚,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
在我的帮助下,她一步步“看到”了自己的了不起,一步步地“接纳”了不完美的童年(请参考公众号文章《完美主义者的一次自我解救》)。
在她的陪伴下,作为导师+教练的我,一步步梳理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也开始用心感受与理解父母对我深深的爱,慢慢地将那些不完美童年的伤痛所带来的影响转化为了进一步前行的力量。
通过这半年的相处,我们彼此都收获了更多的信任和自我价值感,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我的出现所带来的巨大蜕变。
和阳和我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她掌握着国内外最前沿的儿童发展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而CC本人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正念科研实践者以及人生教练,帮助过太多受原生家庭困扰的(心理亚健康/心理问题)群体收获了健康丰盈的人生。
因而,和阳和我由心而生,共同发起了这次的【原生家庭匿名互助会】活动。
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如果你:
- 长期遭受原生家庭问题的困扰,想要改变却又无能为力,想要接纳却又无从开始。
- 童年的成长经历影响到当前的择偶以及(亲密)关系相处。
- 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影响到成年后的自信心。
- 渴望正视和接纳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掌控自己的人生。
- 即将成为父母,希望学习及理解相关的心理学或教练知识,以便在接下来的亲子教育中,为自己的孩子创建美好健康的童年。
那么,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原生家庭匿名互助会】,在这里,我们将结合心理学、教练coaching和导师Mentoring的方式为每位小伙伴赋能,同时,你也将从小组成员身上汲取能量。
在这样一个安全的场域中,我们彼此真诚交流经历、互相给予鼓励与认可,共同努力来克服原生家庭问题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自由掌控002版的精彩人生!
活动承诺
1.保密性:不泄露参与者的任何信息,所探索的话题仅留在工作坊上。
2.出勤率:成员需要完整参与至少3次活动且全程开摄像头。
3.不评判:对成员保持尊重与开放心态。
活动方式
腾讯会议
活动时间
第一期时间:北京时间周六/周日上午9:30-11:00,时间视情况可根据参与人员的情况微调。
8月27日
9月3日
9月11日
9月17日
9月24日
10月7日
第二期时间:北京时间周五晚上8:30-10:00,时间视情况可根据参与人员的情况微调。
8月26日
9月2日
9月9日
9月16日
9月23日
9月30日
带领者
和阳和CC

报名方式
备注:原生家庭互助会+昵称。

和阳的故事 · 完美主义者的一次自我解救
接下来,请阅读和阳真实且真诚的人生故事,相信会给你带来大大启发的!
身边的每个人都跟我说:你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这种评价从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情:初中时候,我考试考了全校第一名,但是并不开心,因为我发现我只比第二名高了两分。我一边看卷子总结自己有哪些不该错的地方,一边拿自己的头撞墙,告诉自己:为什么我没有做到自己的最好?我很清晰地记得,我后边的女生悄悄和同桌说:“殷和阳考了第一名还不满意,那我们这些人还要不要活了?”
可是这样的心路历程还在持续。本科毕业以后,我到哈佛读研,又到藤校读博。本科到硕士,博士,从语言到教育到心理学,换了三个完全不同的专业。常人看来可能一路绿灯学霸生活却一点也不快乐,我自己内心的阴影蒙上了一切:
“为什么总有事情是一时半会做不到的?”
“为什么总是有人比我更加优秀?”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个人。于是我开始向外探索,倾听更多人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发现很多身边的人经历着同样的困境。
我反复听到这样的话:
“我总想拿小皮鞭抽自己,因为这样我就可以自己批评我自己,而不是让别人来了”。
“我感觉有两个我,一个是能批评我自己的我,一个是不停满足要求的我,我很累”。
幸运的是,我读过很多儿童心理学方面的文献,这份好奇指引着我更多地讲现在的心理困境和童年的经历联系在一起。
大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成长后的很多表现都有来自家庭的根源。可是,知道很多道理并不代表着我们能够真的过好这一生。扪心自问,有多少人真的能和童年的经历做一个和解呢?
更加幸运的是,我遇到了能够全然倾听我的人。当我和Coco教练以mentor和mentee的形式见面的时候,Coco提供给了我全然的倾听和启发,我的心理层面上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其中的一个限制性信念是:我总以为童年的经历和父母的影响就像一张网一样,把我包裹进去,我只能在这个狭窄的空间里探索自己的天地;但是现在,我发现,我可以去试探和延展一下这张网的边缘,甚至,试图去了解这张网本身。

这样的突破是以和妈妈的一次对谈产生的。当我有一天又陷入到自我批评和怀疑的怪圈之中的时候,我想:如果我自己的能够和这一切的根源去做一个和解,我是不是也能和自己和解?我想探寻,搞明白究竟是怎样的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我的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如何影响了我自己对自己社会定位的认知。这样的探寻以我和妈妈一次深入的对话开启。
这场对话中,我们聊到了许多我和妈妈平时不会聊到的,那些被我们小心翼翼规避的问题。例如童年时我和妈妈的冲突。
比如,我们聊到了我小时候被妈妈打的记忆。这件事已经过去快二十年了,我还清楚地记着当时被打时候的感觉。在回忆中恐惧无助是弥漫式的。我害怕被打,我想跑,可是妈妈先我一步,把门紧紧地锁住了。恍惚记得,当时迎接我的好像有巴掌,有责骂,有比较,“你为什么考得不如人家?” “为什么会做的题做错了?”
这件发生在快二十年前的事情给了我持续又深远的影响。现在自己对自我过于严苛,不容易满足的性格,也依然能在童年的那次冲突中找到影子。从那以后,我告诉我自己:如果不是做到最好,我就不值得被爱。人生就是不停的比较,如果在竞争中不能超过别人,我就很失败,不能得到任何人的认同。
虽然我和妈妈现在的关系很好,但是这个话题其实是我们母女多年来沟通的禁区。虽然我们都心知肚明,但是我们都选择对此避而不谈。在我决定了开始探索童年经历这张网的时候,我终于鼓起勇气和妈妈聊到这件事情。在和妈妈的沟通中,我这才发现,这件事情在妈妈的回忆中,也有很多很多的懊悔,很多很多的不得已。
当时,妈妈经历着很多当时的我看不到的压力。妈妈为了我辞去了待遇很好的工作,全心全意照顾我。当时的家族里有人更希望妈妈能够再生一个男孩子,满足他们的期待。可是妈妈没有同意,因为她小的时候有六个弟弟妹妹,没有受到来自父母完整的爱。因此她想把足够的爱给到我。
妈妈不是神,她的付出,她面对的排山倒海的质疑,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反击。我把我自己带入妈妈——当我为了孩子牺牲了工作机会,付出了无数时间和汗水,只看到一个普通的成绩,我的心里也不能说服自己。
我和妈妈也聊到了更多温暖的事情,比如,我儿时那些深藏心底的最温暖的记忆,妈妈的童年,甚至是我们对彼此的评价。妈妈也曾经是小朋友,儿时的她也有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梦想。比如说我才知道,原来儿时的妈妈最想要的是一辆自行车。
这样的觉察,反思和沟通让我现在的幸福感提升了不少。经历过纠结,探索和理解,我选择原谅童年的妈妈,因为,现在的我更了解妈妈当时的心境。我也选择原谅现在这个作为完美主义者的自己。但是我也深深地知道,这个完美主义者并不是我想成为的样子,而是由儿时经历和家庭的期待所塑造的。

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可能并不是自己最想期待成为的那个样子之后,我发现我对生活中的事情感受到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比如我会问自己:“是不是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到你想做的样子呢?”“是不是稍微放松一下,我会有更多快乐呢?”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可能就是地震,在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的同时,震后的裂缝,正是光可以洒进来的地方。
我无疑是幸运的:在和妈妈的沟通中,我找到了那束光,这束光点亮了我在自我纠结怀疑中的阴影。你的那束光在哪?
兜兜转转转专业,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博士生,我希望成为需要的人心中的那束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完全没有纠结的——当我想到会有很多人看到我的童年经历时,我觉得非常紧张;可是当我想到要联结更多人的时候,照亮更多人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我期待,能够把儿童心理学和教练中的全然倾听结合在一起,帮助更多人找到童年的自我,解救当下的自己。
如果你和我一样,曾经在儿时或当下和父母的沟通中,产生过困惑:
- 为什么ta一定要求我这么做?
- 为什么ta和我的沟通有时候不那么顺畅?
- 我自己的性格中有没有我不能接受的地方,是不是受到了ta的影响?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念头:我希望走进ta的内心世界,看看当时的ta的所思所想。
不妨加入我们,一起来聊聊看那些触及你内心的童年亲子经历。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觉得当下时刻,我非常幸福,期待把这样的幸福也分享给屏幕前的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