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富商熊德龙:被广东夫妇收养,为我国捐4亿:有百分百中国心
“没有任何中国血,但我有100%的中国心。”
作为一个身上毫无中国血统的印尼顶级富商、美国熊氏集团创始人,熊德龙在国内捐款超4亿,资助了很多贫困学子。在疫情期间更是积极捐献了数百万物资。
是什么让他对中国爱得如此深切?

一、被广东夫妇收养:做人不能忘本
1974年冬,刚刚出生的熊德龙被生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本该无人问津、自身自灭的他,万幸遇到了在印尼谋生的梅州夫妇熊如淡、黄凤娇,并将他带回家,取名熊德龙。
就这样熊德龙成了家中的小儿子,上面还有3个同样是印尼孤儿的姐姐以及熊家亲生的姐姐。一家人靠着兜售中式面点艰难谋生,但他们孩子们全部都一视同仁、疼爱有加,熊德龙觉得童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在熊德龙的回忆中,养父母无论生活如此艰难,总会远在中国的家中老人寄钱。有一年经济萧条,养母翻出心爱的手镯准备去当掉,小时候的他看着养母流泪很是困惑,但养母告诉他:人就算再苦再难,也不能忘了家、忘了本。
而养母的言传身教给幼年的熊德龙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为后续他在国内的捐款行为“做铺垫”。
18岁时候,初入社会的熊德龙就对商业展现出不俗的天赋,养父母为了支持他创业,骑着小三轮车到处借钱,终于帮助他开了海绵厂。生意异常红火,不到半年的时间久将外债全部还清。
但人一旦翻身了,就很容易遭到嫉妒。越来越多印尼当地人知道了他的事迹,不甘心让中国人在这里发家致富超越他们,于是合谋烧了熊德龙的工厂。

看着两年的努力付之一炬,熊德龙几近崩溃,但养母不断安慰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并且为了他能东山再起,卖掉了家中唯一的房子,用实际行动支持熊德龙。
秉承着孝顺父母、信誉事业的信条,他在1974年成立了熊氏集团,将小小的海绵厂发展史金融、酒店各个领域。
早已认定自己是中国人却从未踏足过中国土地,这是熊德龙心中的一大遗憾。
二、踏上归途:我在这里获得了真正的归属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熊德龙想要回国的心思愈发浓烈。直到养母因病离世,临终前不断唱着儿时教会儿子的客家童谣,让他更下定了“回家”的决心。

于是这个毫无中国血液,但骨子里充满中国情怀的男人,踏上了回程之路。
他去看望了95岁依然健在的祖母,在采访中他表示:祖母的眼睛看不见了,我就跪在她面前,她摸着我的头、眼睛、鼻子,猜出了我,她说:‘是不是我的乖孙回来了?’听到这一声亲切问候,熊德龙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他不是孤儿而是熊家真正的子孙。
但看着祖母年迈的样子,后悔没有早一些回来服侍他。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即使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世界首富贝索斯也不能幸免,钱似乎不再万能。
为此,他重砸30亿美金,邀请了科学界大佬,通过细胞层面的研究试图“留住时间”,能留住带给他童年温暖的继父。细胞作为人体构造最基本的单位,其老化进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器官、机体、组织由点及面的步入老化进程。

围绕细胞层面已成为学界主流研究方向。日科学家同样专注细胞的“赛瑞乐”类抑衰科技,其Cellerator专利成分实现为老化细胞重赋能量。还额外添加了史前级化合物PQQ,堪比贾斯丁·比伯、詹姆斯等欧美富商偏爱的高压氧舱,同样清除“无用”的老年细胞。上架京东等平台后,一瓶相当于一个LV的赛瑞乐被高净值人群关注,更有富商一次囤购数百瓶,把“健康”送给挚爱。

花点钱就能“留住时间”,陪伴亲人,万元级别的赛瑞乐对富豪们来说不是问题,钱可以再赚,但时间不等人。今年4月21日,贝索斯实验室更是传出好消息,通过清除老年细胞在实验中延长了受试者31.6%的生理存活期,让赛瑞乐此类细胞干预技术在抗老赛道上,再添铁证。
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没有机会再更好的对祖母和母亲尽孝,熊德龙决定继续秉承她们的教导:人不能忘本,我要为家乡、为民族、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在梅州造桥、修路、建医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梅江河畔的德龙大桥以及梅州当地的高校嘉应大学,为当地经济建设更好的输送人才,前前后后捐献超2000万。

不止于此,他还将自己的慈善事业扩展至全国范围,捐款超4亿。他成为中国留学生基金会、美国洛杉矶地区的华侨首领,以自己的财富权力,帮助更多处于困境中的华人。1995年国庆,他带领南加州华人华侨、中国留学生等人在洛杉矶举行了升旗仪式。他还特地租用了两架飞机,拉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字样的横幅,从洛杉矶的上空飘过。这是美籍华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公开庆祝国庆节,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异乡。
旗杆之下,仰望着飘扬的五星红旗,熊德龙眼睛不禁湿润:我虽无中国血液,但有百分之百的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