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FIRST影展:阁楼用自己的“在场”,完成大家的“在场”!

【电影学考研阁楼】是一处“云端空间”,热爱电影、戏剧、艺术的人都齐聚于此,奔赴一个“绮丽的梦”。
这里有来自五湖八方的同学,报考的院校也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有碧海蓝天,也有黄沙漫天,更有纯净白雪。
我们虽从未相见,但我们之间却有一种无形的“场”凝聚着我们,这种“场”不只关乎考研,更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纯粹的热爱。就像FIRST青年电影展,在西北向西、云端之上的西宁,用电影凝成永不消散的“电影场”。



在这个七月末!我们派出阁楼小代表,前往西宁,沉浸式地感受这个具有野生力量的独立青年影展。
阁楼用自己的“在场”,完成大家的“在场”!
在电影节,我们做了什么呢?夜以继日地看电影,尝遍西宁的美食,结交新的影迷朋友,与曾经只能在银幕上看到的电影导演、电影明星擦肩而过……
虽然,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已经落幕,但是对于电影的热爱会永远在心中燃烧。
那么,这次的FIRST青年影展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呢?请跟随我们的小记者往下看吧!
一、关于FIRST青年电影展
“FIRST青年电影展是国内专注发掘、推广青年电影人及其作品的电影节形态服务平台。”创办于2006年,从彼时至今,FIRST青年电影展已经成功举办至第16届。
从北京迁至西宁,高原之上,触碰云端,特殊的地缘位置为影展本身赋予特殊含义,永不停歇的创作精神在此透出一股原生态的野生力量。
FIRST青年电影展致力于对青年导演创作的扶持,在尚未正式进入电影产业前,青年导演对于成熟的电影制作体系较为陌生,而其电影处女作多呈现“私人化”的倾向,不论是个体生命经历的回顾,还是强烈的创作个人倾向,都呈现出异于传统电影市场的多元样貌。

近年来,FIRST青年电影展的影响力持续发酵,优秀影片的不断出现,打破了小众与大众的界限,更突破了普通观众对于文艺片的认知。
2014年,青年导演忻钰坤的《心迷宫》一经放映,好评如潮,悬疑感十足,叙事结构交叠迂回,但故事仍旧叙述清晰,农村的空间呈现令影片更显惊悚,这样一部独特的影片刷新了中国犯罪类型片的呈现方式。
此后的《黑处有什么》《八月》《北方一片苍茫》《郊区的鸟》《四个春天》《平原上的夏洛克》等等,都逐渐由西北启航,进入影院,和全国各地的影迷朋友们见面。




FIRST为华语电影的发展注入生命力,并带来了新的发展可能性,年轻导演创作的另辟蹊径,补全了华语电影的缺失,并丰富了电影观察的视角。
青年影人向往FIRST青年电影展,因为这里可能就是电影梦真正开始的地方;影迷们期待FIRST青年电影展的影片,因为这里的电影让我们在单一的电影市场中,得以看见电影呈现方式的无限可能性。
二、我们来到FIRST,看到了什么?
之一:看到——迷影精神
“迷影”(cinéphilie)一词源于法国导演、影评人路易·德吕克的创造,代表电影给观看者在情感和情绪上营造的复杂感觉,或是愉悦,或是震颤,或是动容。而当今在电影学中广泛讨论的“迷影精神”中的“迷影”,是一种基于复杂感觉之上对于电影更为热烈的爱,是一种迷恋与炽爱。
电影节是影人与影迷之间的嘉年华,人与人之间通过电影产生情感连接,思想的交融,精神的狂欢,便形成了电影节不可取代的“场”效应。“后疫情”时代下,“在场”是如此难得,电影节的意义便不止于狂欢,所以,FIRST青年电影展的如期举办,也代表着一种挣脱与解放。

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节于七月下旬如期而至,因为疫情,所以今年的FIRST没有开放公众观影资格,大家在失落之余也纷纷开始思索:“第一次观众缺席的FIRST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抵达现场,担忧被消解,虽然没有前几年在街道上随处飘扬的FIRTS彩旗,也没有那么多影迷拥簇在一起形成的热闹嘉年华,但来到西宁的人,都是为了——电影!
苏珊·桑塔格在《电影的衰亡》中写道:“ 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了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
FIRST的电影极具风格化,打破传统,突破壁垒,在银幕上呈现的广阔世界,真正包容了影迷心中的一切。这便是属于FIRST青年电影展的迷影精神,足以点燃所有热爱电影的人心中的火焰。
之二:看到——青年创作
FIRST最为难得的,便是青年导演的创作热忱。青年导演的具体界定较为模糊,FIRST青年电影展选择的青年导演的作品,是其导演创作生涯的前三部作品,而在常规认知里,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4-35周岁。
回望中国电影的发展,青年导演的创作一直都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尤其是第六代导演们,在自己的青年时期,用反叛的创作精神,创作出一部部“非主流”的中国电影。
同样,在FIRST青年电影展被发掘的影片,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从而培养出了一批“FIRST系”导演——“在FIRST 的培养之下,不同思考的碰撞所形成的火花点燃了中国艺术电影市场,熔铸了一批风格迥异但内核一致的青年导演。”

入围第16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电影,仍保有FIRST一贯的特色,长片单元分为剧情片和纪录片。
(一)剧情片
剧情片的关注重心有三:
一是对于个体经历的回顾,通过挖掘自我内心,共享细腻柔软的情绪和情感。比如本届的《不要再见啊!鱼花塘》,导演以梦幻童话的呈现方式,叙述奶奶对于时间的叹惋,也展现出她个人对于童年的怀念,还有对于成长的恐惧。

二是将大时代凝结于小视角中,新时代导演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有着不一样的深刻思考,如《百川东到海》,吴双导演以作文的形式,通过儿童视角展现出坚守在沙漠深处的父子,在童真童趣中虚掩着悲伤的内核。

三是具有作者风格的类型影片,FIRST从不排斥类型电影,而是更希望类型电影具有风格,就如同奉俊昊导演的电影具有商业性、类型化的特质,但没人会质疑他电影的艺术美感和个人风格。
今年的FIRST有一部备受关注的剧情片——《一个和四个》,导演久美成列是万玛才旦的儿子,有趣的是,两位导演的风格截然不同。

久美成列镜头下的视听语言工整精美,藏族的故事不止于讲述宗教、信仰,也不必再强调苦难,而是成为一种民族性的影像空间。
(二)纪录片
本届的纪录片依旧保持着多元化的风格,关注视点仍旧落于那些不为人知、被人遗忘的人、事、物,入围纪录片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在影像上不一样精美,但是它们的主题都带有一种悲悯,保持一种思考。
今年更是在影展开幕当天,就举办了纪录片论坛,放映了一部女性纪录片《五月的秘密》,这部纪录片不断试探着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用诗意的叙述讲述女孩清花在初潮来临后的一次逃离。
FIRST的纪录片从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希望可以创新形式,深化思考。关于“纪录片真实与虚构”的问题也一直在电影考研时被不断考察,后疫情时代、后真相时代所带来的精神冲击,如何能在纪录片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呈现呢?这也值得大家进行思考。

三、这些电影,五星推荐!
《一个和四个》
久美成列 | 2021 | 中国 | 88分钟 | 剧情

剧情简介:《一个和四个》讲述了一位护林员和三个闯入他木屋的男人之间的故事。正邪两念在四人的迂回博弈中反复摇摆,悬念如同那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雪,从影片伊始便萦绕于观众心头。
影像风格冷硬如磐石,在苍茫一片雪中再现了“罗生门”式的黑色寓言。而在座的我们,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护林员”呢?
护林员接受陌生人的闯入,抉择盗猎案件的真假;而被“后真相”时代裹挟的我们,则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流的冲刷中,难以辨别现实的真与假。时钟从什么时候停止转动?又将从何时重启?
影片改编自藏族作家江洋才让的同名短篇小说,是久美成列导演的本科毕业作品,入围了东京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和FIRST青年影展。
《废物故事》
郑仪飞 | 2022 | 中国 | 97分钟 | 纪录

剧情简介:大海绵是一个生活在中国西部小城的少年,他早早脱离了体制教育,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他在街头四处游荡,漫无目的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兴致来时即兴而唱,生活自由而孤寂。
大海绵热爱说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用音乐回应对生活的感悟和不满,但现实并不能让他有所作为,他在网络上喜欢了一个女孩,女孩嫌弃他肥胖,追求总是遭拒。
游荡的生活终于脱轨,他无意中参与了一起盗窃案,惹上了官司,法院的压力和生活的困局使他再也无法忍受,为了给自己的人生赢得机会,他尝试做出改变……
《百川东到海》
吴双 | 2022 | 中国 | 90分钟 | 剧情

剧情简介:暑假里,小海和爸爸独居在沙漠边缘,爸爸整日埋头耕作,让小海觉得非常无趣。为了完成暑假游记作文,小海萌生了偷溜去县城找妈妈带他采风的想法。
但只身进城的路并不顺利:交通断绝,家乡仿佛成为被遗忘之地;奇遇少年元元,逐渐掀开了小海尘封的“身份”;寻母未果,又拉扯着小海对故土的情感。
这一日之内险象环生、似真似幻的经历,逐渐汇聚在小海的思绪中,成为笔下名为《百川东到海》的游记:现实中,他的脚步并未远离这片戈壁;行文里,他们一家踏上了追海逐浪之旅。
在虚实之间,小海将遗憾隐藏,编织出一个完美的幻象:如今荒芜的家园,也曾是被湖泊滋养过的丰茂之地,而爸爸孤身默默耕作的坚持,让沙漠获得了恢复波光的可能。
四、阁楼带来的专属福利
除了这次的FIRST青年电影展,之后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电影节等等,我们也会尽量“在场”,前线转播,希望让大家看到未来从事电影行业的无限可能性!
在电影节,我们会看见明星,章子怡、黄渤、周冬雨……也会看见著名导演,黄建新、杨超、郑大圣……这算不算是无限的可能性呢?


那就请大家在已过半程的考研当下,继续深爱电影,奔赴电影,好好学习,我们终会上岸,拥有缤纷多彩的电影生活!

获取更多电影学考研信息,可私信我或关注公众号【电影学考研阁楼】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