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所相信的,成为你想成为的
越是想写点什么,说点什么,脑袋越是杂乱。想要个心无旁骛的环境,想要点舒适的白噪音,想要置身事外的安静,想要一张干净的桌面,总觉得一切都必须准备妥当,才会想要有开始的必要。伍尔夫说过“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那个年代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终日为家务忙活,甚至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即便是和男性拥有同样的天赋异禀,也只能被无情扼杀,被当成可笑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发挥。即便是一些有条件的女性作家在当时也只能坐在大客厅书写并要经受住不断的家务打扰和质疑的声音。 但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前人的觉醒努力,如今的状况早已好了很多。女性有了更多的自由话语权,尽管仍然存在一些偏见,但已然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实现经济独立则是女性自己给自己的底气去追寻想要的自在生活。而我也常庆幸能享受这些前人留下来的文字力量,在闲暇之余去感叹生命不一样的维度与坚韧。
有时候在想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哪个比较重要?伍尔夫觉得写书至少得有钱有自己的空间,因为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自由,才能进行精神层面的创作。如果连生计都难以维持,哪有精力去是实现精神上的丰富。如果外在的条件都不被允许或者不够充分,那将变得异常艰难。叔本华说“如果一个人内在充足、丰富,不需要从自身之外寻求娱乐,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最幸运的人。人的内在拥有对于人的幸福才是最关键的。”也许是在满足生存的条件下达到内心的充实才能得到平衡。相信相信的力量,而不是想要,想要永远停留在想象中,想要变漂亮,想要变有钱,想要拥有更多,但想要的更多,内心的那个不成熟不自信的小声音就会跳出来跟你说不,你做不到,你会失败,你不够好,你不能实现,想要就会变成一种憧憬,变成永远无法实现的遥远的希冀。
叔本华说“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我们的幸福在多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考虑拥有的财产,或者考虑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样子。”于是我在想个性的形成,许多成年后的做事风格,是否早已在年少时因为经历过的一些挫败而因此畏缩退却形成,以致在后来的所有事情中都不自觉的代入内心那个不成熟的小孩帮我们做决定。我学着学到的方法去试着跟内心的那个小孩对话,试图找到习惯逃避的缘由。我想起那个在黑板上因写不出答案而哭泣的小女孩,想起半夜写不完作业即便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老师布置的作文而哭泣的小女孩,想起那个被一个小男生下课追着欺负而每每恐惧拼命逃跑的小女孩,想起那个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脸涨得通红的小女孩,想起那个总是害怕做得不够好而选择乖乖听话的小女孩,想起一次发现小宝宝表妹的惊喜反应想去告诉姨夫被呵斥话都说不清楚举足无措的小女孩,想起被教导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只有乖乖听话才是懂事才是对的小女孩,想起总告诉你什么不能做却没有被告知什么可以做担心挨骂承担不了后果的不敢尝试的小女孩,想起总是附和别人不敢表达自己这样就能不被孤立显得好相处赢得好印象的好好小女孩。我好像慢慢找到了点苗头,我总是被教育要听话,不听话就会做错事,做错事就要被挨骂,大人说你要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大人说的都是对的,大人都是为了你好,但大人在面对他们也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就只会说那你自己看着办哟,以致于我拼命背书,知道只要我背熟了就能考好试,我只要记住那些学到的规则套进去我就能做好,我一味地去从别人身上得到答案,去指导自己的人生,用别人的模板,去套用自己的生活。所以我总是活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却没人告诉我可以选择,可以自己做决定,即使错了,没关系,你失去的是50%的成功机会,而不是100%。以致于现在我有了机会可以自己做选择,我第一时间害怕的却是别人的反对,第一时间反应的总是不,我做不到,我承担不了那样的后果,第一时间甚至连后果都不敢想就觉得不可能。以致于现在我听到别人脱口而出的远大计划都惊呼不可置信难以想象,总是习惯性强行附和称赞,连连叹乎还不免揶揄自己一把。心里的小声音隐隐跑出来说你看你连想都不敢想就已经被结束了,更不可能去成功实现。
想起我总是会说这样的话语,哇好厉害,好羡慕,好佩服,他/她怎么可以做到这样,好有个性,不行,我不会,我做不好的,我做不到的,我是不是很不好啊,我真的很不好,你觉得我哪里好啊,我不好啊。不管是什么,不管做什么,第一瞬间总是先退一步,总是先怀疑自己,总是先放低自己,然后受尽眼光,默默吞声。 叔本华说“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自身之外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每一个人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与这个人的自身相等,因为每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思想智力去明白和理解他人。”所以那些周边人的行为,不要立马去批判评论,因为你评论的只是你的角度的认知,他人的认知水平和看待角度也许你无法理解并且感同身受,大可不必强行站在制高点咄咄逼人,多的是你所不能理解的事情。记住”生活,也让别人生活“。因此也真的不需要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真的真的真的不会在意,你也真的真的真的没有那么重要。这个早已乱熟于心的道理能做到其实真的管用。做到这点或许能解决生活中大部分的问题。但却总是会过多听取外面的声音而忽视自己的声音,也许是自信的力量不够,所以问题总是以闭环的形式出现,但只要打破其中一个口,随之而来的就是笔直大道。
高开低走,不如一开始就表现真实,然后低开高走,因为“没有人可以长时间戴着面具,人很快就会恢复天性。” 人生,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要么痛苦,要么无聊,来回摇摆,不痛苦的方法就是放弃对幸福的期待。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这本著作中看似是悲观主义的“毒鸡汤”,但却能泛起一点瞬间的自我感动。于我读书而言,我却少有心无旁骛专心当下的时刻,往往只是当时觉得效果显微,沉浸了一点点感动和力量。但一旦在现实的冲击下,就会立马溃散,原形毕露。抵抗不住世俗的干扰,少了份平静的力量。少了新鲜感的刺激,每天的生活被习惯的工作习惯化,变相的生活在无尽的空虚中,往前人生是不断在睡梦中唤起的残存傲娇苦痛,往后人生是迷雾皑皑的模糊幻影,此刻的当下是不断重复的徘徊不前。 但依然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并付诸行动,就能成为你想成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