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战后日本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过程(五)》陈再明22、8、13
五,日本重工业的发展过程
日本的重工业,包含陆海空产业,其中包括造船业、航空业、核能机器、制铁机械、搬运机械、环境机器、喷射机机器、燃锅炉等产业。综合重工业也就有"陆诲空机械百货店″之称,由石川岛播磨、三菱重工业、川崎重工业、住友重机、佐世保重工、三井造船、日立造船等七家大企业构成。
日本飞机造业,在二战中每月生产三千架,年平均二万五千架,飞机发动机四万台。到了战败时,累计生产机数十万架以上,从业员超过一百万人。1945年战争结束,飞机产业陷入崩溃状态,战后日本的飞机产业,是从旧飞机翻新开始的,随之是透过美国的专利权授与,才引进新的技术。1962年开始生产国产机,运输机YS一11诞生。1973年开始量产,生产了一百八十二架,交给了防卫厅使用。
日本主导生产的小型民间客机YSⅩ、超音速客机、次期大型客机等也在分头进行。未来的生产计划,日本已成为国际开发的一员。惟目前年营收仅是八千六百亿日元,其营业额实在微乎其微,不能和美国的十八兆日元,英法德意四国合计七兆日元相比。并且,飞机产业的年营业额,仅占汽车业的五十五分之一,家电业的十九分之一,电脑业的十分之一。因此,制造飞机的川崎重工的简井良一协理才会说:″由于日本航空产业有七年空白时间,起步较晚,但要成为核心产业,就要靠政府的提倡与援助。″
日本造船产业,到1950年,日本建造船只仅占世界造船量的10%弱。六年后的1956年跳升至24%。1964年已达39%,以后更占了世界造船量的50%,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第一。日本造船业的起飞,要从1960年石川岛重工与播磨造船的合并说起,这是日本战后首次的大企业合并。当时播磨造船是业界第三位,主要作柴油机的生产;石川岛重工在蒸汽回转轴机的生产上,是世界第一位。合并后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便成为日本最县代表性的重工企业。
另一家代表日本重工业的大企业,就是三菱重工。三菱重工是由″三菱财阀″解体后的东日本重工、西日本重工及中日本重工三家,于1964年合并而成。三菱重工以造船为中心,汽车生产和建设机械生产为主要生产项目。本居重工业第二位的川崎重工,制铁部门分离后,便以造船为主体。1969年和川崎航空和川崎车辆合并后,才和三菱重工、石川岛播磨鼎足而三,也成为日本具代表性的综合重工企业。 住友重机,是在1969年由住友机械和浦贺重工合并而成。 三井造船,是在1967年吸收了三井系的藤永田造船而成立的。 日立造船,是在1971年吸收旗下的舞鹤重工而成。 佐世保重工是旧海军工厂的名门,但在1978年发生了经营危机。
1964年,日本的造船量占世界第一位以后,以后一直维持世界总造船量的一半,名副其实地成为″造船王国″。日本造船业急速地增长,油轮的建造年年大型化。五十年代以三万到四万吨级为主流,六十年代便进入二十万吨级的大型油轮(ⅤLCC)。三菱重工先制造成功四十万吨级油轮,接着宣布建造成功七十万吨级。可是,好景不长,石油危机来临,日本造船业在1975年达到顶峰,以后便开始走下坡了。
"石油危机″和"尼克森冲击″(改固定汇率为变动汇率)的双重打击,给依靠便宜的石油急速增长的″造船王国″,当头棒喝,船价大跌。佐世保重工经营危机,终于在1978年发生。油轮的建造需要量大为减少,建造量从1975年的一千七百万吨,1978年只剩五百万吨,一路下滑。造船业的危机所带来的失业人口,不断增加,三重造船、波止浜造船相继倒闭。而佐世保重工,虽经坪内寿雄社长重建起来,从业人员却减少到四分之一的六万五千人。日本造船业的停顿,使邻国韩国的造船业追上来了。从此,韩国变成日本的劲敌。
1980年的大型液化天然瓦斯(LNG)船的订货,为日本造船业带来了一线生机。东京电力等七家日本电力瓦斯公司,和澳洲的三家瓦斯产商,订购了八艘液化瓦斯船的建造。这次大量液化瓦斯船的订制,却引起两大造船集团的搏斗。三菱重工、三井造船和川崎重工,以″自立球型瓦斯槽″设计建造,打败了石川岛播磨独自开发的″自立角型瓦斯槽″(SPB)。但后来日元高涨,三家造船集团赔了不少钱。
液化瓦斯船从1981年开始建造以来,由川崎重工的第一艘建造成功,现在已建成了二十五艘,大部分为挪威式。1990年,石川岛播磨的第一艘″自立角型″制造成功。日本钢管也建造了两艘小型液化瓦斯船,提供地方瓦斯使用。1981年以后的世界液化瓦斯船订货量,日本占了六成以上。
1993年,世界的新船建造量,又恢复到了二千三百五十四万吨。这一年,韩国超越了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一位的″造船王国″。日本将再透过″业界整合″,把分散在各地的造船所集中起来,以年建造一千万吨为目标,要夺回世界第一的宝座。日本″造船王国″的夕阳化,就看这一次的大手术来起死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