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新疆 | 向西北去的48个小时

去火车站的时候,我才想起来自己准备在火车上吃的干粮根本不够。
我坐车有个习惯,那就是不爱吃东西,也不爱一直玩手机,顶多就是听歌,偶尔写点东西,拍点照片,不过大多时候,是在睡觉。
我还有个习惯,坐车我就喜欢坐着,不喜欢躺,所以我从来没有买过卧铺票。
这个习惯也不是突然发生的,几年前我在喀什坐火车,要去西安,也是48个小时,当时三连座位的两个人都下车了,只剩我一个人,坐在我对面的维吾尔族小哥连说让我躺下睡一会儿,我却发了难,心想,这要怎么躺比较好,最后我看着对面的两人,愣愣的来了句:“我不知道要怎么睡觉啊。”
为此,我还被他们笑话了好一会儿。
用西安小哥的话来说,就是:“你怎么长这么大连睡觉都不会。”
后来,这件事被我当成笑话说给朋友们听了,尽管身边的朋友们也都建议我买个卧铺,可我还是保持着初心。
不是不买,就是睡不习惯啊。

7月28日,昆明。
我问司机师傅,去火车站的路上有没有途经商店。
我说,我想买点吃的,还没来得及买。
司机师傅想了想,说好像没有,到时候我帮你留意一下。
结果整个车程,前半段都在高速上,快到火车站的时候倒是突然发现了路边有一家小超市,可我刚说完“这边能停车吗?”,结果后面立马紧紧跟着一辆车。
好吧,这是买不了。
-
火车是八点十分开的,我拖着两个行李箱,列车员叔叔帮我抬上去,他问我,你去哪儿啊?
我说,乌鲁木齐。
他说,欧呦,那你还挺厉害,带了两个这么大的行李箱。
他放完最后一个,说了句,还挺重。
我和他道谢,他说不客气,这有啥。
-
十一点半,车里的老人们睡了一大半,年轻人却正吃着宵夜,聊着天,火车上的宵夜大多都是标准的出行三剑客,泡面,火腿肠和饮料。
他们边吃边聊,说的是方言,我听不懂,更猜不到是什么意思,只能从彼此交流的神情和语速里大概感受到他们此刻的心情。
应该和我一样,是开心的。
-
从决定回新疆的那天开始,每天都在期待。
这样的心情好像从几年前独自旅行开始,就一直如此。
未知的旅途时光,反而让我觉得很多事情都是值得记得,值得开心的。
路途虽然遥远和疲倦,但真的会被这种未知的期待和喜悦冲散。
我已经到宣威了,距离到达新疆还有44个小时。

带着点口音的“六盘水到了,六盘水到了。”
这是我睡着前听到的最后一句话。
忘了是几点,天亮了些,车窗外一片大雾,睡眼朦胧,看着树林的脉络也没那么清晰了。
-
火车上的日子,是热闹的。
白天年轻人睡觉,老人们开始聊天了,也有看短视频电视剧的阿姨,故事来回无非也就是那点家长里短。
晚上,老人们睡觉了,年轻人开始打牌,“对尖”,说完便是牌摔在桌子上的声音,不响,有点闷闷的。
就这么连接着,交替着,时间过去了不知道多少个小时,总之,等我真正清醒过来的时候,太阳已经高照,车也停下来了,我看了看外面的站台,已经到重庆西了。
-
一到饭点,大家都拿出了各种口味的泡面。
斜对面的大哥似乎已经吃完了路上准备的干粮,买了好几次小推车里的泡面,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口味的,只是每次拿的颜色都不一样,泡面伴侣也升级成了大鸡腿,味道我也不知道如何,但是看他每到饭点都会买,应该是不错的。
-
车坐了太久,不知道是什么时间了。
只记得火车进入西北地区的时候,能明显的感觉到窗外的景色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那么多的绿色树林,更多的是荒野和戈壁滩。
我记不得是从哪一段路开始,视野里慢慢开始出现了许多白杨树。
那是一种我在南方沿海城市生活了那么多年从来不曾看过的景色。可后来在西北见过,在新疆见过,再而见到的时候,却有种说不上来的熟悉,甚至,当我看了那么多荒芜的路,这抹绿色反而让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动。
-
比预想的时间要早一点,我到了吐鲁番。
上来了一家三口,看样貌能能猜出他们是维吾尔族。
或许是我太久没见到新疆人,见到他们的时候,我很高兴。
他们坐在我离我相隔一排的位置,维吾尔族的姐姐拿出葡萄放在桌上,和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个陌生大哥说,“尝点吧,这是我们家自己种的,很好吃的。”
新疆人,还是那么熟悉,那么热情。
-
我到乌鲁木齐了,晚上八点多。
风有点热热的,干干的,天还是亮着的。
我去吃了一碗过油肉拌面,拍照发给了朋友和家里人看,也发了朋友圈。
妈妈说:“你这个点给我发吃的,不是存心想挑起我的胃口吗,我正饿着呢。”
没多久,朋友就给我留言,问我这是哪家,我回道:“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是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我住的酒店旁边,但是味道是真的好!”
那边回道:“也是,随便一家都好吃。”
我说:“对啊,感觉在新疆吃饭很少会踩雷,只有好吃和更好吃的区别。”
-
我到乌鲁木齐了,距离我到达新疆剩下0个小时。