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里的七夕,藏着比爱情更浪漫的事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这个由由星宿崇拜演化而来的节日,如今已成为“中国情人节”的代表。
实际上,在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流传开来以前,七夕是美丽聪慧的古代女性祈祷得到七姐庇护、增强手艺的节日。无论是“对月穿针”,还是“兰夜斗巧”,都体现了女性希望拥有一双巧手的朴素愿望。
一起来看看七幅古画中对七夕节日习俗的描绘,体验古代人的节日浪漫。
七夕 · 对月穿针
明人 仿 仇英《汉宫乞巧图》

▲《汉宫乞巧图》局部
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正如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汉宫乞巧图》局部
明人仿仇英的这幅《汉宫乞巧图》卷,横长377厘米。画中的贵族仕女梳着高髻、环髻,穿着襦裙装,有的披帛,有的着腰裙,有的佩着带结,她们向手巧的织女学习,希望也能获得同样灵巧的双手,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小小的快乐和幸福。
七夕 · 玩磨喝乐
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瑶台步月图》
“磨喝乐”是梵文音译,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儿子,佛教天龙八部之一,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一番汉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为可爱儿童形象,成为“七夕”节供奉牛郎、织女的一种土泥偶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照
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七夕》记载: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瑶台步月图》中,画中仕女端在盘中的应是“磨喝乐”人偶,表示仕女在七夕节乞巧的心愿:

▲侍女托盘中的磨喝乐
两宋时期,每年的七夕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七夕 · 净水视影
北宋 早期摹本 《唐宫七夕乞巧图》

▲《唐宫七夕乞巧图》局部
《唐宫七夕乞巧图》虽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或改画本,但唐风犹存,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在《唐宫七夕乞巧图》中,黑漆案上的一个个矩形水碗,是在为净水视影作准备。所谓净水视影,就是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
“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唐宫七夕乞巧图》局部
把针投入水中后,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七夕 · 桐荫乞巧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

▲《月曼清游图》其中一册页
清代宫廷画家陈枚的《月曼清游图》一套十二页,描绘了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一页画一月。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宫廷生活与民间生活的密切关联,更难能可贵的是,主仆之间的关系颇为亲近,主不骄横,仆不卑微,主仆之形大体相近,破除了前人的造型桎梏。
“桐荫乞巧”是宫廷女子们在七月暑中的树荫下举行的七夕聚会。在陈枚的《月曼清游图》其中一册页中,十名宫廷嫔妃们正聚集在桐荫下,围着看一碗水,准备进行七夕习俗里的投针验巧。
七夕 · 观星
宋·赵伯驹《汉宫图》

▲《汉宫图》
在古代,七夕节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会在七夕节这天欢庆节日。赵伯驹在《汉宫图》中描绘了皇宫里欢度七夕的一个场景,这虽是一幅纨扇形式的小册页,但内容却很丰富完整,描绘得绮丽而繁华。

▲《汉宫图》局部
宫娥彩女们,在这个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之夜,正有条不紊地捧着七夕需要的器物,登向左侧那高大的楼阁观星。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年轻的女子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七夕 · 晒衣晒书
清·佚名《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或晒衣晒书的场景: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局部
晒衣曝书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粱,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
“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炫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满架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七夕 · 迎仙拜神
明·仇英《乞巧图》

▲《乞巧图》局部
《乞巧图》漫长的画卷中,描绘了烛火通明的庭院里,宫女们正忙着准备七夕祭拜活动的场景。七夕祭拜的习俗颇多,例如拜魁星,祈求学子考运亨通;拜“床母”,祈求保佑儿童,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还有七巧贡案,家族中的小女孩、大姑娘、新媳妇和老太太们,她们通过亲手制作的各式各样“贡品”,例如花灯、鲜花、水果、器物、塔楼、插刺绣、文房四宝等,祈求家庭幸福,祝愿国泰民安:

▲《乞巧图》局部
《乞巧图》中的供桌上就摆放着各种器物、宝瓶、刺绣品等,还有泥偶“磨喝乐”用来供奉神灵,借以乞巧与求得多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