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盲区,如何“快、准、好”整理出「专题」?|论文带读04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哈喽,小伙伴们~「田心·期刊论文带读」专栏第四期来啦~
最近,小田心在搜集、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了“媒介化”这个概念,还看到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词汇,例如“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生存”“媒介化信任”“媒介化愤怒”等等,觉得可以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媒介化XX”的专题。
今天,小田心就以“媒介化XX”为例,为大家介绍学习过程中看到不理解的词汇或者知识点时,如何去搜集相关资料,筛选有用的知识点,并自己整理由一个概念延伸出来的一组概念的专题。
什么是“媒介化”?
对于“媒介化XX”,小田心首先想了解什么是“媒介化”,便查阅了媒介化相关的论文,整理出了它的概念。这个概念整合自《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和《媒介化信任的生成与风险治理》,总结如下:
媒介化:
媒介化反映了媒介在文化与社会中日益加剧和变动的重要性的一种新的环境。媒介化预示着在文化与社会逐渐依赖于媒介及其逻辑,而媒介则融入了文化和社会实践的不同层面。从制度的视角来看,媒介化体现了下述双重的发展(double-sided development):媒介在其他社会领域中得以制度化过程的同时,媒介自身也获得了一种社会制度的地位。施蒂格·夏瓦认为,媒介化可以被视为媒介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其他领域之间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理论的前提是,媒介拥有了更大的权力以界定社会现实和社会互动的条件模式。
什么是“媒介化信任”?
接着,小田心想要学习“媒介化信任”,便阅读了来自《当代传播》2022年01期的《媒介化信任的生成与风险治理》,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梳理和积累。



我们通读全文后,可以先对文章中提到的媒介化信任的概念进行梳理与总结,当作一个名词解释积累下来:
媒介化信任:
媒介化信任是信任议题在媒介化社会中的重新阐释。媒介化信任是指社会信任的建立必须借助现代媒介技术才得以实现,并且信任机制受到媒介技术逻辑本身的影响甚至决定。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的存在已然成为社会运行的一个结构性条件。媒介化信任正是信任在媒介化社会中的综合结果,其形成源于媒介环境更迭和社会场景变迁。
文章的第二部分“媒介化信任的生成机理”,主要讲解了人类社会信任机制的转化:由传统社会的人际信任到现代社会的系统信任,再到媒介化社会的媒介化信任,我们简单了解这样一个人类社会信任机制转化的过程即可。
人际信任:
传统社会以人为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社会信息流通的渠道,由此形成人际信任这一类型。基于地域性、人际交往半径和人品构成了人际信任的基本前提。
系统信任:
现代社会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导致社会的复杂性增长、社会高度分化,人际信任必须被拓展成为新形式的系统信任。系统信任是对一般意义上的沟通媒介,如货币、权力、真理等的信任。这些广泛意义上的交往媒介开始成为与社会其它系统相并立的社会子系统。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媒介化信任的潜存风险”中,首先我们可以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媒介化信任潜存风险的三个层面进行积累:
媒介化信任的潜存风险:
一、个人的本体性安全遭受挑战
本体性安全是人们在社会中基本的安全感与信任感。信任是应对不确定性和社会复杂性的重要机制,而媒介化信任潜存的风险则容易加剧周遭世界的不确定性和社会复杂性,进而对电子媒介人的本体性安全构成挑战。
社会情境是引发个体信任风险的重要因素,而媒体则具有风险放大效应,用户的媒介使用能够显著影响其风险感知。(引发和影响信任风险的因素)
二、媒介系统成为信任风险的源头
媒介化信任风险表现为媒体自身可信度、公信力降低,而从功能主义出发,作为社会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媒介系统本身也呈现出信任危机,极易导致整个媒介系统的功能失调。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系统传播某些信息可能成为信任危机的来源。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无序和失控现象削弱了媒体及媒介系统的可信度和公信力,造成了民众的不信任感。
三、社会秩序遭受新挑战
媒介化信任存在的危机易导致个体的错误行动,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秩序。
疫情期间,人们因焦虑和恐惧心理,闻媒体之风而动,而在高度不确定环境下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引发了现实的群体行动,对社会秩序的管控带来了挑战。
其次,我们可以对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进行积累:
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
媒介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媒介影响力对于社会的全方位渗透,人与媒介合二为一,共存共生,媒介化社会中的个体被称为“电子媒介人”。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媒介化信任的重建路径”中,文章主要提到了技术治理和媒介治理这两条路径,我们可以对这两条路径进行积累:
媒介化信任的重建路径:
一、技术治理,提高风险的可见性
大数据技术为治理不可见的信任风险提供了支撑。
二、媒介治理,增强信息的可信性
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系统作为社会的基础结构成为信任生成的核心机制。方针政策的发布与传达,民众之间的日常交往,都被嵌入了媒介系统。在此背景下,以媒介公信力为基础的媒介治理,将成为破解媒介化信任风险的重要手段。
媒介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媒体能否及时发布真实准确的信息是重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会信任的重要举措。因此,管理部门需要通过政策政令对发布不实信息的媒体机构、非机构媒体平台、具有媒体属性的商业平台等进行规制和管理,以降低其在信息内容生产中的不实信息,以增强公信力,让媒体成为可信赖的媒体。媒体自身也需要秉承社会责任,营造积极正面的舆论环境,为个体营造信任感,帮助民众恢复信心,推动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我们也可以简单进行积累,在答题时使用:
从传统社会面对面的人际信任到现代社会的系统信任,再到媒介化时代的媒介化信任。媒介化社会转向使得以往的信任机制被重构。但媒介化信任也带来了新的潜在风险——信任风险。
此外,文章中提到的一些案例我们也可以选择几个积累下来,这些案例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论文中艰涩的论述,也可以在答题过程中直接使用,使答案更为饱满。
媒介化信任的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健康码为代表的非信息传播媒介高度嵌入民众生活,成为个体的日常生活脉络和实践。这类应用重新构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周遭世界之间的信任机制。健康码不仅代表着自身的健康或者风险形态,而且以“码”为基础的各种信任机制和信任体系也得以建构。个体只有将自己置身于由“码”组成的网络中,并遵循“码”所代表的基本逻辑,才能畅行无阻。
个人信任风险被引发的案例:
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整个社会充满了不确定性,人们通过官方的、民间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媒介渠道发布、接收、搜寻信息。但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复杂的信息流布真假夹杂,引发个体和群体的高度风险感知,造成了特定社会情境中广泛的不信任感和焦虑、恐慌心理,影响个人的本体性安全。
媒介系统成为信任风险源头的案例:
疫情期间信息疫情的广泛传播不仅造成了个体的恐慌与焦虑,而且降低了媒体及媒介系统本身的公信力。微信群和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成为疫情期间谣言的主要传播渠道,这表明谣言更多通过熟人所建立的信息机制进行传播。即熟人的信任机制越强,谣言的传播风险就越大。
媒介化信任影响社会秩序的案例:
个体依据媒介提供的信息而行动,但信息疫情的存在让个体无法找到可以信赖的信息指导行动,导致进一步危害到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疫情防控。以疫情期间的“双黄连事件”为例,2020年1月30日晚,一则“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在众多主流媒体发出,瞬间引发民众的抢购风潮。
利用技术提高风险/信任可见性重建媒介化信任的案例:
以健康码为例,健康码以大数据为支撑,通过技术手段将个体的健康风险状况呈现于可见的电子移动端。定点扫码成为个体、组织和社会应对疫情风险,重构社会信任的重要媒介实践。
什么是“媒介化愤怒”?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小田心还发现了“媒介化愤怒”这一概念,觉得也可以将它归纳在“媒介化XX”的专题中,因此,小田心就接着阅读了来自《国际新闻界》2022年03期的《“媒介化愤怒”的伦理审视——以互联网中的义愤为例》。这篇论文共有21页,大致浏览了一遍后,我发现这篇论文理论性很强,也很艰涩难读,并不适合我们在此阶段学习,因此,在整理专题时,我就只关注了“媒介化愤怒”的定义,分别在摘要、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找到了有关“媒介化愤怒”的相关论述,然后将其归纳为名词解释积累下来。(以下节选与概念总结相关的部分论文予以展示,如欲查看原文,请自行在知网中检索~)



媒介化愤怒:
愤怒不仅借助媒介传播,还被媒介议程改变了生产、表达和体验的逻辑,学者曾持将愤怒的此种新形态称为“媒介化愤怒”,他认为“媒介化愤怒”带给个人与公共生活一种两难的沮丧感:人们在正义感的驱使下不得不怒,又饱受过度愤怒带来的道德疲惫与道德麻木;个人胸中涌起的血气凝结成社会戾气,让共同体精神昂扬却又疲惫不堪。简言之,“媒介化愤怒”是当下时代愤怒的新形态,是愤怒被正当化之后,与媒介互构所产生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媒介化愤怒”一词意指的不仅是愤怒在媒介中发生的强度、频率和规模上的量变,更是其生产和表达逻辑被媒介化后发生的质变。
田心说
今天的论文带读主要向大家介绍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同一系列相关概念时,我们如何自行搜集文献并进行筛选、阅读,并整理专题笔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媒介化XX”,除了上述论文带读中为大家介绍的“媒介化”“媒介化信任”和“媒介化愤怒”,还有“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生存”等概念,但文章篇幅有限,在此就不为大家一一展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按照小田心讲解的方法,自己尝试着整理出完整的“媒介化XX”的专题。
大家下次遇到不理解的概念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延伸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哦。
参考文献:
[1]媒介化:社会变迁中媒介的角色.施蒂格·夏瓦,刘君,范伊馨
[2]媒介化信任的生成与风险治理.许加彪,王军峰
[3]“媒介化愤怒”的伦理审视——以互联网中的义愤为例.曾持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