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火谈1
本期目录
1.正四面体与火
2.炼金术与火
2.1.第一次后记
- 待写目录
- 3.琐罗亚斯德教中的火
- 4.《环形废墟》与中古琐罗亚斯德教的丧葬习俗
- 5.火刑/火葬
- 6.自焚抗议的僧人和跨火盆习俗
- 7.火海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的b超图像
- 8.Turner特纳与火
- 9.热力学(隐喻?)(热力学上的时间《图像的生与死》P137:“首先是热力学上的时间,让热归于冷、差别归于无区别、个体归于混沌,也就是“勃发与没落”“伟大与颓废”“巅峰与终结”。”)
- 10.火人节Burning Man
- 我有一个一直想要纹在身上的图案,它出自开普勒于1619年出版的一本书《世界的和声》(注1),原文是拉丁文,叫Harmonice Mundi。

在这本书中,开普勒建立了天体-谐波关系(celestial-harmonic relationships),他将音乐协奏与行星的角速度联系起来。
在这本书的第一二章节,开普勒主要关注的是多面体(他将其定义为规则或半规则)如何围绕平面上的一个中心点固定在一起并形成全等,以及后来被称开普勒立方体(Kepler's solids)或开普勒-波因素多面体(Kepler–Poinsot polyhedron)的规则星形多面体。他尝试以面的形式描述多面体,这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以基本三角形描述柏拉图立方体(三维欧几里得空间中的凸正多面体)的形成的模式相似。

只存在五种柏拉图多面体,分别是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与正二十面体:

柏拉图在《蒂迈欧》中把四大古典元素(土、气、水、火)中的每一种都与一个规则的固体联系起来。土与正六方体有关,空气与正八面体有关,水与正二十面体有关,而火与正四面体有关。
这些联想有其直观的理由:空气是由八面体组成的;其微小的组成部分非常光滑,人们几乎感觉不到它。水,是正二十面体,拿起时从手中流出,仿佛它是由微小的小球组成。火的热量感觉尖锐而刺痛(像小四面体)。相比之下,一个高度非球形的多面体——正六面体(立方体)代表土地。这些笨拙的小多面体在拿起时导致泥土破碎,与水的平稳流动截然不同。




但柏拉图对于正十二面体含糊其辞,他只说到:"...the god used [it] for arranging the constellations on the whole heaven",后来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第五元素以太(尽管亚里士多德并无意将以太与柏拉图多面体联系到一起。)

在这本书的第四章,开普勒提到了占星学中的谐波配置结构。
在第五章他进一步论述发展为行星运动的和谐。他提出了一个太阳系模型用五个柏拉图立方体包围在一个代表土星轨道的球体中来理解当时已知的六个行星,从而决定了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之间的距离关系由柏拉图式多面体决定:

让我们回到那个由火组成的正四面体。对于任何四面体来说,都存在一个外球面,所有顶点都位于该球体上,而另一个内球体则与四面体的面相切。:

在另一张著名的图中——它出自生活在十七世纪的外科医生Ulrich Ruosch的《炼金术说明》(Alchemical Manual)的第31页——我见到了相似的圆与三角形与火焰:

在公元300年左右,也就是炼金术真正作为独立学问产生的年代,上埃及的Zosimos of Panopolis试图寻求金属嬗变。Zosimos将金属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可挥发的部分,他称之为“身体”,一个是可以挥发的部分他称之为“精神(pneuma)”。(注2)
我单独标出pneuma这个词是因为以前在看约纳斯的《诺斯替宗教》(注3)时它曾反复出现。
pneuma原是一个希腊词,(尤其在古希腊医学中)表示“运动中的空气,呼吸,风”,经过亚里士多德与斯多葛学派的解释后常用于宗教语境下指“精神”或“灵魂”。在斯多葛学派的观念中,pneuma是活跃的、生成的原则,它将个人和宇宙组结起来。在最高的层面上,pneuma构成了人类的灵魂(psychê),它是作为最高神(在古希腊语境下即Zeus)灵魂的pneuma的一个碎片。作为一种构造物质的力量,它甚至存在于无生命的物体中。

在赫尔墨斯残卷的首篇《帕伊曼德热斯》(注4)中也有一段关于pneuma的注释:


这里面提到的Reitzenstein是指Richard August Reitzenstein (2 April 1861,Breslau—23 March 1931,Göttingen),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和古希腊宗教、赫尔墨斯主义和诺斯替主义学者。
对于Zosimos来说,金属的身份取决于其精神而不是其身体,于是他用火——通过蒸馏、升华、挥发等方式——将精神与身体分离开,让分离出的精神与其他的金属身体相结合,将其嬗变成一种新的金属。
在公元六世纪,Olympiodorus谈到一种“共同的金属质料”,它接受不同的性质即可产生不同的金属。所以只要能够把金属还原为这种“共同的金属质料”,然后导入目标金属的性质,即可完成嬗变。
如果延续Zosimos的理论来解释这一点的话,就是在分离出的金属“身体”里导入不同的性质也即不同的“灵魂”,就可完成金属的嬗变以得到不同的金属。
这个时期的所以炼金术理论与实践几乎都基于一个共通的希腊哲学观念基础“一即一切”。
炼金术的嬗变概念即由此而来,一个事物之所以能转化为另一个事物,是因为在最深的层次上他们是同一种事物。不论消亡还是新生,在更高的层面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恒定状态的。就像衔尾蛇一样。

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流传在埃及的炼金术在后来随着阿拔斯王朝的文献翻译运动在伊斯兰世界继续发展。(注5)在八世纪左右到十一世纪,许多伊斯兰世界的炼金术著作都被冠以Jabir的名字广泛流传。

在Jabir的书中,他发展了巴里努斯的汞--硫理论——所有的金属都是由汞(潮湿而类似于蒸汽的地球排出物)和硫(干燥而类似于烟雾的地球排出物)这两种本原复合而成的,硫和汞的状态以及性质的不同再加之它们以不同的比例、纯度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金属——他从亚里士多德那里中借用了“四种基本性质”及“四元素的关系”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任何事物最基本的性质是热、冷、湿、干,当这些性质成对地与质料相结合的时候便产生了土、气、水、火。热和干产生火,冷和湿产生水,热和湿结合是气,冷和干结合是土。
亚里士多德和Jabir都认同土、气、水、火这四元素是复合物的抽象本原,不过Jabir认为这些元素可以被分离出来作为物质具体存在:气作为油状物质被蒸馏出来,水作为潮湿物质被蒸馏出来,火作为可燃和/或有色物质被蒸馏出来,土则作为残留物。
Jabir还希望进一步将它们分解为单独的基本性质,比如从一种具有“干”的性质的东西中不断蒸馏分离出水,在这过程中,“干”与水的“湿”抵消,就可以只留下“冷”。他声称可以获得只带有一种基本性质的物质,而它们可以作为转化剂。
而Jabir还借用了古希腊医学中四体液的概念——血液、粘液、黑胆汁与黄胆汁——而这些体液的概念也与四种基本性质相联系。疾病是由于人体内的四体液失衡,所以治疗方法就是通过改变人体的四性质比例以恢复平衡。
Jabir认为金属的转化也是以同样的方式运作的:每一种金属都是由各种性质以不同的精确的比例结合而成。通过调整不同金属中性质的比例,从而将其转变为另一种金属。

注释:
01.《世界的和声》在线阅读




02.《炼金术的密码》,劳伦斯霍林西比著作,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出版,2018年7月第一版
(译者的名字竟然叫“卜天”......)
03.
《诺斯替宗教》,汉斯约纳斯著,张新樟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06年5第二版
04.《赫尔墨斯秘籍》,(托名)赫尔墨斯著,肖霄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7月第一版
05.
《伊朗简史》,迈克尔阿克斯沃西著,赵象察、胡轶凡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年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