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今天聊《青花瓷》。我在昨天之前完全不会欣赏《双截棍》,而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天天听《青花瓷》了。属于任何时候副歌都能莫名其妙接着往下唱的程度。今天用耳机自己听,又发现了无数细节。随便写点很个人的感受。肯定还有无数漏掉的细节和不正确的术语。希望以后耳朵能变更有用!
前奏中国鼓打头,像空白画布准备往上画一样。古筝非常有特色的旋律进来,还有其实挺明显单容易因为古筝忽略掉的竖琴。有一个很有中国风的滚镲的过渡,像推开门的感觉。然后就是非常清亮悠扬的曲笛注入灵魂,叠着古筝的声音,丰富程度拉起,引入主歌第一段。
主歌主要是电吉他伴奏。有趣的地方是,每句的上句末尾有一个合成的正!弦!波!Drop音效,下句末尾一个响板,非常有特色。响板非常空而亮,像脚踩在江南青石板路上的声音。副歌加上了古筝旋律拉起层次。这里古筝和电吉他配合得很和谐。背景里有很小声的萨斯琴(我不知道是啥东西🤷♀️)颤音同时还有弦乐组的进入。节奏是贝斯架子鼓和沙锤(?)。我觉得我听到了沙锤。过渡间奏还是曲笛,曲笛和前奏一样以非常悠扬而有笛子特色的颤音拉长结尾。背景里依然各种竖琴钢琴(?)弦乐。第二遍副歌重复开始就各种乐器都有啦。结尾是古筝接一个渐快渐弱的打板,好像京剧的结尾,和滚镲背景。
关于词也随便写点吧。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雨过天青云破处”,写天青色的汝窑瓷器。举个例子:汝窑天青釉圆洗(故宫)。
据方文山说本来是想写首《汝窑》,然后就有了这句话。后来又觉得《汝窑》太小众,不适合流行歌,就选择了更通俗的《青花瓷》的名字。但因为太喜欢这两句,就保留了下来。我还记得当时有所谓“专家”就批评方文山说他把汝窑的典故写在青花瓷里不懂中国文化。哈哈,其实人家很懂,人家只是为了雅俗共赏做了处理。
不过这还是挺让我惊讶的:一首中国风的曲子,要古典,又不能太古典。又比如方文山说,当前一句是很古典的句子的时候,后一句就要用现代用语拉回来。不能一直古典像在写宋词。否则和流行音乐不搭。说白了,写得太雅,影响传唱度,还容易显得太装。毕竟你又不是古人。比如这里“天青色等烟雨”很雅,“而我在等你”就现代。再比如“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应该是写汝窑开片的声音吧。千年的汝窑还在开片,声音如“绣花针落地”。太合适太美了。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依然是俗接雅的原则。前一句两个“惹”,我在全宋词里面搜了下“惹”字,没找到比“门环惹铜绿”更好的。而下半句的现代气息,妙就妙在又是一个“惹”字,而且很合适。一个惹,上下两句,写古典又写现代,写物又写人,写景又写情。虽然我讲得很语文考试阅读理解,但!真!的!就!是!这!么!美!啊!
带着大耳机半夜听这歌,闭上眼睛,我就回到了高中时那天那个烟雨朦胧的西湖,我亲身体验过的最有这首歌韵味的那一刻。想回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