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熬过人生中那些“至暗时刻”的?
查看话题 >跟谁倾诉“精神内耗”?
直到现在暂时停下在路上奔波的脚步,我才有时间“反刍”当初在路上匆匆旁观过的热点话题,比如“二舅”和“精神内耗”。

我当然不想去剖析这个热点的制造过程、背后真相、各方反应等等,而是觉得讨论这个话题本身就反映了一个很怪异又很凄凉的问题——“精神内耗”这种话题,就像人人都难以启齿的暗恋或者隐疾,我们似乎没有办法跟身边人深入地讨论,甚至哪怕语焉不详蜻蜓点水地提起。反而要到谁也不认识谁的网络平台上去寻找恰好契合自己内心的表达,借别人的口吐自己的衷情,或者从别人编织出来的故事、别人对世界对生活的解剖中,或者哪怕是一个心理医生不带一点感情的职业化回应里获得片刻的慰藉。

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跟身边人倾诉和探讨“精神内耗”?»»
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跟身边人倾诉和探讨“精神内耗”?我其实设想过几种场景:
跟父母之类的至亲家人说,需要非常莽撞的勇气,哪怕家庭关系非常融洽,没有任何原生家庭问题,也很难开口说出诸如“好累啊”、“感觉很焦虑”这种话语,成年人都学会了凡事考虑后果,明白了跟太在乎彼此的人说这样的话,往往只是把一个人的精神负担翻了倍,变成两个人、多个人的负担。于是话到嘴边,往往又咽了回去,何必说呢?说了徒增担心。至于那些原生家庭很不幸的可怜人就更不必说了。
跟好朋友说,也很难说得尽兴,不管有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们对每个朋友都设置了一道“隐私权限”,“无话不谈”只是一种理想状况,因为大多数时候人性(包括我们自己)禁不起考验,也禁不起太沉重的负担。
翻一翻你的各个微信群,对“精神内耗”、“焦虑”这样的话题,最常见的讨论场景都是借助与大家无关的社会新闻,比如发一个“二舅”的视频,一群人不痛不痒地评价两句,没有人愿意或者说敢于充分表达自己。你要是真的冷不丁说出自己现在也感觉很煎熬,反而会吓别人一跳,怎么回应呢?又帮不上忙,徒增尴尬而已,或者变成事后的谈资甚至笑料,连自己也觉得忿忿,后悔暴露了自己的隐私和弱小。所以在这个层面的交往中,每个人都非常得体地遵守着心照不宣的社交法则,既不过于骄傲,也不真的苦恼或伤心。

我在我所有常用微信群里见过的最“出格”的纯自我感受的分享和表达(不是对新闻的点评),也仅仅是略微炫耀了一下自己正在谈或者刚刚谈下的项目,然后大家照例点赞吹捧一番,当事人就马上谨慎地自谦,或者用每个人都知道不过是玩笑话的言辞言过其实地贬损自己。
我听过的唯一一次在微信群里暴露精神焦虑的例子,是一个微信群友说自己的同事终于有一天受不了了,在工作群声泪俱下说要辞职,然后冲出办公室不知所踪。于是这位群友开始自省:是不是之前对这位年轻的同事太过忽视、不够关心?担心她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会让自己不能释怀。这个例子着实让我感动了一下,同时也感到一种气氛变得敞亮的畅快,而且我不担心,那位同事敢于曝光内心,就必定不会逼死自己。
跟至交好友聊焦虑,也不比微信群聊容易。如果你的境况真的糟到一无是处,多半已经没有精力倾诉或者没有朋友倾听。一般人的焦虑,无非是东方不亮西方亮,最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但是总归生活还不算千疮百孔一败涂地——一个人的生活在另一个人眼中总有让他羡慕乃至嫉妒之处,这时你倾诉自己的焦虑,说得太彻底,对方往往感到不平:这么好了还不知足,或者就自伤身世:我还不如你,我怎么办。说得不彻底,就沦落到跟微信群那样不痛不痒的交流同一层级,无非是互通信息、熟络熟络僵死的关系。

跟伴侣聊,没有至情至性的品质和数十年根深蒂固的相知相许也同样聊不成。豆瓣最近有种说法:“很多情侣都是酒肉情侣,两个人在一起就只能吃吃饭、打王者、整旅游、互相送点礼物,偶尔搞点情调喝个酒,一旦遇到现实的问题就会产生矛盾,比如怎么挣钱要不要结婚,车子房子怎么解决。” 其实“酒肉情侣”这种浅尝辄止的关系虽然不够深入,倒也不会伤心,而且天天在解决房子车子孩子等等现实矛盾的夫妻也未尝不是“酒肉夫妻”——可以平分财产,无法平分精神负担。在现在这个以利益得失为尺度的社会,感情至上是一种过于古老的价值观,信奉的人稀少到连他们自己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傻瓜。所以在伴侣之间倾吐焦虑这种事情同样只能浅尝辄止,吐多了,会有被看轻、被看透的风险,会变成人人避之不及的负能量,你的丈夫可能产生“她不能跟上我的脚步”的念头,你的妻子可能会像日剧里的人妻一样“不甘心”。
认识的人都不能聊,我们会对“二舅”这样的视频和项飚之类的“十三邀”思想者无法自拔就很正常了。

我们会被它和他们吸引的这个现象本身就说明我们有多么渴望别人理解和安慰自己,而这种渴望却不能从身边人和重要的人身上得到满足。我们有多么渴望剥开内心跟另一颗血肉之灵偎依,而这种渴望却只能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远方。 我不知道这是悲剧还是人生的正常,但这的的确确让我产生了一种分裂感——日常生活只停留在肉体的日常,而精神飘散在半空中无枝可依。
“我现在完全是摆烂型的人生,就是摆烂。”»»
这次回乡,有一位老友意外地弥合了我这种分裂感,尽管这种弥合是短暂的,也是她的无心之举。三年不见,短短几句问候彼此家庭近况之后,她就开始大喇喇倾吐自己的苦恼,家长里短的烦恼不必赘述,当说起她新找的工作,说起拒绝了领导的“画饼”许诺时,她自嘲又坦然地说:“我现在完全是摆烂型的人生,就是摆烂。”
摆烂,这个词从曾经朝夕相处跟我同样兢兢业业苦读的她口中说出来,比一万个“二舅”的视频对我产生的冲击更剧烈。她可以摆烂,我也可以。她摆烂了吃得下睡得香,我也可以。这就是我在那一瞬间“福至心灵”的念头。
我不要从虚无缥缈的网上寻找与我无关的慰藉,眼前跟我差不多成长起来的朋友就给了我具体的招数打破主流价值观的PUA。我不要从宏大的时事和叙事中盲人摸象一样试图摸出生命的意义,追求意义本身已经是一种夸父逐日般的生命力耗竭。我没有打算停止奔跑,但是她的“摆烂”让我知道,我可以选择不跑,可以选择摆烂,这完全没什么——身边的人也这样,我们可以作彼此的证明。那些宏大的价值观巨轮里有一颗螺丝钉溜号了,它那碾压一切的正确性还能继续稳固吗?
所以,我一次也没有看过“二舅”,只是从铺天盖地的报道文章里知晓了故事剧情,我相信“他”治愈不了我,只要我还没有变成二维生物,还是立体世界里的血肉之躯。

别管普世价值观有多么宏大,生活是具体的,跟身边人把彼此心事摊出来,把眼泪晒干,让包袱轻一点,就既不会憋死自己,也不会卷死别人了。
- End - 新浪微博:城事人生
公众号:城事人生
城事人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过了上百座塔的一点点领悟
- 看完了上海12座古塔 (2人喜欢)
- 从雁门关到无定河的自驾之行总结 (2人喜欢)
- 从黄河走向无定河 (4人喜欢)
- 再一次走西口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