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丨汤溪×郑听泉:纸外谈舟,心神与自然的合奏
艺术家郑听泉个展「美妙的小舟」正在原自OrigiNature艺术驻舍展出中,我们也邀请到了艺术家郑听泉与策展人汤溪进行对谈,带来展览背后更多的故事和细节。
对 谈 双 方

策展人 / 汤溪
艺术家 / 郑听泉

1
二位是如何结识的?
本次合作又是怎样一种“兜兜转转的缘分”?
汤溪:
其实还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征,我们是在微博上认识的:大数据的推送让我无意间发现了听泉的微博——野有节南山。她的微博上有发布一些画作,虽然是隔着屏幕去欣赏,但浏览了之后仍然觉得挺好的,很打动我,所以我就主动发私信问可不可以认识一下,有没有机会拜访一下工作室,那是2021年3月份。
我当时除了私信听泉之外,还私信了另一个画岩彩画的女孩,她也是在日本学习日本画的(其实岩彩画就是日本画,“Nihonga”,“Nihon”就是日本,“ga”就是画的意思),但是那个女孩没有回复,而听泉很快就回应了我。然后我们互相交换了作品集,加了微信。我自从202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以来,基本上是项目带着我全国转,项目的间隙是我自由旅行的时间。2021年7月份我正好路过杭州,而且很巧的是因疫情影响她当时自日本回国了。
见面之后听泉就邀请我去了她的工作室,也就是她家的一个非常大的客厅,当时就进行了一些很愉快的交流沟通,我们一起看了一下她的作品,又去喝了咖啡,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



艺术家位于杭州的工作室
郑听泉:
是的,这次「美妙的小舟」展览仅仅是我和溪的第二次线下见面,让人不得不感叹缘分的神奇。

策展人与艺术家在台州的海边
汤溪:
谈到合作就要谈一下我跟原自的缘分了。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叫Bonnie叶秋怡,展览的特别鸣谢里面有提到她。今年年初的时候她在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原自艺术驻舍招募驻地艺术家和策展人的推文。当时我看了就觉得特别好,各方面的环境是我很喜欢的,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可以置身“a room with a green view”,就是一个看得到绿色的风景的房间,我在看原自的图片的时候,就觉得身处在一个美妙的绿色的世界里面。包括原自想要找到的艺术家、“结合到青城山的在地环境”做艺术的方式等等,都是我心里非常认可的。
后来叶秋怡小姐帮忙牵线,让我与原自的主理人李恩结识,我就跟李恩推荐了郑听泉,我觉得我们可以在一起做一点什么,李恩的回应也特别积极。以及原自本来想引进一个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但因为疫情的关系没有成行,所有这些巧合促成了这次合作。

展览作品与驻舍空间、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我想作为策展人来讲,拥有大量的资源,不管是艺术家的资源,还是场地空间的资源,还是其他相关领域的资源,其实是工作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我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合适的艺术家,去认识艺术家,去找到我心中喜欢的艺术家。
另外一个我们经常在工作里需要使用到的技能就是“匹配”,匹配到合适的艺术家跟空间,然后希望他们可以进行一些联动,怎么样进行联动?这就是策展人的下一步的技能,叫做策展的技能。从找到资源,让他们进行联动,然后再到第二步策展能力,这些就是一切的开始。
2
艺术家郑听泉和原自艺术驻舍
是怎样被联结在一起的?
这是一个互相吸引的过程吗?
郑听泉:
主要还是因为策展人的牵线搭桥,才让我能和原自有这样的一次连接,而这背后一定是某些相似相吸而来的结果。
第一次线上会议的时候,李恩告诉我这里有一条小溪环绕着整座建筑,夏季蝉声纷鸣,秋天则盛开着金桂,我就觉得这里真是太美了,它不同于任何一个我以往遇见的常规展览空间,我感到我的作品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呼吸。
我一直希望我的作品是能在完成它之后,仍旧继续生长的——它会和它所处环境中空气里的湿度、柔和或强烈的光线或掠过它表面的每一阵风……都产生奇妙的连结。还有观者们,当他们来到「原自」——一个不同于常规美术馆和画廊,像是李恩说的“可以住的美术馆”之中,他们的心境——一种松弛的生命状态,也与这些作品相遇了。

原自艺术驻舍溪畔的桂花
汤溪:
首先我认为双方是非常适合的,因为原自身处大自然中,而听泉的画作里出现了大量关于自然的主题,用到的一些元素其实也是来自于自然,所以在第一个层面上就已经非常打动我,我已经被自己给说服了,接下来的沟通也很顺利。
当时我很担心的一点是听泉会对这个环境有所顾虑,因为它不是一个大家想象的常规的“白盒子”,它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缺陷,它的缺陷可能就是不是走在主流的那一条展览的路数上面,但是听泉很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找到展览的概念或者说策展的思路,并不像"跳房子"一样,走了第一步就会自然而然走向第二步,然后一直走到终点,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迂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理性地去看待很多东西,要横向地对比、纵向地对比等等。当然听泉这个展览还是比较特殊的,我并没有将它放在一个大的语境里面,譬如说同时代的、中国籍的、有日本求学背景的岩彩画画家的风格是什么?没有进行这样横向的对比。当然纵向比较也是没有的,因为郑听泉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艺术家,她是97年的,对她来讲研究生毕业是她艺术生涯的起点,当然可能不是起点的起点——你如果要追溯到一个艺术家,他最初的起点可能是他启蒙的那个时刻,是他第一次拿起画笔的时刻。但对于一个非常年轻的艺术家来讲,纵向的比较需要特别多的累积,譬如说我在研究他的时候可以理解到他初期的风格、中期的风格、成熟期的风格,他的笔触是不是有什么变化?他对于某一种颜色偏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郑听泉不是单纯地把所看到的自然界的景象画在画纸上面,她其实有一定的representation,即“再现”。再现的过程里面是一种向心的力量,她的思想也好,境界也好,她的新的感动、感触也好,其实都丰富了她画作中的层次感,也非常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你如果能够立刻被联结的话,就很容易感觉到那种感触。就是因为这样的感触,所以我才慢慢地偏向于将我被感动到的部分也加入到这个展览的概念里面,加入到策展的方法里面。这就是我所说的,它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展览——我抛弃了所有固有的策展的体系中的方法论,抛掉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抛掉了整个时代或者说整个当代艺术界所赋予的,譬如说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仿佛不谈这些,当代艺术就无法存在一样。)

策展人在「美妙的小舟」展览现场进行导览
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可以分享一下——去年年底和一个很有名的策展人,也是中青年策展界的领军人物聊天的时候,我就很自然地寒暄,问他说最近有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艺术家,想听听他的分享,然后他就非常认真以及略带有一点点鄙夷的感觉,说:“ Sissi,我从来没有喜欢某一个艺术家,我只是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展览,为他们找到位置,然后让他们服务于我想要谈论的展览的概念。”
所以这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出发点,对我来讲,从2020年做独立策展以来,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可能唯一的就是我自己首先要很喜欢这个艺术家,要被他的作品所打动,更甚者被他的人格所打动,我能感受到他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魅力,只有我自己被说服了,我才有可能为他倾注全力办一个展览。
这件事情让我觉得,策展人跟策展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方法论跟方法论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也回答到了后面的第四个问题:策展人倾注于不一样的情感,具体指的是什么。
3
从策展到布展的整个过程中,
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汤溪:
有一些,但没有我想象中的多,而且其实这个展做得蛮顺的,原因是我们三方秉持的理念基本是一致的,我们的审美、价值观、终极目标都是一致的,所以从理性的层面去探讨工作的逻辑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有一些小的问题,比如说“云策展”——没有办法在策展前身临其境去感受空间的气质,是一个蛮大的遗憾,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因为对于策展人来讲,对于空间气质属性的把握,是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策展人在「美妙的小舟」展览现场
郑听泉:
最大的挑战除了“云策展”,应该就是户外装置的不确定性,因为这其实是一个即兴的作品,它没有plan B。不论是在山上寻找到的材料还是后续在上面的绘画,都是我从未预判过的,而且它留给我创作的时间也比较短暂,所以算是一个挺大的挑战吧。

艺术家查看户外装置安放场地


艺术家驻地创作现场
汤溪:
还有疫情的问题。我们其实本来打算7月10号才从杭州飞到成都,然后7月12号上山。但当时杭州已经开始有零星的疫情冒出来,我非常害怕因为疫情被困在杭州,或者被隔离在成都上不了青城山,所以就临时决定提前飞、提前上山。当时感觉是躲过了很多,但没想到在开幕的前一天,成都的“7.15疫情”爆发,所以带来的沮丧感其实是非常直接的。
我本来有一个习惯,就是展览开幕前的一个晚上,要把它交出去给观众的最后一个晚上,我认为是应该是独属于我的,所以我一般会在展厅待到很晚,静静地欣赏。之前是在布展,是当成一个工作来做,而最后一晚应该是用来静静欣赏品味的,但那一晚我放弃了,直接回房间休息了,因为那天心情比较沮丧。
第三个就是我们对于彼此的个性以及沟通方式上还是有一些不熟悉,我在作品的一些陈列方式跟听泉有一些小的争执。但这些是非常正常的,策展人跟艺术家一定是会有意见不一样的地方,艺术家不应该像傀儡一样完全听策展人的话。当然艺术家也应该尊重策展人,策展人并不是来服务你的,双方是一起合作的,是一个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关系。
4
策展人之前提到自己有“将‘私人感情’注入展览,
借由展览释放了‘个人记忆’,投射了‘个人观点’”,
可否进一步说明?
汤溪:
首先,展览是需要有策展的个人观点的,要不然就不是一个展览,而只是一个陈列。
其次,对于策展人来讲,展览也是他的作品。他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找到了自己的策展语言,对合适的作品进行一个很系统的精巧的展陈规划,包括动线的设计、全方位的展品的介绍、语音导览,甚至包括公教方案等等。他最后做出这样一个东西来其实希望得到反馈的,这个反馈不是说夸他或者是表扬他,这个反馈是达到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这个最终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帮助艺术家走得越来越远,走得越来越宽广。对我来讲,我其实就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郑听泉,我看到了郑听泉,我被她所打动,我有了非常深刻的、不一样的联结,然后我希望分享给其他人,希望其他人在这个展览里也能够找到自己的感动和联结。

策展人在「美妙的小舟」展览现场进行导览
至于我的个人情感跟个人回忆,就如在导览里面说的一样,我看到一个年轻的生命,她研究生毕业,拿到了她现阶段所有想要得到的学位之后,她要进入社会,变得更加有社会属性,可能要学习一下社会的规则等等,这是一个非常不一样的冲撞,跟之前的生活肯定是很不一样的。出于我对她的喜爱,甚至可能有一点姐姐对于妹妹的关爱,我非常希望她能够从此起航。在这个祝福里面,也投射了我自己的一些回忆。
譬如说我7年前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写下的苏轼的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再到11年前我很喜欢的歌曲Moon River中的歌词“There i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这些所有东西的联结慢慢凝聚成了展览的主线,就是以妙境和小舟去诠释她的作品,去解读我的个人观点,里面包含了我的个人情感以及她的思想。
5
本次的驻地作品真实是艺术家
第一件将绘画与装置结合的作品吗?
完成之后有没有什么新的体悟?
郑听泉:
它不算是我第一个绘画与装置结合的作品,只不过之前的大多体量都比较小,在两米以内吧,除了在毕业展上有一个四到五米长的卷轴,从天花板挂到地上。
这次是第一次亲手去从自然中采集材料,然后从无到有的过程。因为我一直很喜欢大地艺术,很在乎作品的在地性,所以不管是从当地采集的材料,还是从直接触碰到那个材料之后,你瞬间产生的那种灵感,和它之间产生的联结,都是我在这一次的创作中感受到的。我觉得这次的创作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吧。



艺术家从自然中寻找到的材料
6
驻地的几天在周围逛了吗?
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呢?
郑听泉:
抵达驻舍的第一天傍晚我就去周边的山上逛了一圈,印象最深刻的是通往一户人家门口的道路上摆满了石头。第二天上山采集材料的时候和这户人家的主人聊了天,才知道这些石头都来自都江堰江滩,最终在这里选到了一块我非常满意的石头,现在它正在「听泉的房间」里。



艺术家采集石头过程
从驻舍往山下走有一大片竹林,穿过那些青绿色的巨大的天然屏风,那里有一片靠近河流的石滩。在这儿,我找到了一块很适合打坐的大石头,它沉静地面对着不息的流水,正闭目凝神。



艺术家在驻舍附近的河滩、新疆以及台州的海边打坐
汤溪:
整个工作的过程其实都挺忙的,很紧张,也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到处逛。有逛了逛周边的山林,觉得青城山特别特别美。
还有就是借了车子去了普照寺,当时看到7月17号是观音的诞辰,也是展览的开幕,还觉得这个日子很吉祥,那几天就还是想工作比较多吧。

普照寺
7
可以透露一下“听泉的房间”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吗?
汤溪:
原自艺术驻舍本身除了艺术空间,还是个可以提供住宿的地方。可以住在艺术家布置的房间里面去感受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一件很妙的事情,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所以我当时提出了这个想法,李恩也非常积极地回应。至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有什么样的特别之处,那就请艺术家来自己解释吧。
郑听泉:
这是一个和青城山整个自然环境相连通的房间。我希望可以把外面的声音、外面的风景带到房间里面,你可以在一个很安静的,能够让自己的身体感到舒适的房间里面,听到山河湖海的呼吸。
当身处这个房间里面时,我觉得你会更多地去感受平时没有感受到的东西,比如说在那个老门板制成的茶几的缝隙,我会插上一些我很喜欢的植物;在庭院里会有来自青城山,来自都江堰各个地方的石头,石头上有像水的纹理,它们好像毫不相干,但是又相互连接。而且这段时间是成都的雨季,所以你经常能听到雨打在庭院的芭蕉叶上的声音,也会听到外面的石蛙鸣叫的声音。你会在这个房间里听到非常非常多的声音,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



艺术家与「听泉的房间」
8
【 自由对谈环节 】
汤溪:
我说一下我夜晚独自去观看那个户外装置的情形好了:当时已经挺晚的了,基本上没有灯,也没有其他人,我一个人感受了整个过程。我拿着手电筒,沿着小路一直走到户外装置那里,隔着一米远的距离,还看不到它在发亮,一直要走到触手可及的距离,才能看到上面的荧光材料透出的微弱光芒。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让我形容一下,有一点点像细碎的钻石闪耀的光芒,也很像月光折射在一个可以反射出光芒的晶体上的感觉。
而且我发现还有个更奇妙的地方,当我把那些细碎的闪着光芒的布帘掀开走进去的时候,就看到了挂在树干上的两个小夜灯,然后这两个小夜灯也闪着微弱的光芒,当时我非常想要用手机拍下来,但真的拍不下来。那个光芒仿佛只能亲眼所见,我觉得这也是很多自然中的瞬间,也是你的作品想表达的一种妙境——如果没有亲临,就体会不到,或者是它根本就不存在一样。
当晚天气特别好,看到了非常多的星星,跟开幕前是不一样的感受,因为那几天基本上都在下雨,看不到太多的星星。我就想,如果有一把躺椅,可以躺在这个真实的结界里面,看着路面上微弱的光芒和天上的星星,再小酌一杯的话,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事情,特别适合一个人在非常安静时去体会,只能听到森林间的虫鸣、蛙鸣,还有你自己的呼吸声。


郑听泉,真实,2022,综合材料,尺寸可变
郑听泉:
对,我最开始是比较希望,远看它像一个朦胧的、发光的白色的一个物体,再走近看时,也没有那么强烈。那个荧光颜料可以很好地在夜晚展现出来,尤其是上面有一些星星点点,很像星星或者是萤火虫。
那个装置有一个很大的灵感来源,就是茶室,我也在视频中讲过这个部分,茶室是一个向内的、去寻找自己的空间,所以我当时做这么一个四周围绕的装置,也是想要让大家走进去的时候,尤其是在夜晚,产生和白天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艺术作品与外界环境,再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感受产生一种新的连接。
你还记得做那个户外装置的时候我的那条裤子吗?我今天又在野外画画,又有更多的颜料抹在裤子上面,感觉裤子好像一个作品在一直生长。



艺术家在新疆进行新的创作
汤溪:
这条裤子可以裱起来,作为一件作品,就叫“自然而然的艺术”。
说到茶室,不得不提到Pierre Sernet,他带着自己的移动茶室 ,走遍世界的大街小巷、山川河流,与偶然相遇的人们一起品茶。



艺术家Pierre Sernet的移动茶室项目
郑听泉:
对,是有一点类似这种感觉吧。当时就觉得那个地方很适合冥想,如果天气比较好,可以在里面放一些竹席,然后大家坐在里面,抬头可以看到星星,四周是在夜空中闪着光的一些形状、纹路,还可以看到植物从外面透进来的形状,风摇晃它们的时候产生的虚影,还有虫鸣、蛙鸣这些自然的声音,我觉得会是一个跟日常生活很不同的体验。

艺术家与其新作
郑听泉此刻正在新疆进行着自己的下一个项目,但她的“茶室”和“房间”仍在原自艺术驻舍安静地接待着一位位驻客。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欢迎前来感受。
-
stanz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12 13: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