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日阅读随笔|成为自己的听众和作者
上周因为疫情和连绵不绝的雨,没怎么出门,只在家里看书、听课。今天上午天气放晴便外出了,当真正坐在图书馆的座位上时,在那一瞬间意识到需要再向前走一步了,面前的事情真的没什么,只需要向前一步再向前一步,这样就好了,没有什么值得恐惧和害怕的。仅这一次,再彻彻底底地相信自己这么一次,未来的路是一定可以的。走出那间狭窄的房间,你可以有更加广阔的草坪和未来。这一次,只需要更加努力和细致一点,认真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没有路,那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

在图书馆读了几本有意思的书在此也记录下来一些零散的想法,以供自己后续的思考:
一、《西西弗神话》
当看到关于死亡的哲学问题时,忽然想到了心理咨询的现状:
当前的心理学咨询的发展,好像更加偏向于“术”的部分,大家都是忠诚的实用主义者,渴求通过几个小时的疗程,治愈内心的创伤、获得解决当下问题的便捷方法。因此,心理咨询也开始为此服务,秉承实用主义的观点,如流水线般去修复一件件商品,最终包裹上精美的包装,重新上架到社会。但是,我们要知道,心理咨询师本身要有对问题清晰而深刻的认知后,才能帮助后续的人,多参与“道”的探索,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二、《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书中更多阐述的是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文化、社会现象的思考,可以作为通俗读物了解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了解一些有意思的现象、结果。类似口语或演讲化的叙述,像是在与人对话或是侃侃而谈,也看到了诸多心理学大师真实的一面。很多讨论的话题可归属到社会心理学的范畴。对于其中对感恩的表述尤感震撼:当前有些感恩教育过于强调“报答之心”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年轻人身上灌输“感恩教育”就是所谓的“报答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思想控制而不是在培养感恩的心态。积极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仍然有很多事情要做。
三、《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心脏被击中了,这不就是我当下的状态吗?那些探索和思考,人生的意义、为何工作、自杀和死亡、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既然现在又重新有机会做选择了,并且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坚定地走下去,不畏首畏尾,充满热情和信心去做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事情,或许以后可能把她称之为事业吧。
我在心中也可以慢慢搭建起一座温暖的咖啡馆,在贫瘠的荒漠散发出最后一丝光亮。
以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开始相信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做出选择,有人小时候就已经做出选择,有人要长大一些,还有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做出选择。做选择,急不得,没有人能帮你选择,你只能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