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摩登綠女巫之夏日恰恰茶

夏天到了,我雖然平時喜歡喝水,天氣一熱就更喜歡有味道的茶。前段時間趁著上udemy草藥學的課,順便整理了自己的花草相冊,沒想到這幾年斷斷續續也嘗試了這麼多千奇百怪的茶了,想着随手記錄一下,和喝茶(特别是无咖啡因的花草茶)的同好交流分享。
石香薷(浙江江山)

2020年六月的時候我在杭州的家裡懶懶避暑,一次和江山的朋友出去玩,她神神秘秘地塞給我兩包咖啡一小袋乾草一樣的東西,說咖啡隨便喝,但那個石香薷你要好好珍惜哦,是我們那裡特有的,你肯定沒試過。回家一聞,有一點香茅的味道,泡水也有一點,不過更加靈,喝起來也不衝。21年去了江山那邊,正趕上夏天喝,一放一大把泡幾遍,消暑解渴功效相當好。
端午茶(浙江石倉)
石倉的端午茶我是在20年11月的時候去松陽喝到的。雖然是端午前做的,但其實一年到頭當地人都會喝,而且也作為特產出售(我挑了一個比較漂亮乾淨的店買了,大概50塊一大包)。

端午茶的用料似乎每家不固定,但基礎的幾味都有:藿香、野菊、桑葉、菖蒲、山蒼柴、魚腥草(嚇!這個魚腥草,之後的日本草藥茶裡也會出現)。我買的一家還有松針,泡出來有松林的冷香,好聞極了。我覺得松陽端午茶的搭配比一些普通的夏日草藥茶(比如冬瓜荷葉決明子那種)要好喝得多。

日韓、西洋花草茶
艾草抹茶 艾草可以直接煮了喝。在夏天做三伏的時候少不了艾草,不過在接觸tea dealers這家茶店之前,我從來不知道艾草也可以作成抹茶,而且味道與鮮葉或煮水後極為不同,有一點令人上癮的煙味。

野梨子茶和蓮葉茶
韓國的草茶其實和我們日常接觸的夏日消暑植物相似,比如荷葉啦梨子啦,不過製作方法有一點區別,得到的茶湯味道就不大一樣。本來我對白蓮葉茶的味道有些懷疑,覺得會是粉蒸肉的大荷葉味,但其實因為用80度的水泡,有一些微妙的甜味很吸引人。野梨茶聞起來非常甜蜜,不過泡水了之後卻是清爽平和的口感。

從Woodenspoon和Yunomi買的草本搭配藥茶↓

在Wooden Spoon也買了許多年的草本產品,我覺得目前北美一些具有綠女巫精神的草藥鋪子裡,這家還是很穩定靠譜的。我最愛的是她們的這三款:
鄉村女郎:玫瑰、椴樹、黃春菊、燕麥尖 (在白天需要鎮定安神但同時需要能量的時候喝很舒服,像吸收了陽光一樣暖暖的。)
地球船:聖羅勒、留蘭香、蕁(qián)麻、黃芩(skullcap)、红菽草(地球船的宣傳語特別妙,說,向植物能帶來的微妙的能量變化敞開自己吧,登上這座地球船,悄悄這次旅行會帶你去哪裡。這一款喝起來讓人覺得又清爽又振奮。)
家訪:紫錐花、留蘭香、毛蕊花、红菽草、薔薇果(這款茶陪我度過了陽了的7天,每次喝都覺得很清涼舒緩,就像名字所說的,像是出診的醫生一般。)
在Yunomi買到的這兩款仲善(Nakazen)的草藥茶,和我國的藥茶搭配相比多了一些琉球當地特產草本。健王之所以取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把所有草藥都給一股腦兒塞一起了吧,這麼多種材料,總有一款能治好你的不適(誤)。不過神奇的是,健王這麼多奇奇怪怪的草本加在一起,泡出來竟然意外地非常好喝。
長壽十八番茶: 大麥茶、薏仁、鈍葉決明、腎茶(貓須草)、魚腥草、烏龍茶、薑黃、番石榴葉、枇杷葉、蜜柑皮、糙米、鬆樹葉、大蕉、紅花、柿子葉、絞股藍(甘茶蔓)、宽鳞多孔菌、肉桂
琉球草木根皮茶(健王): 番石榴葉、钝叶决明、薏苡(薏仁)、魚腥草、腎茶(貓須草)、杜仲、薑黃、枇杷葉、匙羹藤(金剛藤)、桑葉、車前草、松針、枸杞葉、柿子葉、問荊(杉菜)、絞股藍(甘茶蔓)、蜜柑皮、紅花。靈芝、紫蘇、肉桂、明日葉(八丈草)、山白竹、裏白樫、甘草、小茴香、芸香、山楂、仙鶴草、月桂樹、赤芽槲、檸檬草、牡丹防風、梔子花、艾草、菊花茶、薄荷、猿掛蜜柑葉、延命草、高麗人參

Juniper Ridge的幾種草茶搭配:花旗杉春芽/北美聖草/白鼠尾草+野薄荷

Juniper Ridge也是我買了很多年的牌子,最喜歡的還是原味的花旗杉春芽茶(還有另一種搭配薔薇果的可供選擇),熱泡有一種很微妙的酸味,仿佛在清爽的天氣裡走進了帶著晨間露水氣的杉樹林裡。Yerba Santa雖然對咳嗽治療效果很好,但對我來說味道太甜了,我對任何很衝的甜味茶(比如羅漢果或者あまちゃ)都有种无措感。White Sage + Wild Mint的那款搭配可能需要稍稍淡一点的水温才能突出白鼠尾草的香味,直接用白鼠尾草的精油和薄荷茶达到的感官效果可能差不多。

甘茶就是用絞股藍做的茶,國內和日本都喝,不過國內似乎近年不常見到賣的。我自己喝不慣日本的甘茶,實在太甜,衝破天靈蓋的甜味,但是又不是蔗糖那種實打實的甜味,而是虛虛的中空的甜味,讓人迷惑又失落,渾身不舒服。與之相反的蕎麥茶——特別是韃靼蕎麥茶——就是讓人覺得通透的日常茶,我常常把它和牛蒡混在一起喝,減少牛蒡單泡的苦味。
強烈推薦的另一些夏日茶
鷓鴣茶(海南興隆)
去年四月去海南興隆的時候,第一次喝到了鷓鴣茶。之後一直念念不忘,反而對大名鼎鼎的香蘭茶沒有什麼很深的印象,也許是因為那個茶更適合冬天(加奶)品嘗。

回家上網查了查,原來是海南當地一種野生的毛茶,也叫山苦茶。根據這篇的說法,“鷓鴣茶通常要葉片連枝條一並採回,然後逐片摘下葉片,捲成4-5釐米的球狀茶葉團,再用椰子樹葉片撕成的細長條帶扎緊,然後將15-20個茶葉團串成念珠狀的一串,曬乾或自然風乾。”客人來的時候可以摘一個或者幾個來泡,茶葉會舒展開,紋路也變得清晰可見。我記得當時第一次喝的印象是茶湯很解膩,據說泡的時候用80度左右的水比較好,而且最好不要用堿性水。


玉露茶雖說是趕著春天喝一口新鮮,但是夏天用來冰泡也是很美味的。我大概是用10g玉露,覆蓋三塊中型冰塊,然後等它慢慢融化到覆蓋茶葉了,就可以直接喝或者加冰水喝得淡一點。喝剩下的茶葉可以用來做茶泡飯,吃的時候會有很香的青草味,可以中和鹹味梅子乾或者三文魚的味道。

就像鷓鴣茶傳說是治好了小鷓鴣鳥得名,許多花草茶都有各種各樣的功效,我雖然不是對抗療法(allopathy)的信徒,也不完全認為草本是順勢療法(homeopathy),只是因為覺得許多配方實在看起來過於複雜,自己搞不明白,所以喝茶也基本不看內容物來“對症下藥”,覺得舒爽應時就好。
這些就是我在夏日喝了舒服的茶啦。
© 本文版权归 gingababa.saru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