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UD代尔夫特成长,带给学生双向交流和不可或缺的逻辑推导

RAC【一师一友】导师专访栏目
带你了解老师的人生经历
以及师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成长历程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是毕业于代尔夫特城市规划专业,目前就任于RAC的线上城规老师—严克非。

严克非
学历背景:
代尔夫特(城市规划硕士)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学士)
工作经历:
2019.8-2019.1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分院实习, 北京;
2021.4-2021.9,GROUP A Architects Student Intern, Rotterdam;
2021.10至今,MVRDV Assistant Designer, Rotterdam;
2022.4.至今,RAC城市设计导师|兼职
2022.7至今,MVRDV Junior Designer, Rotterdam
参展/获奖经历:
2022 Archiprix Preselection
2022 鹿特丹建筑月(T)Huis展: Art Village Tilburg Noord with GROUP A Architects
2020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二等奖
2020上海城市设计挑战赛大数据应用奖
2020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优秀毕业设计
2019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竞赛入围奖
熟悉领域:
擅长城市更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概念性城市设计,倡导日常都市主义和情境国际主义理论。
所在RAC校区: 线上
导师相关作品:



01
每个人和每个地方都是学校
家庭成员有很多是从事艺术书画创作类的工作,所以他们对我从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中的时候偶然了解到建筑设计,加之在后面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明确自己适合做有一定自由度但是同时包含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发挥的工作,就如同很多同学中学会喜欢数学这门学科但是又常常会想要趁着写作文说一些当时自己觉得好有道理的话一样,所以最后很坚定的选择了设计这个行业,我觉得做设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每个地方都是学校
我觉得我是一个不是很在意结果而很喜欢探索的过程的人,所以本科的时候我在每次设计课都倾向于试验自己想要尝试的表达方式和设计思路,也正是这五年的本科学习让我摸索出自己在街区尺度的城市设计上的敏感性和喜好。而选择留学是期待拓宽新的视野,也可以就此接触更多的城市规划的理念。除此以外,能够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这些理念的空间实践也非常具有吸引力。最终选择代尔夫特理工也是基于代尔夫特对空间本体的研究让很多城市规划理念可以有更直观的载体更加符合我的价值观。当然,能够有一定的机会到OMA和MVRDV这样的荷兰事务所去学习他们直观、创新且激进的思维方式也是吸引我来到荷兰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代尔夫特读书是一段很美好的体验,小镇非常的安静宜居,绝大多数目的地和设施都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开放式的校园和城市形成了从历史到现代自然的过渡。从代尔夫特去鹿特丹和海牙都只需要十多分钟的火车,非常方便。在TUD建筑学院BK里面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学习的过程:对Heritage的处理,对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试验和对建筑作为一种复合型激活器(Activator)的实践。整体而言TUD的学习压力其实并不算大,远比国内许多学校的本科学习生活要更轻松。
TU Delft Urbanism涵盖并结合了Urban Design,Spatial Planning,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Environmental Modelling四个分支。代尔夫特的Urbanism以其将设计的创造力与学术研究方法相结合的“荷兰式”都市主义而闻名全球,提倡一种“Integrated Urbanism“教育方式。课程架构是第一学年四个quarter,以主题和尺度渐进,比较特别的是Q4是可以选修的(尤其可以选修实习这一点对很多同学还挺重要的,需要刚入学的九十月份就开始投作品集和简历了)。毕设学年则是分为五个阶段,自己先拟定选题方向然后可以自由选择studio和导师,在不同的studio会有可选择的讲座及workshop,例如The Elements of Delft Approach,The Pattern Language和Projecting Urban Landscape。同时studio的老师们也会邀请很多荷兰或者是欧洲的事务所分享他们的项目案例和工作方式:例如OMA,Posad Maxwan。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其实更像是一种partner的关系一同合作完成了整个毕设,教学中强调很高的自主性。

每个阶段都是学校
我一直以来坚定地认为学习是一件具有瞬时性的事情,可以和任何人在任何环境学习到很多灵感,这个过程不需要很功利化的有目标,相应用的是我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感受到自己的一种全面的成长,且更多地体现在对很多事情的思考的维度和体会上。
我自身而言会对自己从开始学习建筑规划分为三个阶梯式的段落,如同前文所说,一是本科阶段的尝试帮助我摸索出了自己的方向和一些方法论,但是这个阶段,设计对我来说还局限做在设计的框架内。第二个阶段是大五整理作品集的一年,开始之前,我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先整理了自己过去几年的一些想法,思路以及相关的理论架构,开始理解在城市设计和都市主义理论在社会中的角色,尝试架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也是由此以后开始陆续在毕业设计,竞赛中获奖,相应地给了自己一些正向的反馈和信心,从而在此后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上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也逐渐养成了自己的“趋势-原型-愿景-概念-结构-整体设计”的研究型思维方式,这时候设计是碰撞。第三阶段是来到荷兰的两年,其实我有一年半都是在实习+上学双线并行的模式中度过的,虽然在时间安排上更紧张,需要牺牲很多闲暇的时间,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充满问题的实际项目和理论性的学校项目之间的巨大对比,也是这种反差帮助我强化了自己在概念表达的持续性输出上的弱项,这一点尤其是在MVRDV工作迄今的十个月中学到了很多,到现在为止,设计更多地是在表达我自己的认知,反思和理念。

每个人都是学校
Tanja Herdt和Leo van den Burg是两位在TUD对我影响最深和改变最大的老师,他们都具备建筑和城市设计双重的背景,且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是都很会“教”,他们会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把自己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去引导想法的雏形到回应关键问题。有意思的是在两个不同的项目中他们都在推动我关注到城市空间中的物件(object)如何真正的和人产生互动,引导活动,以及这些物件什么是永恒的(permanent)来给空间定基调,什么是临时的(temporary)去给创造动态性。在这两年的学习中,他们帮助我建立并且鉴定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设计逻辑,也推动我反思城市设计在不同尺度上的“度”。
另外受到很重要影响的是我在MVRDV一直呆的亚洲组的urban团队,因为要同时做自己的毕设和完成公司的实习,他们在很多时候也给予了最大的包容,而且在过去的一年中他们也教会了我许多更高效的工作方式,更有力的叙事逻辑和更强烈的概念表达,在我自己的项目中也得到了施展和应用。回过头想会感觉在TUD的第二年更像是拥有了校内校外两个不同的导师团队在帮助我成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校
过去的两年因为疫情过的非常快,好像申请还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我觉得申请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是很多同学可以大致摸索出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研究方向的成长过程。
如果同学们时间充裕的话,在这个不长的阶段里,尽可能多通过书籍和资料去结合理论和实际案例,取代从网站上获取案例的快消方式,最重要的是看完书籍和资料后去整理框架和尝试应用的思考。在学校方面,欧洲的学校会更关注空间的本体和如何通过实际的载体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在欧洲也可以实地体验不同风格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环境。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院校则是会有一些更大的社会议题和更宏大的概念思考,当然也会带来更多未来就业的可能性。我个人会倾向大家去关注和冲刺适合自己的学校:学校的风格,学校所处的社会和国家的环境以及提前规划未来的工作的方向。
02
尝试喜欢的事情
我个人的研究和擅长的领域主要在城市设计和非正式性城市空间的研究。在MVRDV参与过的项目大部分还在保密阶段,在此以前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两个项目分别是之前在GROUPA 参与过的Tilburg Art Village和我在TUD刚刚完成的关于阿姆斯特丹红灯区的毕业设计:Toward City of Enjoyment。

From Gemeente Tilburg,2020
前者是非常难得的践行公众参与和思考战术都市主义机制的城市设计实际项目,也刚刚参展了2022年的鹿特丹建筑月;后者我认为则是代表了我自己到目前为止的设计价值体系与思考的一个完善的项目,也刚刚被选作成为Urbanism Track的6个毕业项目之一送选2021-2022 Archiprix的preselection阶段。

From GROUPA Architects, 2021

From GROUPA Architects, 2021

From GROUPA Architects, 2021

From GROUPA Architects, 2022

设计师的责任感
我认为设计师应当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当脱离开社会的文化语境时,设计会成为没有依托的空壳载体。虽然我们能够做到的对社会的影响有限,但是戴着镣铐跳舞也可以探索很多发挥的空间和表达的方式。在Web3.0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到决策,会参与到城市建设的过程,设计师自身表达观点的空间也会更多。我相信设计师除了完成好的空间以外,需要关注到社会事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最终是提供给大众一种趋势的判断和描绘对某种愿景的想象。城市设计师应该是未来社会平台和框架的创造者,新型社会关系的连接者和城市事件的推动者。
03
探索可能的方向
从掌握并擅长的设计“师”到传授设计知识的老“师”,两个角色相通的一点是都是在逐步的发现问题,梳理逻辑和解决问题。

尊重与引导,为学生搭起雏形
从设计师到老师的身份变化,让我发现我们在做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聚焦在功能,手法和形式语言上,但是我们通常会忽略的是,作为城市设计师,如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敢于做判断是更值得去思考的方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会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和生成一个好的概念并持续践行的原因,这个角色的变化决定了作为设计师我们在搭建自己的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做。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则是要“会”尊重和引导学生搭起他们的体系的雏形。

我的风格:
双向的交流和讨论
我更擅长跨尺度的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但是绝大多数时候会聚焦在中小尺度上,比较善于架构城市设计的研究型叙事,以理论和空间原型作为基础衍生出概念。也正是因此,教学风格上会是强调双向的交流和讨论,相对地也会非常轻松和自由,但是不能忽略理智的逻辑推导。

在RAC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选择在RAC开始老师这份工作首先是因为希望能够在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后,在面对工作中许多实际的项目之余还能和即将申请的同学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保持一种思考的持续性和多维度。另外一点是我非常喜欢在讨论的过程和在其中迸发出的灵感,这也是我希望能够和不同背景不同风格的同学更多接触的原因,不仅仅是我在和他们探讨我所思考的设计方式,也是从他们身上学习很多新鲜的视角。
04
生活与爱好
在最后,我们以问答的方式对严老师进行一个简单的采访,方便大家更加了解他!
Q:请问老师有什么日常的生活爱好?
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篮球,游泳,看电影,有假期的时候会很随机地出去旅行。
Q:闲暇一日tips,平时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放松或者提升自己?
闲暇的时候我会先睡十二个小时,起床后会去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想要吃的餐厅满足一下后再去运动一个下午。
Q:最近在读的书是什么?
Radical Technologies:The Design of Everyday Life – Adam Greenfield 一本在讨论数字技术对日常生活殖民化的书,今年看过的最有意思和思考性的书是 Pornotopia(强烈推荐!!),普林斯顿的一本非常有趣的关于花花公子是一本建筑学杂志的研究!
Q:最近在做什么?下一个阶段的人生规划是?
最近刚刚完成了毕业设计的答辩,生活就恢复成工作-运动-阅读休闲的模式。毕业设计也入选了Archiprix的preselection,所以可能接下来还有一些准备工作。另外的一件事是在MVRDV边做毕设边实习了九个月后终于结束了实习的合同变成了Junior Designer 哈哈。下一阶段是期待能够在国外积累一些更有趣丰富的工作经验,也同时参加一些更高级别的竞赛,除此以外也希望能够有机会拓宽自己的边界,探索自己的一套趋于稳定的思考方式是否可以有其他领域的应用,还有趁着还在欧洲的时间多去不同的城市尝试住上一小段时间。
Q:喜欢的设计师或艺术家是谁?

胡安·科尔内利亚 Joan Cornella

康斯坦丁·安东·纽文胡伊斯 Constant Anton Nieuwenhuys

保罗·索伦蒂诺 Paolo Sorrentino
* 本期专访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你对严克非老师的设计方向很感兴趣,希望可以和严老师一起成长进步,可以添加我们RAC干货图图了解更多信息哦~
RAC报名咨询
RAC23/24fall留学申请报名ing
扫描识别下方客服二维码咨询详情

了解更多留学信息、院校资讯报名时间节点、
作品集、竞赛等相关内容,也可添加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