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为仁德

终于,迎来了《世说新语·政事》篇的完结。倒不是说晋朝的政事有多复杂,而是总觉得“政事”二字无非为了分门别类而特意披上的一层糖衣,不甜还黏手,每写一句就融化一点,露出越来越多的传统教化的内核。 谈那个年代的政事,其实是在谈一种很模糊的概念,政治智慧是肯定有的,也有政治思想,但有没有政治科学不好说。所谓“政事”,不过还是那些门阀贵族、诗酒散人们的德与行、言与论、喜与怒、智与愚、勇与怂。这些极少数群体的兴衰荣辱基本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所有风向,与其说是政事,倒不如说是国事家事天下事来得更贴切些吧。 仁德之论
殷仲堪,作为名士相当合格,但作为政客却总不那么让人放心。这不,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还没赴任,王珣就来质疑了。 王珣:“所谓德,就是要有完美德的品格;所谓仁,就不能去伤害他人。现在让老哥你去治理荆州那样一个重镇,手握生杀大权,这不是违背了你一贯挂在嘴边的仁德操守吗?” 好家伙,这哪是质疑仁德操守啊,根本就是怀疑殷仲堪的执政能力。 殷仲堪没法正面回答,只好拉出两位古人给自己站台:“这事该怎么说呢,你看皋陶不是制订了刑法嘛,专门研究怎么惩罚犯人的,可也不能因此就说他不贤明啊;孔夫子还担任过司寇呢,也是主管刑法的,你不能说他不仁义吧?” 这下王珣只能把嘴闭上了,但是问题真的得到了解释吗?请问,您殷仲堪能跟那两位老同志比吗? 人家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中国司法界的鼻祖,五刑五教强调的是德与法的结合;孔圣人提倡“仁”,其实是为了维护“礼”,他当司寇的时候也杀过名士(少正卯),但并不违背“仁”的原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殷仲堪的所答非所问,恰恰是读懂了王珣的真正用意:当个人操守与行政手段发生矛盾时,你能否做到在精神层面上形成统一,不怀疑自我,不动摇信仰,不迷惘心智呢? 殷仲堪避重就轻,侃侃而谈,而后走马上任,风光无限,但要一直等到多年后,当他兵败柞溪,被逼自杀时,这个问题才有了真正的答案。
完
【世说新语·政事】二六
殷仲堪当之荆州,王东亭问曰:“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殷答曰:“皋陶造邢辟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之任,未为不仁。”《世说新语》
-
豆友192731492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3 20:46:11
-
水蒸气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8-03 18: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