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弹拉威尔,让我想起黑格尔的三段论
拉威尔与德彪西的作品,虽然同被归入“印象派”,其实处处差距都不小,二人也不喜欢印象派的划分。然而,他们的创作又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某些作品仿佛有种演绎者主观投入越少,演绎效果就越好的倾向。

拉威尔与猫
钢琴家比芮(Idil Biret)师从科尔托与肯普夫,在Naxos录了很多唱片,处理不时独出机杼,音响不时冷峻硬派,往往不会直接让你想到她的师承。 钢琴家的个人品牌似乎成为Naxos的一个分支,其中重发了比芮年轻时的部分录音。
她当年在EMI这样的大品牌也录了些唱片,可惜终归没有红起来,若不是Naxos崛起后,成为她的伯乐,钢琴家不知会否隐没于人们的视野之外?比芮早年的演奏,音色的控制有时比后来更细腻,那种别开生面,却终能自成一家的构思,则是很早就已形成了。 钢琴家在1975年灌录的拉威尔《夜之幽灵》就是如此。
起初纤细的指触,色调柔和却不影响清晰性的踏板法,都颇为抓人。然而纵观三个乐章的演奏,比芮的诠释观点最有意思之处,在于她仿佛将黑格尔三段论式的构思,带入到演奏的立意之中。第一乐章《水精灵》,原本就比较贴合那种演绎者节制投入的特点。比芮却反其道而行之,精心考量着分句与呼吸中的自发性,如何苹衡于音响控制,及声部划分。

在这里,比芮仿佛提出在这样的音乐中,也应当充分肯定演绎者的主观投入的观点。第二乐章却如同一个“反题”:镇静的节奏控制,几乎像是刻意表现一种抽离。待到终曲部分,比芮虽然有技可炫,却将着眼点放在原作高度融合技巧的立体性结构,如何同会话般灵活的分句融合,从而形成真正的“二度创作”,一个主、客观彼此均衡的“新的”立体结构?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6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 这些不难买到的好唱片(2025.5):每月推荐5款新唱片和比较新的唱片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